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书记”的“富民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忠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220020220001400
颗粒名称: “枸杞书记”的“富民经”
分类号: S56
摘要: “我家的9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枸杞公司,每年得土地流转费3960元;家里6口人都在枸杞园里打工,每人每月能挣2000多元,两项加起来全家年收入近15万元。
关键词: 枸杞 药用作物

内容

“我家的9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枸杞公司,每年得土地流转费3960元;家里6口人都在枸杞园里打工,每人每月能挣2000多元,两项加起来全家年收入近15万元。”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枸杞园里,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镇回族农民顾英和兴奋地算了一笔收入账。他说:“俺家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得感谢咱们的‘枸杞书记’!”顾英和所说的“枸杞书记”就是同心县委书记张兴斌。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境内降雨稀少,旱地种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旱作高效节水农业,枸杞生产逐渐兴起。2011年7月,刚从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委书记任上调任同心县委书记的张兴斌调研发现,尽管同心县枸杞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一万多亩,可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无法产生规模效应,枸杞迟迟未能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同心种枸杞到底行不行?面对质疑,来自枸杞之乡的张兴斌果断提出:“必须引入龙头企业,将一家一户的分散土地集中流转,搭建起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平台,让农民在家门口与现代企业和先进技术联姻对接,与企业同步成长、共同致富。”短短三个月后,经“枸杞书记”撮合,同心县招商引进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选择在接收了贫困山区4万移民、正在为稳得住、能致富发愁的下马关镇种起了枸杞。经过两年努力,这家公司已累计投入1.8亿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万亩,运用滴灌技术栽培有机枸杞3.5万亩。引来“活水”,激活“死水”。龙头企业科学种植、管理,枸杞品质明显提升,附加值成倍增加。如今,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又与中石化携手,生产的有机枸杞由中石化遍布全国的3万多个便利店经销,产品供不应求,最高等级的优质枸杞每斤售价可达千元以上。据了解,目前同心县的枸杞种植面积已达7.5万亩,去年全县生产枸杞干果1300万公斤,实现产值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靠枸杞增收1000元。“枸杞书记”张兴斌介绍说,相较于中宁县,同心县的枸杞产业发展走的是差异化发展之路,用高投入种植高附加值的绿色有机枸杞。同心枸杞产业也开始活力四射。农民不仅每年能得到一笔可观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枸杞种植基地打工,成为拿工资的“产业工人”。在下马关镇,一个留守的移民妇女仅枸杞鲜果采摘一项就可以收入过万元。“预计到2016年,5万亩枸杞进入盛果期,公司年枸杞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元;枸杞基地就要吸纳4万农民务工,仅枸杞果采摘一项,今年公司就给支付给农民劳务费5.3亿元,4万移民家庭户均可以增收1万多元。”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衍霖说。眼下已经成为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一名基层管理人员的顾英和,日常负责栽培管理500多亩枸杞。他高兴地说:“在自家门口打工,不仅钱比过去外出打工时挣得多,还学会了枸杞管理和种植技术。”随着枸杞产业链不断延伸,因干旱和贫困而闻名的同心县,在不久的将来,会以枸杞产业和枸杞品牌而让更多的人熟知。对此,张兴斌毫不掩饰信心:“人们会在‘宁夏枸杞在中宁’后面加上一句,‘最好的枸杞在同心’。”

知识出处

吴忠日报

《吴忠日报》

出版者:吴忠日报社

出版地:吴忠市

《吴忠日报》是中共宁夏吴忠市委的机关报。前身《银南报》,1989年9月试刊,1990年12月5 日正式创刊。《吴忠日报》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报性质,面向千家万户,力求雅俗共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