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归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唯一号: 292835020230000063
作品名称: 佛归寺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124.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

作品简介

佛归寺:亦称"佛沟寺”,位于洮阳镇旭东村紫云山石崖上,是佛、道并存的石窟寺庙,其建寺历史悠久。据《搜神记》第六卷和《岷州续志采访录•祥异记事》分别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长人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见于临洮。”传说十二长人因体型巨大,难入临洮城门,于是南行至紫云山,留下巨大的足印,人们认为佛归于此,从此在此以香火祭祀。唐代在此建寺,日佛归寺’《狄道州志》载:“佛归寺(佛沟寺)内有栖霞洞,系明解元潘光祖读书处,有十八罗汉造像,石窟中有唐代壁画。”该寺在文革中被毁,改革开放后重建,现有二大古佛殿、十二法王殿、睡佛殿、三清观、混元阁、文昌阁等大小寺庙十几座。明潘光祖有诗云:“十年梦里到名山,今日携第鬓未斑。作赋有僧应问字,参禅随地可偷闲。江翻白浪帆经过,寺人丹霞鸟倦还。坐卧此中堪避世,一瓢松下弄潺湲。”近年来,当地群众在佛归寺景区大搞植树造林,建起了比较上档次的农家乐,使之成为临洮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临洮民俗》

民俗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它几百年来在民间自生自灭,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现象。在挖掘搜集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抢救这些民俗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些年代久远已经消失殆尽的民俗无法去实地调查,有些已经永远消失在岁月深处而无法抢救,我们只能尽最大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将绝大部分记录还原,尽管如此,有些内容还是无法完整地再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