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优良品种使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1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优良品种使用
分类号: S510.292
页数: 4
页码: 374-37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平罗县优良品种使用、麦种、稻种、玉米种等情况。
关键词: 平罗县 优良品种 使用

内容

一、麦种
  新中国成立前,当地小麦品种有毛火麦、白秃子、红秃子、五爪龙等,毛火麦为当家品种。
  1952年,推广碧玉麦。是年调换碧玉麦良种25万公斤。1955年碧玉麦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8%。同期,还引进碧玛1号、“774“等品种。1961年,引进阿勃,该品种比碧玉麦增产31%。1964年,全县阿勃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50%。此间,还种植南大2419、幼士顿等搭配小麦良种。1971年,用斗地1号、2号小麦良种更换阿勃小麦。斗地1号小麦亩产300~350公斤,比阿勃小麦增产10%~15%。20世纪70年代中期,斗地1号为小麦当家品种。同期,还引进甘麦,阿玉1、2号,高丰,连丰等搭配品种。1974年,引进墨卡、墨沙、墨波、墨约等品种,经试种,墨卡产量较高。1975年,斗地1号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县小麦面积的70%。1982年,引进宁春4号,经试种丰产性好,亩产375~400公斤,比斗地1号高15%。1984年之后,宁春4号成为当家品种。同时还引进了宁春5号、陇春7号等品种。2005年,引进宁春15号、39号、42号等品种。2013年,宁春4号仍是主导品种。
  二、稻种
  20世纪50年代前期,用白皮大稻、白皮小稻,亩产138~150公斤。之后,引进青森5号、国光、京祖107号水稻良种,亩产高于白皮大稻11%~30%。20世纪60年代,引进推广穗大粒多抗病高产的公交10号、12号及文光等品种。公交10号产量较高,亩产比京祖107增产3%~4.8%,出米率70%,成为当家品种,文光水稻为搭配品种。20世纪70年代,推广京引39号,成为当家品种。1978年,从宁夏农科院引进宁粳3号,亩产417公斤。1980年,引进星火粘稻,米粒大,味道好,亩产387~400公斤。1982年以来,引进宁粳6号、8号,经试种,具有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好等特点,分别在不同肥力的田块种植。20世纪90年代以后引进宁粳12号,吉引86-11,超优89-1,宁粳16、18、19、20、21、22和宁稻89-216等品种。进入21世纪,引进了宁粳12、23、24、27、28,但以宁粳12、86-11种植面积最大。2005年,富源4号(96D10)、吉粳105引进种植,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5666.67公顷,成为当家品种。
  三、玉米种
  新中国成立初,本地种小黄玉米、小白玉米,亩产200公斤左右。1955年,引进金皇后混选1号和白马牙,1956年,引进农大7号玉米,先后试种推广。1959~1963年,引进“双交种”农大7号种植,比白马牙增产45.8%,开始大面积种植到1974年。1975年,引进推广忻黄单9号。该品种适宜小麦田套种。1984年,引进杂交中单2号玉米,亩产458公斤。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掖单13、19号,这两个品种平均亩产586.9公斤,比中单2号亩增产71.7公斤。到1996年,种植面积已达9666.67公顷,占玉米面积的69.8%。这期间还引进陕单911、郑单14、宁单9号及饲用西玉3号、DK656、长城9409。进入21世纪,登海3号、沈单16号、农大60、临奥1号、屯玉1号引进种植。登海3号以抗病、抗倒、高产,成为主栽品种。饲用玉米有中原单32号、农大647。2006~2010年,引进永玉3号,正大12号,宁单7、10号,中玉9号种植。
  四、胡麻种
