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07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 工业
分类号: F427.43
页数: 5
页码: 54-58
摘要: 本章介绍了崇岗乡地区工业情况,内容包括了大水沟水磨、电业、他山之石、崇岗工业园区、龙头企业等情况。
关键词: 崇岗乡 工业 经济

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解放前,崇岗只有几个铁匠、木匠铺,打些马掌、铁锹,做些门窗、棺材。米面加工用石碾石磨。磨多见,碾很少。庙西雷光发家有石碾且附带风箱。一句顺口溜:碾磨千家用,水井不用问。
  一九四二年,马鸿逵四姨太和宁夏省财政厅长赵文府合资在大武口建光华瓷厂,这是崇岗地区历史上第一家工厂。一九五0年,因土匪郭栓子进厂抢劫杀人而迁入石嘴山。于之稍后,在崇岗弥陀寺建玻璃厂,解放前夕关闭。
  一九五二年,崇富村人张进义家开糖坊,原料主要是麦芽、黄米和豆子。
  产品为豆瓣糖、皮糖、茹糖等。与此同时该村人赵秀建酒厂,制作白酒,王义开挂面厂。后由于农业合作化和粮食统购统销失去原料来原而倒闭。
  一九五八年,崇岗公社建农具厂,后划归县工业局管理。
  一九五九年,大武口建洗煤厂。
  一九六O年,平罗县在大武口建砖厂,后划归农垦局。
  一九六五年,九O五厂(稀土工业)由北京迁入大武口。西北煤机一、二、三厂破土兴建。石炭井矿务局总机修厂动工。西北轴承厂开始筹建。煤机厂分别在湖湖、九泉、长胜三村。轴承厂在大水沟。
  七十年代初,崇岗大队建砖厂。
  八十年代,建炭素炉,用无烟煤烧炭素的人逐渐增多。
  九十年代后期,尤其是本世纪初年,沟口煤炭市场内雨后春笋般地建起上百家洗煤厂。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效益可观。
  这些煤炭加工厂都以无烟煤为原料,对煤炭做初级加工,科技含量普遍低,环境污染严重。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民营企业,崇岗镇专设工业园区,对园区内工业服务管理。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用地劇增,地价暴涨,每亩地万元以上并不少见,令人乍舌。土地为崇岗人创造了很多财富。
  工厂林立,崇岗税收大增,成平罗县税收大户,为平罗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第二节 大水沟水磨
  大清、民国年间,下庙人曾利用大水沟的水利优势,先后建起十八盘水磨。这些水磨对下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发挥过巨大作用。
  大水沟,顾名思义,沟深水大。由南、中、北三条主沟汇合而成,每一条沟都直通大岭。此地降雨较多,流域面积大,在贺兰山诸沟中,水量最大。水大,落差也大,水利资源丰富。
  据考证,清朝中期已有水磨。
  水磨的磨盘巨大,骡马是绝对拉不动的。
  水磨主要是用来做香的。当时,香是下庙一大经济支柱。下庙的香,因物美价廉远近闻名,且远销省内外。
  香是用贺兰山的地留香和榆树掺合做成。地留香提供香味,榆树是粘合剂。能把榆柴磨成粉末状,水磨的力量可想而知。
  大水沟水磨为贺兰山东麓所独有。
  据考证下庙人任凤早、任凤柱、徐文昭、李如芳及镇朔人王来宾等人都有水磨。水磨同驴拉的磨所不同的是,上下两扇磨片,上扇固定,下扇转动并可以上下调整。
  有了水磨,开香坊的人就多了起来。香坊、磨坊独立经营,相互依存。香坊可随地而建,不受地理限制。开香坊的人大都没有磨坊。
  解放后破除迷信,拆除庙宇,烧香拜佛失去了依托,且成违禁之事。香失去了销路,磨随之失去了作用。
  后来这些磨便不翼而飞,去向不明。后人想看一眼都不可能。
  第三节 电业
  一九五三年10月1日,汝箕沟煤矿40马力和15马力两台煤气发电机投入运行,为矿井照明,此为平罗发电之始。
  一九五七年,汝箕沟煤矿在峡子建240千瓦发电厂。
  一九六二年汝箕沟煤矿在大峰沟建1500千瓦发电厂。
  六十年代初,一条高压输电线横穿崇岗,画饼充饥,崇岗人不知电是什么样子。
  一九六五年,建西大滩变电站,主要针对大水沟和煤机厂,崇岗有了电。
  一九六八年,崇岗抽水机用了电,同年,碾米、磨麺用了电,不少农户还安上了电灯,崇岗人第一次享受了电的好处。
  七十年代电灯普及。这些电均来自西大滩变电站。
  九十年代末,因金三角工业用电激增,西大滩变电站负荷太大,电线太长不敷使用,在立交桥北建崇岗变电站,电业形势根本好转。
  第四节 它山之石
  六十年代中期,西北煤机一、二、三厂,西北轴承厂,石炭井矿务局总机修厂相继动工兴建。再加上大武口城市的初步形成,给崇岗山村带来了说不清、道不明,但又确实存在的影响。
