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伊斯兰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3003
颗粒名称:
伊斯兰教
分类号:
B96
页数:
6
页码:
619-62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石嘴山市伊斯兰教情况包括清真寺、基本教义与主要功课理论部分简括为“六信”,即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实践部分简括为“五功”,即念、礼、斋、课、朝。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宗教
伊斯兰教
内容
伊斯兰又称伊斯俩目,在阿拉伯语有顺从、和平和安宁之意。这是一个顺从真主安拉、崇尚和平、祈求安宁的宗教。伊斯兰教喜爱的绿色就代表着和平之意。信仰伊斯兰教的信众统称为“穆斯林”。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宁夏的穆斯林自元代传入,继之明清。“元时回回遍天下,江南尤多”。明朝时,把大量的回回从江南迁到西北各地。清雍正年间惠农渠、昌润渠开通以后,河东及南部山区缺田少地的回民陆续前来开垦荒地,安家落户。伊斯兰教此时大规模传入今石嘴山市境内。清代市境著名的清真寺有石嘴山清真寺、灵沙清真寺、通伏清真大寺等。民国时期建立的有高庄清真大寺、平罗城关清真寺、上八顷清真寺等。在清代同治年间的回民反清抗暴斗争过程中,多数清真寺被焚掠一空,后又逐渐恢复。
1949年石嘴山解放时,市境内有伊斯兰教大小清真寺189座。“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大多被拆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根据“因教制宜,因陋就简,便利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原则,至2000年,全市有大小清真寺215座,其中平罗县154座,惠农县27座,陶乐县21座,石嘴山区4座,石炭井区7座,大武口区2座。至2009年,全市有清真寺236座,拥有伊斯兰教信众约13万人,派别主要有格底目、伊合瓦尼、哲赫林耶。
清真寺元末明初,因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于是寺院被称为“清真寺”。明代还有称清真寺为“礼拜堂”“礼拜寺”“回教堂”,等等。明天启三年(1623年)市境宝丰就设有清真大寺,当时是宁夏地区最古、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的组成人员,历史上一般一寺住教长(称“伊麻目”或“阿訇”)一人,主持教务。他们的学生、徒弟叫“满拉”或者“海里凡”。1978年以后,清真寺均设民主管理委员会(寺管会),推选为人正派、办事公道、虔诚于宗教的穆斯林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名,管理寺务。清真寺的全部经费,均由全坊教民自愿捐散,即“供养”或“钱粮”。清真寺主持教务的阿訇由各坊民众选聘。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往往也是穆斯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每逢主麻日和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节日,清真寺便成了穆斯林集会的场所。届时,开学阿訇向穆斯林宣讲《古兰经》、教义、教律、教史及宗教故事。清真寺既是“聚众礼拜”的地方,同时又常常是穆斯林排解纠纷、评判曲直的场所。此外,穆斯林群众的丧葬仪式和纪念亡故者的诵经活动也常在寺内进行。历史上,在穆斯林抗击反动统治的斗争中,清真寺又曾是穆斯林团结战斗的坚强堡垒。
清真寺建筑特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庭院数进、宽敞明净、曲栏环绕、松柏碑亭的典型中国庙宇式建筑;有古朴雄伟、雕梁画栋、大殿宽敞的中国宫殿式建筑;1979年以后建起的清真寺具有现代阿拉伯式或中阿合壁式的建筑风采,即有大圆顶、拱形门窗、攒尖塔挑。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中阿文化的融合交流。清真寺建筑的组成,主要有礼拜大殿(上殿)、宣礼塔(米宰奈,也称邦克楼)、沐浴室、教长室、经房及满拉住房。
《古兰经》 《古兰经》又称《可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著作。“古兰”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诵读”“读物”。中国旧译为《宝命真经》《天经》等。全书包括历史、政治、风俗、习惯、教法、教律和教义,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徙至麦地那为界,分为“麦加篇”和“麦地那篇”;由30卷、114章(最长的一章《黄牛》篇达286节)、6236节、77934个词、323621个字母组成的第一部阿拉伯散文体巨著。
《古兰经》强调顺从真主及其使者穆罕默德,认为真主决定一切,要求人们虔诚、忍耐、和善,把最大的希望寄托于“天堂”。它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类起源和发展道路的认识,影响了许多代穆斯林的观念、语言、风俗、文化,至今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世界穆斯林中起着重要作用。
