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母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0706
颗粒名称: 默读母亲
分类号: I04
摘要: 慈爱的母亲是一本书,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内容

慈爱的母亲是一本书,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从我记事时起,父亲因兄弟多,加之债台高筑,常年出门在外躲债、逃壮丁。家中里里外外的事,就得由母亲一人操持母亲常扛着锄头拉着我到离村子二里多路的田里锄草、育庄稼。夏天的中午,日头简直像火球,晒得人实在难熬。我双手拽住手握锄头在辛勤劳作的母亲的生衣角,娇滴滴地拉着哭腔不停地喊着:“妈妈呀,快回家,快回家,我不爱在这儿呆了!”母亲张在只是耐着性子规劝说:“我娃乖,听妈话,再熬一阵阵锄完了咱下午就不来了。”有时娘俩实在饿了累了,就走到田西头那棵大树下的井边,用瓦罐吊上清凉清凉的井水,咕咚咕咚痛痛快地喝个够,吃几口馍馍,然后母亲拍拍我的小脑袋:“好儿子,妈在树下歇歇……”边说边枕着树下的石头睡着了。一觉醒来,母亲接着又锄,好容易锄完了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做饭吃。就这样辛辛苦苦,我们仍然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曰子。'当金灿灿的麦子堆在场上的时候,也是有钱人来要帐的时候,地主婆心奸,唯恐麦子土多压秤,还亲自端起簸箕把土扬掉。眼睁睁让人家扛走了粮食,自家所剩无几,,到冬春青黄不接时,还得提着口袋向有钱人家借贷。日子过得如此艰难,母亲对乡亲们仍然热情厚道,乐于助人。母亲心灵手巧,往往有谁穿个新款式的衣服从村巷里走过,她只要瞥一眼,就能照样做出来,她常常设计出大家喜欢的服装款式。因此村子里的妇女们,常上门相求。无论母亲手里的活多忙,身体多累,她都是有求必应,放下自己的活,先给前来的乡亲把衣服量好、裁好,让人家高高兴兴走了才肯罢休。有时中午大热天从田里回来,正要做饭,适逢有人前来裁剪衣服,她毫不推辞,一干就是一两个小时,为此,我常常给母亲吊脸子,耍脾气,埋怨她太古板:“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你还慢条斯里为别人剪裁,你就不会一推了事,他们下次也不会再求你了!”母亲却笑着,用富于哲理的许多民间谚语对我说:“善门好开,善门难闭”,人应“多做善事,善有善报”,人在世上“不走的路也要走三遍”……她还说:“妈就有这点本事,帮帮别人有啥了不得的?”就在刚解放那年秋天,风调雨顺,粮棉丰收。有天,巷子有位长者神秘兮兮地对母亲说:“风传国民党军队又要卷土重来,驻扎在咱村。”闻此言母亲那天下午就把粮食棉花全藏在南屋“坚壁清野”起来。未料那天夜里我家失了大火,火偏偏就从南房着起来,全村人闻讯前来扑救,火是扑灭了,但粮棉皆化为灰烬。这时,一场自发的义捐活动在全村展开,粮油衣物纷纷送往我家,这人间的真情,纯朴的民风,优良的传统美德,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扉,这不就是平时母亲乐施好善的最好回报的有力验证吗?我当国家干部后,她仍不厌其烦地谆谆嘱咐我:“别忘了你是寻常百姓的儿子,遇事多体谅着百姓们的疾苦啊!”至今犹闻在耳。母亲是一本书,在人生旅途中,我常常默读她,越读越觉得意味无穷,越读越觉得心明如镜,常用她对照检点自己的得失,净化自己的灵魂。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养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