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愿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唯一号: 310330020220000764
人物姓名: 张仁愿
人物异名: 仁亶;仁愿
文件路径: 3103/01/object/PDF/310311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158.pdf
性别:
时代: 唐朝
出生年: 不详
卒年: 714年
籍贯: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传略

据唐代史籍《元和郡县图志》《通典》记载,定远军城系张仁愿始筑。张仁愿(?~714年),唐朝名将。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本名仁亶,因与唐睿宗名字的发音相似,故改名仁愿。张仁愿在少年时便才华出众,具有文韬武略。武则天当政时,从小官吏做到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郭弘霸为巴结武则天,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将武承嗣立为皇太子。张仁愿被邀请联名上表,结果遭到严词拒绝。此后,张仁愿多次带兵到北边击默啜(后突厥可汗,此时已进入宁夏平原),因功升州刺史。 神龙二年(706年)十月,张仁愿被调回京城,任左屯卫大将军。次年五月,唐中宗李显任命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御史大夫,屯边以备突厥。朔方道是一个军事机构,驻灵州城(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统管关内道北部军事,因而十分重要。因此,唐中宗特在望春宫设宴为张仁愿饯行,又作诗送别。皇帝如此,朝中大臣岂敢怠慢,一些文臣也纷纷“奉和圣制”作诗。很可惜,唐中宗的诗已失传,在《全唐诗》中仅存刘宪(太仆少卿)、李适(修文馆学士)、李峤(宰相)、李乂(中书舍人)的四首诗,标题都一样:《奉和圣制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愿》。现仅录宰相李峤之诗于后: 玉塞征骄子,金符命老臣。 三军张武旆,万乘饯行轮。 猛气凌玄朔,崇恩降紫宸。 投醪还结士,辞第本忘身。 露下鹰初击,风高雁欲宾。 方销塞北侵,还靖漠南尘。 张仁愿到任后,首战是追击掠夺陇右监牧(监牧使驻原州)马匹的突厥叛众,夜掩其营,大破突厥军,夺回了被掠的牧马万余匹。 此时,默啜正统帅全军西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当时居于新疆东部),北方兵力空虚。张仁愿觉得是个好机会,上疏请求乘虚夺取漠南之地,在黄河以北修筑三座首尾相应的“三受降城”,即可断绝突厥的南侵之路。朔方军与后突厥一直以黄河(在今内蒙古黄河弯曲段)为界,唐军守河南,突厥守河北。河北岸有一拂云祠,突厥每次发兵,都要去祠中祈祷,然后再发兵南下。筑受降城的同时,也要捣毁拂云祠。 奏疏送至京城后,唐中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太子少师唐休璟认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表示反对。但张仁愿认为机会千载难遇,所以执意请求,最后中宗答应了仁愿的请求。张仁愿又上表请求将戍边满期的兵士留下来,以加快工程进度。当时有200名咸阳籍(今陕西咸阳东)士兵不愿筑城,集体逃走,结果被擒获,为严肃军纪,张仁愿将其全部处斩,一时“军中股栗”,无不尽力。经过将士的努力,只用60天便将三城全部筑成。以拂云祠为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西),与东、西两受降城相去各400余里,皆据要津,遥相应接,向北拓地300余里。又于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东)北设置烽堠1800座。紧接着,张仁愿又组织士兵在“灵武郡东北二百里黄河外”修筑定远军城,俗名东城,并置兵戍守。从此以后,定远军城与三受降城都成为朔方军的屯兵重地。从秦汉到隋朝,朝廷都把河套地区的军事据点布设在黄河内侧。张仁愿打破陈规,把几座城池修到黄河外侧,也是一种首创。 景龙二年(708年)春,张仁愿回朝任职,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并拜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同年秋,张仁愿再次督军备边。后又迁镇军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开元二年(714年)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张仁愿为将,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御敌有方。在唐朝这一时期的宰相中,唯李靖、郭元振、唐休璟、张仁愿四人被称作“文武兼备”。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专题

大将军
职位
大总管
职位
御史大夫
职位
宰相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