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北地区洮河流域的临洮,自古以来就是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这里的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流行于临洮南部的拉扎节就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
在临洮南部的衙下集、南屏等乡镇和与之相邻的渭源、康乐、临潭等县部分地区除了过春节以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媲美的节日,那就是拉扎节。拉扎节不同于春节而又与春节相比肩,各村不在统一的时间过,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时间。它从每年庄稼上场或新麦入仓后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开始,每村一天轮流过,直至十月初一最后一个"送寒衣”拉扎结束,历时两个半月,时间之长,规模之盛,真可谓临洮民俗文化之
一大景观。
每当拉扎节临近的这一段时间内,男人们就杀猪宰羊、购烟买酒,女人们则打扫卫生、择菜炸馍,提前三五天做好一应准备,兴奋地等待着节日的到来。拉扎节这天,各家各户的亲戚朋友们穿着一新,携带礼品,从四面八方喜气洋洋地汇聚而来、一般本家亲戚带的礼品多为大馍馍,表示给主人送新麦面,而其他亲友则多为烟酒糖茶之类,给节日平添了诸多喜庆的气氛。男主人将客人迎进屋内,敬烟上茶,互致问候,女主人则端上花馍馍、油炸果、油炸馓子等茶食,待客人吃喝歇缓片刻之后,才正式上菜。一般家庭主菜为猪肉烩菜或卷肉烩菜,经济状况好点的还要精心炒几个菜每当这时,就是女主人极尽烹调之能事、大显厨内之手艺的时候。待客人吃饱以后,主人便拿出酒, 一边划拳喝酒一边推心置腹地谈天说地,不仅互相增进了友谊、加深了感情,而且还互相学到了知识、掌握了信息。也有乘着节日这天给子女们提亲、订亲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还增加了从电视机、VCD中欣赏音乐、戏曲的内容这天谁家来的客人多就证明谁的社会交往“响当”,全家人便会引以为荣。如果你在该村有几家亲戚需要走访,那么你在第一家吃喝时要留有余地,不然你在第二家去不吃不喝,主人会很不高兴,认为你看不起他。吃"拉扎" 有个忌讳,无论怎样可口的美食佳酿,都不得吃光喝尽,以小吉庆有余。吃“拉扎”既不空去,也不空回,东家要给客人带此 "拉嘛(食品)”回去让其家人尝尝,以便共享丰收喜悦,就这样,整个村子里迎来送往,弥漫着酒香,荡漾着笑语,回响着音乐,完全沉浸在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拉孔是藏语“山神”的音译,拉扎节也就是汉藏杂居地区的群众祭祀山神的一种民俗活动但巧合的是“拉扎”在当地汉语方言中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人跟人之间有共同语言,能和睦相处;第二是指把很多东西拉在了一块儿,有丰收的意思。本地的“拉扎节”与干收和山神大有关联。因为在旧时,这些地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老百姓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老天爷的喜怒哀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生死存亡,为了确保庄稼的丰收,老百姓春播之后就在险要山头插山神以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一个庄子供奉一位山神,有的两三个庄子供奉一位山神。为了感谢上天对本地的保佑,每当秋收之后,新粮打碾,当地群众要以供奉山神的“牌下”为单位,举行答谢祭祀仪式,请法师跳神三天。拉扎节前一天为"揽坛神”,即在山神庙前的神场里设坛请神,法师设起法坛,穿上神衣,戴上摆头(小辫子),左手执羊皮鼓,右手拿击鼓条击鼓,跳傩舞祭祀山神。拉扎节的这天为“正神”,法师们跳神来完成祭山神、接泉神等内容。祭山神一般在白天,就是向山神献牲,以答谢这年神灵对全村人畜的保佑,祈祷来年人畜兴旺、全村平安;晚上还要接泉神,村民们打着火把,由四五个村民头戴柳枝编的帽子,手里捧着插有柳枝的水瓶扮做水神,由法师边舞边引,从附近的泉中舀来清水,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三天为跳"黑神”,主要内容是跳护神和送瘟神,法师们全抹成黑脸,口含两颗猪虎牙,头戴五方佛罩,三出二进,形象可怖,将象征瘟神的几个纸人恫吓、诅咒一番后点燃,到了晚上每户扎一个火把,点燃后一齐汇聚到神场,表示把瘟疫疾病清扫出门,跳神便宣告结束。
在当时没有其它任何文化娱乐活动的时代,这种跳神活动就成了当地仅有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个庄子跳神,其它庄子的人都来看热闹,作为东家必须要接待亲戚朋友,“拉扎节”就这样产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山神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节日被世代相传了下来。拉扎节跳神活动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的内涵之中却更多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也表现了大家追求天、地、人、神同欢共娱的美好心愿。
各村的“拉扎节”因地而异,都不在统一的时间过,基本上是从农历七月十五开始,到十月初一结束,尤其以阳节最为隆重。有谚语云"八月十五一川,九月九一山”。那么吃“拉扎”为何不统一固定在同一天,第一是因为地域气候有差别,庄稼成熟有迟早,于是,吃拉扎都是先川后山,逐村挪移。第二是因为过“拉扎节”要请法师跳神,而一个地方的法师有限,遂将各村庄过“拉扎节”的时间安排错开。
拉扎节具体起源于何时,无从可考,但它作为番、汉杂居地区汉族人民特有的民俗活动之一,其历史源流之长久却是不容置疑的。据明代《临洗府志•临洮府题记》记载:当时“(临洮南部)华民什七,夷民什三,华风近质,夷俗多训。”清代临洮著名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之句,这里的海甸峡(位于临洮和渭源交界的洮河河段)有一块石碑,系嘉靖30年(辛亥)12月15日立的,碑文中有………番民阻之……由是番民以服”等语,这里的“番民”即藏民。据《临洗县志》记载,临洮南部地区的衙下集原有藏族土司设立的衙门(有大衙、二衙、三衙),是土司赵琨的封地,称"党布里"。不仅说明当时临洮汉族与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而且也充分说明各民族之间共同生活、交叉影响、风俗互染的这样一个历史背景。至今这一带还有不少村庄的名称仍沿用藏语,如拉扎湾、汪布阙、唐嘎、牙扎拉、哇扎拉嘎等之类的地名便是藏传遗风的延续。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很多地方对跳神(尤其是大跳)已经淡漠了,甚至取消了,但是人们在“拉扎节”之日的礼尚往来和相互之间的祝福慰问比过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006年9月,“临洮拉扎节”已列入甘肃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