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态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93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生态建设
分类号: X171.1
页数: 9
页码: 521-5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的生态建设,分别记述了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公共绿地建设、森林公园建设、星海湖建设等建设情况。
关键词: 生态 建设 石嘴山

内容

石嘴山是典型的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1960年建市以来,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兴建了一大批煤炭开采、加工和以煤为主的电力、钢铁、铁合金、碳素等高耗能企业,曾一度引领宁夏工业的发展方向,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建设迫在眉睫。面对历史的欠账、改革的冲击、发展的压力和人民的期盼,进入21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建市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要求,科学分析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全面加快石嘴山现代化进程”的总体发展思路,把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承载力,围绕生态做产业、做城市、做民生,把大量荒地、荒漠建设成了大片的绿地,使湿地与城市、自然与文化、山水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了大量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力地提升了石嘴山招商引资的总体竞争力,促进了石嘴山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植树造林
  石嘴山市是戈壁荒原上崛起的城市,绿化造林工作非常艰辛。1960年建市至今,植树造林工作未敢有丝毫懈怠。专业绿化队伍与全民义务植树齐头并进,常抓不懈。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大武口区光肩星天牛虫害肆虐,城市园林绿化工作陷于被动局面。市政府提出在防治天牛虫害的同时,实行更换树种的战略,先后从外地引进国槐、刺槐、白蜡、油松等,同时虫害树木全部挖除焚烧,采取新栽林带多树种混交,乔木、灌木立体化配植,栽花种草同步进行的科学化绿化措施。为此,市政府和大武口区政府分别于1985年、1986年先后被评为“全国义务植树绿化先进单位”。到1990年,全市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达685.35公顷,市区共植树1036万多株,建成公共绿地面积2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6.6%,人均占有绿地面积0.9平方米;市区绿化街道40多条,长51.8公里,市区各单位自建小园林19.9公顷,庭院绿化达标单位268个。
  进入21世纪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全民参与、注重实效、基地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全市植树造林工作以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化建设为重点,以巩固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为突破口,组织发动驻地各部门、单位建立固定的义务植树责任区,种植、抚育、管护“一条龙”承包,包栽、包活、包管护。先后建立了西山生态防护林、旱生植物园、黄河护岸林等处义务植树基地。2005年制定颁布了《石嘴山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使义务植树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2008年以来,社会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要求,广泛开展覆盖全市的森林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207.1万亩,其中重点区域有林地面积达到8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8%,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36%,绿地率达33%,人均公共绿地达14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十五”期间,全市适龄公民年平均参加义务植树42万人次,义务植树1680万株,尽责率达到了88.6%,保存率达90%,成活率达到88%。
  湿地保护
  自2003年开始,先后对星海湖湿地、黄河湿地平罗段和惠农段、镇朔湖湿地、瀚泉海湿地等进行抢救性恢复和治理。恢复、扩整、保护了沙湖、星海湖、黄河境域瀚泉海、高庙湖、姚伏西湖等湖泊湿地,使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42000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9%。有效地恢复了湿地防涝、泄洪、净化空气、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环境、鸟类与人类和谐相处等应有的功能。沙湖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十大魅力休闲湖泊之一,星海湖获全国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称号,并建设了4个市级湿地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使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水域景观。今日石嘴山,市区山水环抱,奇石点缀,绿色绕城,环境优美,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等称号,并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公共绿地建设
  在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注重自然景色和地方特色的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以植物造园、造景为主,突出大绿量、大色块,栽植大苗,配置雕塑、健身器材及园林小品,达到“乔、灌、花、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季相分明、色彩丰富的立体景观,使道路绿化、水系绿化与公共绿地有机地组合起来。公共绿地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总体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和增绿量、出精品、上水平的原则,注重拆建还绿、拆违还绿、见缝插绿和景观完善造景工作,开展大规模城市园林绿化战役和城乡增绿工程,大力营造街头绿地、广场绿地、小游园,合理布局公园绿地,确保新建公园、广场等绿地指标不低于规范要求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开展文化活动和健身活动的需要。截至2009年,全市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283.6公顷,已建成公园8个,小游园20个,广场绿地15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9平方米,公共绿地形成了分布均匀、布局合理、标准高、多元化的特色。其中大武口建成区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85.2公顷,已建成公园4个,小游园17个,广场绿地13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6平方米;惠农建成区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198.4公顷,已建成公园4个,小游园3个,广场绿地2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森林公园建设
