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月夜,山村广场,篝火熊熊、烛光荧荧,五彩经幡随风飘荡,在围观的群众中,一队师公头戴五方神牌,身着法衣,为祈福禳灾,高唱神曲,踢踏起舞,羊皮鼓的声音响彻夜空,燃烧的纸钱化为灰蝶,四处飘散……神秘而欢腾的气氛,构成一幅高原独特的景观。这就是临洮师公跳傩舞的场面。
以前临洮民间一般几个村庄供奉有一个方神,这些神的原型一般都是忠臣、义士及有功于民的人,死后或被皇上赐时为神,或被群众尊为地方神.以祈求神炭保佑一方百姓,因为方神很多,临洮民间每年的祭神活动也相对很多,这些祭神活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请僧、道主持祭神活动,而是清师公 (也称法师)来跳神。
临洗傩舞
一般情况下,整个跳神活动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跳神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决定好日期后,由庙会的神头召集会务人员和法师主教开会,根据庙会的时间长短和规模情况商量好仪程,确定师公的人数,然后给会务人员安排工作, 收集香火钱,采购物品,备办所需的纸火、用物、肉、油、面粉等。
法师要带上法器。跳神时法师所用的法器(道具)由法师自带。法师平常所用的法器主要有羊皮鼓、号、小钱、麻鞭等。羊皮鼓是所有道具中最主要的,制作方法是用羯羊皮(去势的公羊皮)剃毛熟韧后,绷在铁鼓圈上,铁手柄下乂带有上尸相连的两个铁环(或八个铁环),下面的铁环上又缀有一些活动的小铁环,配合击鼓摇动时,这此小铁环仓琅琅铮然作响。它形如团扇,可以自由扇动,在舞动中敲打。
然后要制作经幡(纸火)、经幡的多少根据道场规模的大小而制作,小规模的纸火有坐神旗、攒旗、转幡、冲天旗、引魂幡、兵旗等;中等规模的还有结伞、蟒幡(人头蟒身,根据蟒身的曲折,每片有十二节,上为人头图案;共有十片围成圆幢形,挂于高杆之上。包含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意思);大规模的还有特幡(其形状为六边形,用竹杆扎成,用线围成六面,贴以剪纸图案,共有七层,称为七级浮图)、天棚(这是法事活动中的最大纸火,是庙院内挂的,直径近十米,四角有立柱,以绳和线交织而成,线必须要有一百零八根,以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相配合。内外三层,贴以珍禽异兽及十二生肖、花卉图案。同时,在一百零八根线上,贴上赤橙黄红青蓝紫各色的小纸片。中间有一图案叫 "天心阁”,中心是太极图,按方位画上八卦的形象及名称,安上二十八宿名称、北斗七星、南斗六郎、东四、西五各类星辰)。
最后设坛跳神(跳傩舞)。设起祭坛后,要在场地中心和四角燃起篝火,中间的火堆更大一些。师公围着这些火堆跳神。跳神时法师用油彩画脸(最早为头戴假面,后简化为油彩画脸),时而手执羊皮鼓,口唱祷词,边打边唱边跳;时而手持刀具,表现驱疫捉鬼等内容在跳傩舞时,伴随着神曲的演唱节奏,特别是扇鼓的敲击,师公们或走成直线,或围成圆圈,或前后错动,变幻看队形,翩翩起舞,跳跃腾挪,舞动着扇鼓,动作异常矫健奔放,表现了高原人民豪放浪漫的性格,特别是边甩摆头(用麻扎成的二、三尺的发辫)时,气氛更加热烈
跳神活动仪式一般有请神(俗称破纸)、上蜡、召亲(即召亡)、引坛(舞蹈)、滚脊(把羊淋洗后,在庙堂房脊上宰杀,然后滚下来)、扎签跑马 、上刀山、下油锅,耍武术、跑脊、接泉神、祭神、交愿回神、送护神等名目,连杂技、武术、符咒术都用上了, 不一而足。
整个傩舞中,扎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最难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必须要由法师队伍中的主教来完成。从扎签的位置来分,有膀签、锁口签之分,从扎签的数量来说,有单签、双签之分,其中最多的是"十二全签"。所谓口签就是把将银子或铜制成的约一尺长的签从口里扎进去,从腮上穿出来;膀签就是把签扎在左膀或右膀上;单签是无论口签或者膀签,只扎一面,而双签就是在口的两边或左右膀扎相同数量的签;十二全签则是在嘴的左右各扎一根签,在左右膀上各扎五根签,一共扎十二根签。扎签时,要用黄表沾上流出的血,在祭神过程中进行烧化。
临洮跳神规模较大的要算农历五月十五衙下集寺洼山庙会和五月端阳洗阳镇湖滩庙庙会、四月二卜六玉井镇朱家坪白马爷庙庙会等。这些庙会会期一般为三天,内容以跳神、唱戏为主。届时宝轿闪闪,经幡飘动,鼓声阵阵,香烟飘绕,熬是热闹。高原地带,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对当地群众来说,毋庄稼的丰歉,决定着他们生活的好坏,自然期望得到神的庇佑。他们的思想深处就存在着"敬神”的情绪,请师公跳神,就是为了祈福禳灾,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这一盛大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