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下的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0413
颗粒名称: 拐杖下的路
并列题名: ——记全国绿化突击手、残废青年李志远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4月26日固原报登载的关于全国绿化突击手、残废青年李志远的文章。
关键词: 国绿化突击手 残疾青年 绿化工作

内容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彭阳县刘塬乡,临近和沟村歇息时望去,村旁的山坡上一条条带子田,错落有致,栽种着杨、柳、杏等各种树木。这就是拄着拐杖的残废青年李志远为绿化山村献出的心血。
  李志远今年三十一岁,一九七三年冬天初中毕业回到家乡。一九八〇年隆冬的一天,他正在满头大汗地挥镐帮乡亲挖窑洞,不幸的事故发生了:“轰隆”一声,塌陷的崖面一下子砸在他的身上,闻声赶到的人们把他从土中扒出来,右大腿已是严重粉碎性骨折,断裂的右小腿仅仅连着点肉皮。乡亲们把他送到离家五十里地的王洼医院,忍痛作了七次手术,双腿还是没能站起来。几月过后,人们把他又拉回家,年过半百的妈妈每天为他接倒大小便,这使他内心更加痛苦。哥哥看他寂寞难熬,为他买了台收音机。他一边听,一边思索着未来:自己已经残废了,还能干些什么呢?
  一九八三年春天来到了,小小的收音机里传来了中央关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和张海迪的事迹,他的心豁然开朗了。他想:张海迪残废了,还能自学成材,为人民做那么多的事,我也应该从自己的拐杖下走出一条路,为山区建设做点贡献。一连几天,他让弟弟把他背到院旁的山坡边,观察地形,思虑着植树造林的事。回到窑洞就挣扎着拄上拐杖学步。刚一抬脚走动就重重跌倒在地,跌倒了,再爬起来……就这样以惊人的毅力,慢慢地拄上双拐举步了。一天清晨,他乘家里人都下地劳动,便拄上双拐,背上铁锨、镢头艰难地移动着脚步,来到院旁山坡边,然后文慢慢爬下去挖鱼鳞坑;下午回家的时候,眼前一黑,两手一松,从山坡上滚了下去,幸好被土坎挡住。乡亲们把他背回家,父母心疼地责怪他不要再这样。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又拖着摔伤的右腿,背起工具再次下坡挖坑去了。他还说服母亲把家里几只老母鸡下的蛋卖了十几元钱,又向妹夫借了二十五元钱,买了三百多株树苗,叫弟弟从王洼苗圃背来,自己一棵棵地精心栽植,艰难地踏上了生活的新征途。
  第二年春天,他拄着拐杖走路比过去稳当多了,这使他心里有了信心和希望;于是又承包了七十多亩荒山,一锨一锨地整修带子田,自拣桃,杏、花椒等核种,育了一万多株苗。虽然是经受严峻的痛苦,手上打了血泡,可精神得到了满足。正当他满怀信心迈步前进时,天灾人祸又先后降临了。先是一场无情的病虫害把他栽植的小杨树蚀得叶落断枝。一个雨天,他拄着拐杖给带子田开沟引水,一不小心又从半坡上滑了下去,再次摔伤了右腿。一位好心的医生几次劝他住院治疗,可他却舍不得离开他的小树林。县上在王洼乡举办旱农林草科技学习班,他就拖着疼痛的病腿去参加,中午只啃上两个馒头。一个雨天又摔倒在泥水中,一位老师扶起后赞誉他真坚强,他微笑着说:“我是一个残废人,我要生活嘛!”八天以后,他返回和沟村,连饭也没顾上吃,便钻进他心爱的小树林。经过二十多天的防治,小杨树又长出了新枝芽。
  几年来,这位家境困难的山区残废青年,用一颗火热的心,克服种种艰难痛苦,已在三十五亩带子田内植树四千一百多株,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现在他还在拼搏前进,为山区建设谱写着新的未来。
  孟永辉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孟永辉
责任者
李志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彭阳县刘塬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