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交通通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94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交通通信
分类号: TN91 ;U12/18
页数: 8
页码: 530-5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交通通信,分别记述了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情况。
关键词: 交通 通信 石嘴山

内容

交通运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境民间的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是畜力驮运和畜力车拉运。1953年,惠农县购进汽车进行货运,为市境拥有汽车之始。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货运量逐年上升,畜力驮运和畜力车拉运被逐步淘汰。1957年,全市年货运量只有2.76万吨。1959年年初,宁夏运输公司石嘴山分公司购进2台解放牌客运汽车,开通了石嘴山汽车站(今惠农区)至河滨区、石嘴山至火车站(今惠农火车站)2条市内客运线路,是为石嘴山市区客运之始。
  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前,黄河水运承担着市境进出口货物总运量的70%,一直是宁夏乃至西北连接华北地区的重要的“水旱码头”之一。商旅往来,货财山积,交通繁忙。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嘴山煤炭资源的开发,很多机械设备,均由兰州等地沿黄河水运至石嘴山。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通车后,市境大量物资由火车站转运,黄河水运减少,主要以短途运输和摆渡为主。同年10月,宁夏第一艘拖轮“宁光一号”自上游沿石嘴山黄河段进行试航。
  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后,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88年10月,石嘴山黄河大桥竣工通车。1990年后,市境内先后修建了8座大型公路、铁路“公铁立交桥”。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至2009年,石嘴山市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按照“大交通、大规划、大发展”,“拉近城市之间距离,形成30分钟经济圈”的建设理念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了世纪大道、大武口西环路、沙湖大道、石中高速公路与滨河路连接线工程、国道110线惠农区至大武口区段改建、大平公路改建、国道109线平罗过境线改线工程、惠民路、亲水大道、民族大街工程、平罗黄河大桥工程、森林公园立交工程(鱼儿桥)、连心桥、姚汝公路跨包兰线立交桥加宽及引道工程、为民桥等等。与此同时,紧紧围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下简(下营子-简泉)公路改建、乌兰村至隆湖大道和潮湖至兴民村公路等农村公路项目,新建、改建总长度达503公里,实现了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发展。从全市公路交通科学发展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群众出行便捷的高度出发,编制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了2009~2020年的《石嘴山市公路网规划》。
  2007年4月5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了石嘴山市惠农陆路口岸,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00万吨,实现了天津港-西北四省区(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的周边地区)进出口货物的海陆联运,自2008年6月19日正式揭牌运行至2009年,共实现货物吞吐量约75万吨,3.2万TEU,出口货值25亿元左右。2008年11月18日,石嘴山市建造的第一艘游船“星海湖”号下水首航。游船长35米,宽9米,型深2米,吃水1米,设计航速每小时12公里,续航力150小时,船体分为3层,面积近2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多人。同年12月22日,石嘴山市首座全钢结构过街人行天桥——“为民桥”在大武口区竣工开通,彻底解决了朝阳东街与文明路交叉路口交通拥堵的状况,为行人过马路提供安全保障。全桥长48米,桥面宽3.2米,高5.5米。