  这些只知道听队长的哨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干活,晚上开会斗地主的人民公社社员们;这些吃饭靠工分,花钱没有份,连十元大钞都没有见过的社员们,突然看见了从大汽车里下来的“侉子”们。
  这些手持钞票,身穿工作服,说着普通话的‘侉子’们,面皮白净,说话文明。令人不解的是,大热天他们哪来的冰棍?也有看不惯的地方一一怎么女人也穿‘前开门’。
  久而久之,社员们发现,这些‘侉子’们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神仙。因为他们那么需要社员们种的萝卜、白菜、山芋蛋、大葱,便逐渐找到了和‘侉子’们的平等。
  生产队的大车到工厂搞拉运,社员们到工厂里搞副业(现在叫打工),虽然挣回来的是钞票,得到的是工分,但每天两毛钱的现金补助却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社员们的鸡蛋可以变钱了,自留地的含金量也提高了,手里宽松了。娃娃们的书本钱有着落了,上不起学的孩子减少了,入学率提高了。在和工人们的频繁接触中,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中,学了技术,长了知识,了解了外面的世界,还领教了‘侉子’们狡猾的友情。
  崇岗人的视野开阔了,胆子变大了,同时也变得聪明了。
  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沙家浜、刘胡兰这些只有从电影里才能偶尔看到的大戏,摆在他们面前了。
  支农的小分队下乡了,电焊、修理不愁了,爬了窝的手扶拖拉机又能动弹了。
  大姑娘的身上也穿的新式了,崇岗的篮球队在县上夺冠了,文艺节目得奖了,崇岗有名了。
  潮湖几乎被工厂包围,是‘近水楼台’,受益最多。
  村民们首先买上了小四轮,立起了接收电视的天线竿子。搞上了副业挣上了大钱,先富了起来。人也变得洋气了,人才也多了,风水也变了。
  潮湖人当干部的多了。崇岗乡的第一把手,潮湖就出了三个,妇女干部出了四五个,其他村望尘莫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现代化的工厂矗立在崇岗大地上,“润物细无声”,它对崇岗发展变化的影响,真正起到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第五节 崇岗工业园区
  二000年,汝箕沟口金三角一带已是煤山煤海。煤价飙升,落地千元,煤炭购进、卖出差价区别甚小。市场形势大变,原来那种吃煤吐煤,落地生金的煤炭市场不再赚钱已不可改变。煤老板们不得不改弦更张,纷纷建起洗煤场及其它煤炭加工厂。
  这种企业的特点是占地面积大,投资规模大,利润空间大。政府支持,银行贷款。水、电、路三通,二00三年,洗煤场已是数以百计。为规范秩序,服务企业,更好地发展崇岗煤炭产业,就在这一年,成立了崇岗镇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的主要任务是规划区内所有建筑,搞好必要的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服好务、铺好路。同时,还负责园区内绿化建设、污染治理、环境卫生、为企业协商征地等各项事务。园区内主要产品是精洗煤,还有活性炭、炭素制品、柱状煤等煤制品。产品销往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效益可观。崇岗工业园区因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集散地而闻名全国。崇岗工业园区产值规模仅次于太沙工业园区,位居全县第二。二0一0年,园区内税收已达三个亿,成平罗县域经济一大支柱。煤炭市场活跃了崇岗经济,房、地、店、车、人都是钱。洗煤工月薪四千,洗锅做饭的一千五还不好找,动一动就来钱,崇岗人有钱了。二0一0年,工业园区划归县工业局管理。
  第六节 园区内龙头企业
  一、石嘴山市东红实业有限公司
  总投资1.5亿元,年产3万吨活性炭,年销售收入1.8亿元,年利税1900万元,员工人数250人。董事长梁正东现年32岁,白芨沟出生,下过井,开过商店、饭馆、煤场等。而立之年登上希望的阶梯。
  二、平罗县熙宇煤业有限公司
  主要产品;精洗煤、碳素、活性炭、柱状碳。资产总量8000万元,年销售额2亿元,年利税4300万元,预期就业人数200人,企业法人祁熙亚,中宁枣园人,玉泉营农场职工,现年60岁。祁先生创业艰难,磨过豆腐,磨过油,开过大车,奋斗一生终成大就。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