《古兰经》包括宗教法、民法和刑法。它是教义和教法、灵感和慰藉、知识与神学的综汇。还包括历史故事、传说、神话。历经多年,围绕《古兰经》出现了认主学、圣训学、法学、哲学、音韵学等,还有为伊斯兰教服务的著作《古兰经注》《伊斯兰教法》等。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和麦地那传教期间,针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具体问题给弟子的启示。《古兰经》中,86章是在麦加时的口授,属创教初期的启示,核心是讲述伊斯兰教的宗旨;迁到麦地那口授的28章,属伊斯兰教取得统治地位时以立法为主题的启示。《古兰经》是由穆罕默德的秘书宰德·本·萨比特召集弟子进行收集整理的。开始由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主持整理,后由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下令抄成定本,于公元651年前后成书,在穆斯林社会广为传读。12世纪40年代,《古兰经》第一次被译成拉丁文传到欧洲。14世纪20年代初,第一本完整的阿拉伯文《古兰经》手抄本传入中国,并被保存至今。《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的圣典,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伟大的文学家歌德读完《古兰经》后就曾评论说:“《古兰经》是百读不厌的。”
基本教义与主要功课伊斯兰教教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简括为“六信”,即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实践部分简括为“五功”,即念、礼、斋、课、朝。
念功——即念清真言,其意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其次是常念《古兰经》,按《古兰经》要求的去做。
礼功——阿拉伯语为“索俩提”,通译作“礼拜”。穆斯林礼拜主要有日礼:每日五番(次),俗称五番乃玛孜(意为礼拜)。日礼的顺序是:邦布达,意为晨礼,时在日出之前;撇师尼,意为晌礼,时在正午过后;底盖尔,意为晡礼,时在下午4~5时;沙目,意为昏礼,时在日落之后;虎伏坦,意为宵礼,夜晚进行。聚礼:即阿拉伯语“主麻”。穆斯林每星期五正午过后(与撇师尼同时),在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成年男子参加,仪式较为隆重。礼拜前念《古兰经》,阿訇讲“瓦尔则”(宣讲教义)。会礼:每年两次,在开斋节(俗称“小尔德”)和古尔邦节(俗称“大尔德”,也叫宰牲节)举行。市境平罗穆斯林中流传的教事谚语云:“一棵树,两股杈,三百六十叶,四十八朵花。”分别喻为一年两个“尔德”,教历一年三百六十日之日礼及四十八个“主麻”。
斋功——即斋戒,俗称“封斋”。教历每年九月为斋月,阿拉伯语称“莱麦丹”月。穆斯林封斋一月,每日日出之前进食为封斋,日落之后进食为开斋。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其间断食绝色。病人和旅客可暂缓,但须日后补斋或以施舍补赎。封斋旨在自觉顺主忍耐、知足、节制嗜欲,体验饥渴之苦,养成坚毅、诚实、廉洁、节省及乐善好施等美德。
课功——即“天课”(则卡特)。是伊斯兰教法定施舍,被视为“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主要用于济贫。因为穷人也是真主的“眷属”,把资财施舍给穷人,就等于事主,纳入了真主之库,故曰“天课”。穆斯林富有者按规定舍散其财产积蓄部分的2.5%,给孤寡赤贫穆斯林或穷苦阿訇,谓之“清则卡特”。此举旨在洗涤心灵,洁净财帛,克制吝啬、自私,抑富扶贫,安定社会。每年于开斋节前,按人口以小麦1.25公斤值交付人丁税,称“菲图尔钱”,每年以舍散粮食(可折价)为主要形式,根据家境和自愿,向清真寺提供经常费用,名为“供养”。
朝功——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成千上万的穆斯林不分穷富不分地域国界,长途跋涉,从世界各地来到神奇而又古老的城市、伊斯兰教的发祥地麦加,完成伊斯兰教五功之一的朝觐功课。朝觐是穆斯林一年一届朝觐麦加克尔白(即天房)的宗教仪礼,也叫朝“罕志”。朝觐回来的人被尊称为“哈吉”。伊斯兰教要求,凡身体健康、备有路费和旅途方便的穆斯林,不分性别,一生中在教历12月内集体朝觐麦加一次。朝觐是一种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过去这是一项十分艰辛的事情。经济条件好的穆斯林凭着骆驼、牛车和舟楫,甚至步行,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实现自己的朝觐心愿。一般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只能做到“心朝”,即在家笃信宗教,敬主事主,孝顺父母。1985年以来,石嘴山市先后有数百名穆斯林自费赴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其中2009年就有231名朝觐人员分批从银川河东机场离境,赴沙特参加朝觐活动。朝觐回来的哈吉们都受到家乡最隆重热烈的欢迎。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