  2009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高标准建设“三城三镇”路网经济带规划,完善连接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三城和星海镇、陶乐镇、红果子镇三镇的景观大道,不断优化全市的骨干路网,逐步用一级路网把市中心区、县区和中心镇连为一体,形成城乡一体格局和“六纵五横”(“六纵”即国道110线、京藏高速公路、国道109线、尾闸至通伏公路、滨河大道、省道203线;“五横”即红(果子)礼(和)公路、简(泉农场)灵(沙)公路、省道301线石嘴山境内、崇岗经陶乐至北泉子公路、省道302线)棋盘公路网,打造“半小时经济圈”。同时,在“六纵五横”公路网基础上,又规划了19条支线及服务于石嘴山市辖区内的41条连接线,用以规划区内的各主要乡镇、工业园区、火车站、行政村等与“六纵五横”公路相连。届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联系更加紧密快捷,大武口区至平罗县15分钟可到达,大武口区至惠农区30分钟可到达,必将大大促进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截至2009年年底,市境内有2条国道通过,其中109线为北京至拉萨的国道,市境内全长68.2公里,二级公路,次高级路面,昼夜平均车流量3260辆;110线为北京至银川国道,市境内全长85公里,二级公路,次高级路面,昼夜平均车流量1665辆。石中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纵贯全市,市境内长贯74.8公里。市境内有省道203线、301线、302线3条,除去在市境内重合路段,总里程109公里。此外,市境内还有县级公路11条,全长近400公里;有乡道644公里,村道695.7公里;还有各大厂矿企业专用公路16条,总里程200多公里。全市形成了以国道为骨架,省道为支干,农村道路为支线连接而成的“六纵五横”棋盘式公路网运输体系。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20公里,全市公路密度44.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北前列。货运汽车每天通往全国各地,客运班车每周始发全国多数省会城市。全市营运车辆达到15377辆,其中货车11892辆,出租车2698辆,班线车563辆,农村客运车224辆,共开通119条客运班线;开通公交线路19条,其中大武口区7条,惠农区9条,平罗县3条。全市农村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了100%。全市拥有机动车维修业户668家,其中二类以上业户30家;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户5家,各类教练车110辆,年培训学员达5000余人次。市境内班线客车和危货运输车辆实现了GPS动态监管。是年全市有9个渡口、3家水运企业,有各种船舶100艘,总吨位1649吨、净吨位948吨,总客位1856人。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82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2242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4330万吨、货物周转量681193万吨公里。全市交通运输行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2万个。
  石嘴山铁路交通运输发达,包兰铁路纵贯市境南北,由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入市境惠农区,由平罗县西大滩出境,市境全长80公里。沿线车站由北向南分别为:今惠农站、红果子站、燕子墩站、石嘴山站、西大滩站。此外,市境内矿区和厂区,有专用铁路支线5条,全长137.4公里。朝石支线:由平罗东站接轨至大磴沟,全长34.7公里。汝箕沟支线:由大磴沟延伸经呼鲁斯太、宗别立、白芨沟、大峰沟、汝箕沟,全长47.5公里。该支线和朝石支线合称“平汝铁路”,于1971年11月建成通车,主要用于石炭井、汝箕沟等矿区的煤炭运输,年运输能力为330万~700万吨。石嘴山钢厂专用线:由石嘴山火车站接轨至钢厂,全长15公里。石嘴山矿区专用线:由石嘴山火车站接轨至石嘴山矿务局一、二矿,全长21.2公里。西北煤矿机械总厂专用线:由九〇五厂接轨至煤机一、二厂,全长19公里。2009年12月29日,设计时速每小时200公里的包兰铁路惠农至银川段新增第二线工程开工奠基,标志着宁夏第一段快速铁路建设正式启动。
  信息通信
  电报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石嘴山工业开发建设,通信建设不断加快,增加了石嘴山(今惠农区)至银川的电报线路,开通了至河滨区和火车站的话传电报线路,开通了至大武口和石炭井的人工电报线路,1971年开通了至大峰沟电报线路。建成了覆盖石嘴山市全境的公用电报网。1989年石嘴山市的电报业务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全年收发转电报41590份,平均每天发生电报1150余份。此后,随着固定电话的普及,传真机进入企业、机关,电报业务量逐年下降,到了1998年,平均每天发生电报80余份。后由于电报业务量急剧萎缩,全市停止办理电报业务。
  长途电话
  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时,全市共有长途电话电路5条。1966年长途电话电路增加到14条,1973年增加到23条。当时长途电话实行四级汇接制,不能直拨,耽误时间,有时半天都打不通一个到银川的长途电话。1992年8月,首次在大武口开通300路长途程控交换机。1994年实线话路全部停开。1996年载波话路全部停开。至此,实线话路和载波话路全部被微波话路和光纤数字话路取代,程控电话实现了长途电话即时直拨通话。
