固原市图书馆
固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固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适宜我地区栽植的几种树种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1951
颗粒名称:
适宜我地区栽植的几种树种介绍
分类号:
F329.0
摘要:
1986年4月4日,固原报登载了关于适宜我地区栽植的几种树种的介绍。
关键词:
树种
介绍
固原市
内容
油松
生物学特性是一种暖温带树种。它抗旱耐瘠薄的能力很强,在别的树种不易生长的岩石、陡坡、岭顶上能正常生长。
育苗造林技术 可于春、夏、秋季用种子育苗。方法多采用小畦整地,开沟条播,沟深5——6厘米,行距15——20厘米,每亩播种量10——15斤。播后复土2——3厘米,轻压镇实,上复细碎厩肥、细沙或锯沫,以增温保墒。幼苗出土后、脱壳前要加强看护,防止鸟兽危害,并要及时松土除草。干旱寒冷地区,应于秋末针叶呈紫红色时埋土防寒,翌年春季晚霜过后揭土;无降雨时,还可用清水喷洗干净沾着的泥土,以促进生长。
用2——3年生苗植苗造林,宜在春季进行,并要适时早栽(土壤基本解冻时)。采用从植法栽植,一般每穴载植3——5株。栽植时要尽量用带土苗(即苗根带苗圃土壤),〓用塑料袋包装,保护苗根,切忌风吹日晒。(下转三版)(上接第二版)
华北落叶松
生物学特性 是喜光性树种;适应性强,耐干旱,在湿润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快。一般在阴湿地区的低山坡及沟道造林为宜。
育苗造林技术 用种子育苗。苗圃地最好选在林区半阴坡山腰中部。圃地应于先年伏天深翻30厘米,并结合深翻施基肥。翌春土壤解冻后立即浅耕耱,每亩施硫酸亚铁二十斤进行土壤消毒。山地育苗可整作平床,以利蓄水保墒。播前种子需用0.5%的高锰酸钾药液浸种2小时,捞出后再用30℃的温水浸泡1-3天,然后用约是种子体积两倍的湿锯沫拌匀,堆放在温暖处,每天翻动1-2次,待大部分种子萌发裂嘴时即可播种。经过拌锯沫处理的种子,可采用条播法,均匀撒在平整的苗床上,并用草覆盖或搭设荫棚。幼苗期要及时喷水、追肥和注意防治立枯病。一般二年生苗即可出圃。
植苗造林以春季为宜。栽植前要包装、保护好苗根。单株栽植。成片造林每亩栽植三百至四百株为宜。
柠条
生物学特性 柠条又叫锦鸡儿,是黄土高原造林的重要灌木树种。柠条枝叶茂密,嫩枝叶、花果都是好饲料。枝叶还是很好的绿肥,其茎、叶含氮量为百分之二点九,含磷最为百分之零点五五,含钾量为百分之一点四三。一千公斤嫩茎叶所含肥效,相当于硫酸铵一百四十五公斤,过磷酸钙二十七点五公斤,硫酸钾二十八点六公斤。枝条坚韧,可编织筐、笼等;枝条皮内含有油脂,不论干湿都可燃烧,是很好的薪柴。
育苗造林技术 柠条种子萌芽力强,不需育苗,采用直播造林,省工效果好。一般在雨季(七月中旬以前)播种,有利越冬。采用反坡梯田、水平台整地,条播或穴播造林,出苗率高,生长好。造林成活三年后即可进行平茬,以后每隔一年平茬一次,生产枝条,促进复壮丛生。
沙棘
生物学特性 沙棘又叫黑刺、酸刺,是六盘山区的主要灌木树种,分布很广,也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优良水土保持树种;根蘖性强,能够串根自繁,形成茂密的群丛。还可改良士壤,提供燃料。
育苗造林技术 一般采用直播造林,春、雨、秋三季均可进行。春播宜早,雨季播种要抢墒突击,秋播应在土壤封冻前播完。阴、阳坡都可种植。土层深厚的坡面,可整地造林,岩石裸露的沙洼,可挖小穴播种。沙棘有培肥土壤的功能,故可与乔木树种白榆、杨树、油松等混交造林。同时,也要采取平茬的办法,逐年复壮更新。
紫穗槐
生物学特性 紫穗槐又叫绵槐。它耐干旱,也耐瘠薄,在黄土丘陵区的各种地形部位上都能正常生长;耐盐碱能力很强,能在碱地、河滩造林;枝叶茂密,根系发达,保土固沙能力强根部着生根瘤,能增加土壤含氮量;大量的枯枝落叶在土壤中腐烂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可与乔木树种混交造林,也是营造农田防护林的主要灌木树种,丛生的枝条性质柔软,光滑少节,适于编织筐、笼等,还能提供薪柴。
育苗造林技术 紫穗槐可用种子育苗。因种皮含油脂,播前可用碾子碾压脱皮,并用温水浸种。也适于旱地春季育苗,采用条播法,播种深度3-4厘米,每亩用纯净种子6-8斤。
紫穗槐造林槐苗、插条均可,春、秋季都可进行。插条造林一般选用小姆指粗细的1-2年生萌条,截成长18-20厘米的插穗,挖小穴扦插。此法最适于梯田地坎造林,可扦插在地坎中上部,成林后既能固土防塌,又能生产枝条。紫穗槐萌蘖能力很强,造林2-3年后就可平茬,而且还能促进生长。(完)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德田
责任者
王亚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