  新中国成立初,种植二混子胡麻、早胡麻,亩产75~100公斤。1963年,引进推广雁农1号和匈牙利1号胡麻,比二混子每亩增产21%~37%。1970年推广宁亚1号。1974年,引进宁亚2号,亩产比雁农1号和匈牙利1号增产20.1~。1977年,引进推广油纤两用、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宁亚5号胡麻种,亩产125~150公斤。1987年后,推广宁亚10号。1990年,引进宁亚11号。到2013年,全县胡麻当家品种仍然是宁亚11号。
  五、糜种
  民国后期平罗县有大黄糜子、二黄糜子、紫杆糜子、粘糜子等糜种,生长期90天左右,亩产90~120公斤,60天成熟的小黄糜子、黧糜子等,亩产70~90公斤。1954年,引进宁糜1号良种,生长期90天,亩产201.9公斤,比当地糜种增产22.4%。1963年,推广宁糜2号,亩产260公斤。为适应麦后复种,1968年,引进生长期60天的宁糜5号,比当地小糜子每亩增产16.8%。20世纪70年代,复种小糜子占全县糜子种植面积的50%。1980年后,复种小糜子取代大糜子。
  六、谷种
  有大黄谷、狼尾谷、粘谷子,生长期140天左右,亩产120公斤。还有60天的小黄谷,亩产60公斤。1953年,引进竹叶青大谷种,比本地谷种增产9.3%。1970年后,还引进推广大黄谷、小黄谷新品种。
  七、大麦种
  当地有长芒、钩芒、无芒3个品种,还有六棱或四棱的青稞,均属春性多棱大麦,亩产90~110公斤,比春小麦早熟10~15天,有利复种。1983年以来,引进蒙克尔、搬拿查、达尔、康奎斯、阿赛米、加拿大等大麦品种。经试种,蒙克尔大麦适应性强,生长期77~87天,平均亩产154公斤。20世纪80年代,蒙克尔大麦成为当家品种。
  八、高粱种
  20世纪50年代,娃娃头高粱种子是当家品种,亩产150公斤以上,最高达500公斤。1958年,引进熊岳253号高粱种,比当地品种增产49.7%,连续种植10多年。1972年后,引进晋杂5号、12号,原杂10号、11号、13号,忻杂3号、7号、52号,同杂4号,榆杂1号等杂交高粱种。晋杂5号和忻杂52号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比熊岳253号增产27%~51.9%,在全县推广种植。1976年后,杂交高粱由于品质差,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娃娃头高粱又有少量种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散穗高粱引进种植,亩产300公斤,穗轴还可扎笤帚,亩收入1200元。
  九、大豆种
  1955年,引进榆林大黄豆和榆林小黑豆。20世纪70年代初,引进黑河3号、54号大豆品种。1978年,引进铁丰18号豆种,此种具有耐肥抗病虫害的特点,平均亩产141公斤,在全县推广种植。1995年,引进宁豆1号等系列品种,亩产150公斤。
  十、甜菜种
  20世纪50~60年代,采用波兰AB品种、苏联的M2品种和内蒙古3号、晋甜1号等品种。20世纪70年代,种植六盘山1号,后改名为宁甜301。1984年,宁夏平罗糖厂建成,甜菜种植面积突增。1985年,试种双丰305号甜菜,产量和含糖率优于宁甜301,成为当家品种。到1990年,宁甜302品种代替双丰305品种。
  十一、蔬菜种
  新中国成立初,各种蔬菜种子均由当地菜农繁育。20世纪60年代先后引进临河大、小包头白,早、中熟天津二快茄,河北大苠茄及兰州大刺,安宁刺瓜,宁黄1号,天津研系2、4、6、7号和长春密刺等黄瓜种。20世纪80年代引进天津鲜丰、早魁茄种,北京丽春、强丰西红柿种,银川一窝蜂茭瓜种,茄门1号甜椒,保加利亚辣椒种,兰州大白根韭菜和山东高胜阳大蒜。2000年后还引进小甘蓝、大甘蓝、黄萝卜、芹菜等优良蔬菜品种。

知识出处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平罗县志(重修)上册》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二十六篇,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人口、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财税、综合经济管理、科技、政党与社团、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平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