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家族的社会历史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090
颗粒名称: 俞氏家族的社会历史背景
分类号: K81
页数: 3
页码: 426-4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俞德渊的父亲俞世隆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俞世隆 传记 石嘴山市

内容

俞德渊诞生的时代背景
  农历十一月初九日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人们敬仰和怀念的清官翰林俞德渊,就诞生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这一天。关于俞德渊的出生还要从他的父亲俞世隆说起。
  俞世隆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正月。由于俞德渊的祖父晚年“家境贫寒”,导致其父亲俞世隆“虽聪慧,但早岁弃读服贾”。更为不幸的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盛世已去,土地兼并渐成大潮,而且日益汹涌,不可遏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官僚和地主阶级利用小农经济和小商人经不起打击的弱点,利用天灾人祸或青黄不接的机会,囤积居奇,贱买贵卖,重利盘剥,乘人之危,巧取豪夺,从而导致许多小土地所有者和小商人破产。在这样的境况中,俞世隆的家庭同样避免不了遭遇破产。乾隆年中期,俞世隆娶唐氏为妻,生一女;唐氏亡,继娶赫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八月俞德渊的哥哥俞德涵出生时,家里已经贫穷不堪。在俞世隆34岁那年,俞德渊降生在宁夏县镇河堡那座破落的小土地所有者加小商人家中。
  俞德渊的出生地宁夏县镇河堡在今银川市掌政乡。宁夏县当年属于甘肃省宁夏府管辖。当时宁夏府的设置为四县一州,即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和灵州(今灵武市和盐池县境)。他出生的这一年是历史上雨水最多的一年,黄河水泛涨,到处被淹没。俞德渊出生时,适逢乾隆皇帝统治后期。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总共在位134年,正是大清王朝的黄金时代。然而乾隆后期,盛世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极限。“嘉道中衰”实际上是“康乾盛世”的产物。乾隆留下来的那份遗产,虽经嘉庆皇帝的苦苦经营,勉强维持,到道光皇帝时,早已经是千疮百孑了。道光即位之初,大清王国正面临严重的内外危机。在内,表现在吏治腐败、武备废弛、国库空虚,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道光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道光十六年(1836年)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但最终都未能奏效。俞德渊来到这个世上,由于受时代和家庭的制约,已经是家道中落,家境每况愈下,养活一家人非常困难。因生活所迫,俞世隆遂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携后母杜氏和正有身孕的妻子赫氏、10岁的长子俞德涵和年仅5岁的次子俞德渊,一家5口人离开了宁夏县镇河堡,迁居到平罗县头闸正闸堡。俞德渊的家庭迁徙与当年的兵荒马乱也有直接的关系。
  宁夏俞氏族谱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族谱是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和宗族事迹的书籍,也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宗族发展史的珍贵史料,古代普遍被视为家族圣物,有严格的、安全的收藏保管措施。族谱根据其记载族群的范围与家谱属性的不同,较常见的名称有族谱、宗谱、房谱、支谱、总谱、家乘、家牒等;不常见的家谱名称有世典、清芬志、中表簿、辨宗录、传芳集、续香集、世思录、先德传、血脉谱等;记录帝王世系的称帝系或玉牒等;记录诸侯世系的称世本;记录家祠的称祠谱;记录祖先坟茔的称坟谱;记录恩荣的称官谱;等等。谱牒所载皆宗族、祖、父名讳,孝子顺孙目可得睹,口不可得言。家族成员面对家谱所流露出的那种难以名状的崇敬心情,主要体现在出谱和拜谱等一系列的仪式之中。
  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以家谱、族规、祠堂、族田为手段的严密的宗族制度。在清代,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遍布全国城乡,成为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姓子孙,往往世代聚居,组合成庞大的宗族团体。宗族组织,特别是一些弱小宗族,在以分散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里,也带有团结、互助的性质,具有某些养老恤贫的救济和社会保障的职能。宗族制度是按父权家长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族长是一宗之主、合族之长,位尊望崇,掌握很大的权力,他是“族权”的体现者。一族之内又按昭穆亲疏分成若干支,支下又有房,房有房长。族长的产生多按照辈分、年龄、德行、威望、官爵来推举。实际上,官高禄厚是担任族长的最重要条件,因为官职越高,在族内的号召力越大,在族外也有足够的权势,以庇护族人。族规是全族人员必须恪守的行为规则,对于约束宗族成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宗族内部,祖宗父辈最为尊严,他们的命令、意志不得违拗。在宗族内部,绝对服从父母尊长,在宗族以外,就要求移孝作忠,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一般人都把应试出仕、加官晋爵看做是光宗耀祖的盛举。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又是全族集会办事的场所。祠堂“上建龛堂,所以安神主而序昭穆也;中树厅事,所以齐子孙而肃跪拜也;前列回楼,所以接宾朋而讲圣旨也;左右两庑,所以进子弟而习诗书也”。祠堂又称家庙,值春秋祭祖时,一般由族长主祭,合族晨兴,齐集于祭所,随班次行礼,尊者在前,卑者在后,务整齐而严肃,如祖考临之在上,不可戏谑谈笑、参差不齐。有官爵者必须官服,其他人也必须衣冠整肃,短衣赤足者,不得列班行礼。祠堂又是款待宾朋、教育子弟、处理族中事务、执行家法的地方,许多“族规”中规定,族人发生纠纷,先在族内祠堂中调解解决,不可先告官兴讼。族内的调停处理有很大约束力,一般说,族人必须服从。当宗族成员有悖礼违法的行为,也不必经过官府,即由“族长传单通知合族,会集家庙,告于祖宗,家谱削去名字,祠墓不许与祭。此外,凡有过失,另酌其轻重以示罚”。
  宗祠与义田(族田)互为表里。有祠必有田,二者不可缺一。有人说:“祠堂者敬宗者也;义田者收族者也。祖宗之神依于主,主则依于祠堂,无祠堂则无以安亡者。子孙之生依于食,食则给于田,无义田则无以保生者。故祠堂与义田并重,而不可偏废者也。”义田都由族人中的富贵者捐赠。清廷大力提倡这种“捐田赡族”的义举,由巡抚“造具事实清册送部(礼部)”。由礼部题请皇帝予以旌表,所捐田产价值在银千两以上者,由地方官给银建坊。在清政府的鼓励下,一些巨家大族的义田动辄以千亩计。按规定:义田出租的收入,用于周济鳏寡孤独、残废贫穷的族人,“其婚嫁之失时也,则有财以助之;其寒也则为之衣;其疾也则为之药;其死也则为之殓与埋”。有的还开设义学以教育本族子弟,举办义赈以减轻水旱灾荒,也有用于表扬孝子节妇,奖励入学中举。在敦宗睦族、尊亲敬老的名义下,对族人做有限的经济帮助,以加强族人的宗法观念,缓和宗族内部的各种矛盾。
  《宁夏俞氏族谱》(宁夏本)一度失传。民国年间,家翁俞绍江从登门乞讨者手中用两口袋粮食换回,先由俞绍江保存,辗转保存在俞行学家中。《宁夏俞氏族谱》(广州本)现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由俞思益后人捐赠而得以传承。综览《宁夏俞氏族谱》的制度、建筑、田产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实际上就是封建社会家族管理手段的一个缩影。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