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陈良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1177
颗粒名称: 抗日烈士陈良璧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抗日烈士陈良璧的事迹。
关键词: 抗日 烈士 日寇 团长 士兵

内容

陈良璧,字连城,固原七营乡八营村柴家梁人,生于一九〇七年。十七岁毕业于黑城镇固原第二高等小学堂后,入地方军阀张兆钾办的陇东讲武堂,学习军事。一九二六年,从苏联考察回国的冯玉祥将军,誓师五原,率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经银川,过固原,去解北洋军阀刘镇华对西安的围攻。陈良璧参加了这支当时有刘伯坚、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参与领导和训练的革命军队,历任排长、连长。后来,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失败,陈良璧离队返乡。一九三五年,又进入杨虎城将军所率西北军的四十九旅,任连长。“西安事变”后,开赴抗日奔前线,编入王劲哉一二八师,奔驰于江、淮、河、汉战场,先后参加过保卫上海、南京、九江、武汉等战役。十余年戎马生活中,陈良璧忠于职守,办事认真;不论行军或作战,都有胆有谋,身先士卒,颇得上下级信赖。
  一九三八年秋,日寇攻陷九江,溯长江南北两岸而上,向南京沦陷后的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武汉进攻。南岸一路的日寇十一军,沿瑞昌向湖北大冶攻击前进。一二八师参加了这一带的防守,予敌有力打击,使敌四周内平均每日仅能推进二、三公里。一次,陈良璧营受命在横港阻击。他巧妙地隐蔽在一片竹林里,日寇通过时,给予重大杀伤。为打开通路,日寇先用大炮乱轰,后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冲锋。陈良璧和全营士兵凭藉有利地形,坚定地进行反击。当他掂一挺机枪,横扫敌寇时,腿部中弹,从一个土坎滚下。他裹伤战斗,坚守了整一个昼夜。得到命令后,才撤出战斗,回到西安养伤。
  伤好后,陈良璧重返前线,升任第一团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防守在湖北汉水南岸。一九四一年夏,日本侵略者矛头指向宜昌,首先进犯峰口。五月一日,陈良璧带一个连在陶家坝构筑阻击工事,突然被数倍于自己的日军包围。陈副团长和他的士兵,奋起反击。从早上八、九时开始,日寇凭藉优良装备,枪炮交加,经过轮番冲锋,中午接近了阵地。这时,这个连已经伤亡很大,陈良璧也头、臂挂彩。当日寇向工事强攻时,他叫护兵曹义(固原西郊乡饮马河村人)蹲下当架子,亲持机枪猛揍,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冲锋。战斗中,他腰部中弹,鲜血直流,还坚持了两个小时。他见情势危急,叫曹义退下火线,回营报讯;勉励士兵与阵地共存亡,以身报国。到午后三时,连伤员在内,活着的只剩下三十人左右,子弹已经打完,日寇冲进了阵地。当鬼子狼嚎鬼叫般逼近时,陈良璧副团长拔枪自杀,壮烈殉国。在这弹丸之地上,日寇付出了伤亡一百二十余人的代价。陈副团长牺牲时仅三十四岁。
  十四天后,一二八师又克复了峰口镇,立即派人收殓烈士忠骸。王劲哉师长在烈士殉国的次日,挥泪写下了陈良璧副团长殉国的壮烈事迹;殓尸后又作了补记,并广为印发传播。补记中说:陈副团长遗体“宛然如生”,“两手仍作持枪姿势,身旁检出八音手枪一支,子弹四粒”。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贤
责任者
谢东
责任者
陈良璧
相关人物
张兆钾
相关人物
冯玉祥
相关人物
刘镇华
相关人物
刘伯坚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杨虎城
相关人物
王劲哉
相关人物
曹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