  大武口森林公园位于大武口贺兰山洪积扇上,占地面积1万余亩。原为沙丘荒野,没有树木。每逢刮风天气,造成城市黄沙弥漫,环境恶劣。1996年,市委、市政府结合创建“园林化城市”,决定举全市之力,兴建森林公园。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建成园林化城市”的奋斗目标,于次年11月拉开了森林公园建设序幕。全市各机关、单位、部队、学校、街道居委会全民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挖石换土,植树造林,仅用10个月时间,就建设了防风林、少年世纪林、军民共建林、中日友好林、名人纪念林、青年志愿林、警民共建林等10个林区,完成120个品种、32.1万株树木的栽植任务。同时,完善园内基础设施,建成长11.7公里的四级扬水引黄灌溉工程、10万立方的蓄水池工程、14公里渠系、3公里喷灌主管道和20套移动喷灌设施的安装工作;铺设压力管道1.5公里,修建主、次干道3.5公里,游览道路2公里,建成观景广场、荷花池、主大门、门前广场、文博馆、回归村、大型蒙古包和赛车场等一批具有园林风情的标志性建筑物和游乐设施。并根据总体规划,划分出游憩娱乐区、儿童娱乐区、梨园飘香区、亚热带植物馆等风格不同、景色各异的13个景区。修建了占地总面积2600平方米、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亚热带植物馆。1998年9月28日森林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后经每年不断地建设完善,到2009年,森林公园已成为一处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美化家园、改善生态环境,融游憩、娱乐、文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城市风景旅游区。
  星海湖建设
  星海湖位于大武口区东部,原为历史上的古沙湖遗址。开发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环境恶劣。星海湖建设是在原已萎缩的天然湖泊湿地的基础上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项集防洪蓄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湿地保护、城市环境整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是石嘴山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2003年1月17日开工建设后,在兰州军区援建部队的全力援助和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参与下,建设者战严寒,斗冰雪,夜以继日,仅用了70天时间就疏浚湖泊、清淤土方150万立方米,形成了声琴岛、鹤翔谷、鸟岛群;完成了山水大道两侧5.1公里护坡砌石1万立方米;完成了一期整治区17.8万株的绿化植树任务;加固防洪东、西堤长2.8公里,拦洪库东堤4.4公里,完善拦洪库西堤3.19公里,绿化供水管网长20.1公里,滚流坝堤1.65公里,砌石堤长3.1公里,分流节制闸6座,并向森林公园和大武口市区绿化生态供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石嘴山速度”。取名“星海湖”,意喻“五湖四海、星光闪烁、世纪之星、希望之星”。经过7年的不断建设,到2009年,已完成湖泊清浚23平方公里,形成常年性水面23平方公里,湿地面积43平方公里。筑滞、调洪区围堤20公里(不包括南域),同时修建了多处泄洪闸、溢洪道,并对水域进行大量绿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了旅游功能项目,增添了水上旅游、水岛养鹿、水面养禽、水中养鱼、水下种藕等项目。星海湖建设,改变了大武口区东大门过去脏、乱、差的局面,大大提高了滞、调洪区的蓄洪能力,蓄洪量由原来的1340万立方米增加到6300万立方米,防洪能力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今日星海湖,已成为石嘴山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名片,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
  中华奇石山建设
  中华奇石山是石嘴山人民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是利用大武口发电厂粉煤灰场旧址建设起来的一处旅游胜地。原大武口发电厂粉煤灰场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高出地平面13米,粉煤灰堆积物总量达1100多万立方。综合治理前污水横流,刮风扬尘,影响市容,成为大武口地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为了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塑造“显山、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的城市新形象,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粉煤灰场建设中华奇石山,为市民打造一个独特别致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2006年3月15日开工建设,拉运黄土覆盖粉煤灰堆积物达1米厚,拉运土方150万立方,培植草坪,种植树木,置石造景,倾力打造中华奇石山。经过4年的建设,到2009年年底,完成栽植落叶乔木、常青树2.4万株,花灌木85万穴,红柳50万墩;建成3个石林区,1个36计擎天柱园区,9个雕塑园,4个文化园,1个儿童乐园,9个景观亭,3处廊架,1座景观桥,1个演艺广场,1个中心广场,1个龙宫,2个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停车场,12公里长的景区道路,24公里的输水管道。中华奇石山汇集有全国各地28个品种的600余块园林奇石,是石嘴山生态建设的“大手笔”,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
  石嘴山煤矿区经过长期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沉陷面积已达33.8平方公里,最大下沉深度达24.4米,受灾居民1.5万户、4.8万人。个别沉陷裂缝直通矿井下,使矿区地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为了彻底改变沉陷区面貌,在实施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的同时,2004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石嘴山一矿矸石山环境治理项目、一矿南湖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二矿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对7座煤矸石山进行搬迁填埋,治理了最大的矿井排水大坑,完成了沉陷区净土覆盖及种植土回填60余万立方米,栽植各类苗木56万株,种植草坪2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885亩,使废弃的土地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将沉陷区建设成集“矿山文化、科普体验、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矿山公园。2009年,采取生态招商、地方政府统筹等多种形式,对沉陷区全面进行绿化,在沉陷区西侧形成一个绿色屏障,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森林化城市建设模式。当年5月,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视察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工程,对采煤沉陷区绿化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的绿化模式为全国的采煤沉陷区起到了示范作用,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今日惠农区采煤沉陷区,正从过去的恶劣环境,向绿草萋萋、水木依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转变。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