  市内电话
  石嘴山市内电话始于1954年。当时石嘴山(今惠农区)、黄渠桥、宝丰等地共有各式人工电话交换机4部,电话总容量35门。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后,电话总容量发展到360门,1966年市话网覆盖石嘴山(今惠农区)、大武口、石炭井和石嘴山河滨区、火车站(今惠农火车站)。交换机总容量710门,实有电话用户308部。从1960年到1981年的21年间,石嘴山市内电话总容量由360门过渡到910门。1981年,在石嘴山首次开通市内自动电话,容量1000门。1987年大武口开通1000门市话自动交换机。1993年石炭井开通1000门市话自动交换机。至此,石嘴山地区的市内电话全部实现了自动化。2009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30余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71.4部。
  无线寻呼
  1991年,大武口开通容量1000户的无线寻呼设备,采用人工寻呼方式,向社会推出无线寻呼服务(俗称BP机),成为宁夏由邮电系统首家推出无线寻呼服务的城市。1993年,建成了覆盖石嘴山全境的无线寻呼网,实现了石嘴山全市无线寻呼联网同播。1994年建立了127无线自动寻呼系统。同年出现了汉字显示无线寻呼机。无线寻呼发展的最高峰是1999年,后随着“小灵通”、无线移动电话的逐渐普及,BP机迅速退出石嘴山历史舞台。
  移动电话
  1993年石嘴山首次建成移动通信网。当时开通采用的是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制式,手机个头大,俗称“大哥大”,购买一部手机需要1万多元,另交入网费5000元。开通当年发展800M移动电话239部,1994年达到433部,1995年猛增到1015部。石嘴山800M模拟移动电话开通后只风光了3年,到1996年,第二代移动通信900M数字移动电话登陆市场。数字通信技术通信质量好,功能强,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1999年全市已有6000多移动电话用户。当年8月8日,根据国务院和信息产业部有关进一步深化邮电体制改革的精神,移动通信业务从原电信企业剥离出来,宁夏移动通信公司石嘴山分公司正式成立。2000年8月31日,联通石嘴山分公司成立。2008年8月14日,移动公司在惠农区及大武口区安装了24小时移动自助服务终端,将自助缴费机、自助清单打印机、自助多媒体查询机等合为一体完全代替了过去的人工服务。2009年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0%以上,用户达50多万户。2008年10月,电信行业重组,联通公司CDMA业务出售给电信公司,网通公司并入联通公司,联通石嘴山分公司更名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石嘴山市分公司”。2009年联通石嘴山分公司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2万户,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移动石嘴山分公司在网用户数量近60万户,网络覆盖石嘴山地区主要城镇、乡村、交通干线、工业矿区。
  互联网与宽带
  互联网通信在石嘴山市发端于1995年,当时用电信163电话拨号上网,网速很慢,除医院、学校、科研单位上网查询业务信息办理此项业务外,个人用户办理得很少。1995年到1998年的3年间,只发展公用计算机互联网37户。2003年以后,电脑在居民家庭中的迅速普及,石嘴山电信公司开始为用户提供宽带上网业务。加之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等移动电话经营商纷纷开办互联网与宽带上网业务,遂使互联网开始迅速进入石嘴山市千家万户。2006年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突破2万户,2009年全市建立了4套移动通信网,拥有互联网宽带用户4万多户。
  伴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全市建立了政府电子政务宽带局域网,数字认证体系(RA)、网上信访、网上环保监测、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等信息管理系统,“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户联网达到90%以上。从“有事呼我”的BP机,到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再到QQ、MSN等通信软件,电子邮件、视频通话……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便捷。全市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互联网上建有自己的网站(页)或单位局域网,集电子商务、供求处理、信息发布、市场分析、咨询、政策法规汇总等多功能模块为一体。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