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花儿会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85
专题名称: 花儿与花儿会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02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临洮县

专题描述

“花儿”是广泛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汉、回、东乡、撒拉等民族中的一种用汉语传唱的山歌。因传唱地域、曲调和方式的不同,又分作“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派别。 临洮花儿两派并存,从内容看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叙事歌三种,而情歌则是其中数量最多也最具艺术魅力的一部分。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散花”与“本子花”。“散花”也叫“草花”,指单首独立成篇者;而“本子花”则指内容较多、故事连贯的叙事花儿,多取材于古代历史、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洮岷花儿中的《出五关》《水浒X封神》《孟姜女》等,河州花儿中的《十二月念情》《卜二月牡丹》等。"本子歌”大多是依据一定的历史文本和现有材料,连缀成篇,实际上是借花儿之体,传历史与现实的时代之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并普及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 临洮流行的花儿以洮岷北路花儿为主,兼有河州花儿。在南片的衙下集、南屏、玉井等乡镇主要流行洗岷花儿,演唱曲调为“莲花山令” (亦称两莲儿),演唱方式是分两组搭班对唱,每组三至五人,有一人负责编词、协调、组织等工作,叫做“串班长”,一首花儿每人轮流唱一句,最后以合唱“花哟,两莲儿”结束。也有一个人唱完一首花儿的,但那需要很好的音域和娴熟的换气方法,否则很难一气呵成。全县大大小小30个花儿会也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南乡的青山绿水之中。一些山区花儿会如紫松山、石头豁幌、马花梁等花儿会上还有马莲绳拦路、敬酒告别等饶有趣味的经典场面。 临洮北片的太石、红旗和东片的连儿湾、窑店、龙门等乡镇则流行河州花儿,演唱形式多为零散地独唱,兼有对唱者,但由于没有固定的花儿会,所以其规模和气势远不如南乡洮岷花儿的盛大。近年来,在县城的岳麓山、城中公园、体育场等处又兴起了不定期的花儿演唱活动,演唱形式多为河州花 油磨滩花儿会儿,兼有洮岷花儿。流行在临洮的河州花儿曲令主要有“直令”、“二牡丹令”、“二梅花令”、“白牡丹令”、“脚户令"、“三闪令”等。由于临洮处于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地,属洮岷花儿与河州花儿的交叉地带,由两种花儿相互影响、交融所衍生的双套花儿,曲工词美,别具丰韵,使得临洗花儿成为西北高原上一朵独具特色的文艺奇葩。 临洮全县有大小30个花儿会场,均分布在县城以南的衙下、南屏、玉井、洮阳等几个乡镇。这些花儿会从农历三月份开始到七、八月份结束,历时半年之久。这期间花香鸟语、莺飞草长、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年之中的黄金时段,也是人们踏青旅游的最佳时节。每逢会期,人们穿着夏日盛装,手搭凉伞、轻摇彩扇,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于青山绿水中搭起一座座白色帐篷,尽情地游山玩水、赛歌对唱、交易商品,忘我地狂欢一天,其情其景,堪称中国民俗文化之一大观。在这些花儿会中,规模最大的紫松山、油磨滩、张家寺滩、骤马沟等花儿会,不仅县内群众参加,而且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游人、歌手、客商和新闻记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人数最多时可达五、六万之众,堪称山乡群众的狂欢节。 临洮的花儿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紫松山花儿会。紫松山,距临洮县城南部三十多公里,与康乐县接壤。这里山峦叠翠、林木葱茏、溪水潺湲、百鸟欢歌,不仅自然风光宜人,而且一年两度的花儿会规模盛大,享誉陇上。每年春暖花开之际,紫松山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花儿会拉开了全县近三十个花儿会的序幕,最后又接莲花山盛会,以六月六花儿会推向高潮,吸引着邻近几个县的数万嘉宾、游客、歌手及商人云集于此,尽情游山、对歌、做生意,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紫松山花儿会主要分拦路上山、进香会友、搭班对歌、敬酒告别等内容。花儿会这天,紫松山附近的歌手们早早搓好马莲绳,一人牵着一头拦在上山的路上,等待远方歌手们的到来。这就是被誉为"民间艺术精典”的临洮民俗马莲绳拦路。"马莲绳绳堵的宽,好象铁打虎牢关,看你高处过吗底里钻?"拦路的歌手们唱道。而远道来的歌手则用歌声问道:“剪子要绞花布呢,马莲绳绳堵路呢,堵路者有啥缘故呢?”拦路的又唱"马莲绳绳往右拧,多不唱了唱一声,权当给我送人情。”远来的歌手接唱道"玉石碗,玛瑙盘,甭用绳绳把路拦,咱们同唱花儿同浪山,拴住日头唱三天。”“筏子打者浪上了,没约下者撞上了,刚到我的向上了。”于是,拦路者放开马莲绳,两班歌手你来我往边唱边上山,吸引来更多的歌手加入其中,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条条歌的河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紫松山。 南屏山花儿会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临洮民俗》

民俗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它几百年来在民间自生自灭,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现象。在挖掘搜集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抢救这些民俗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些年代久远已经消失殆尽的民俗无法去实地调查,有些已经永远消失在岁月深处而无法抢救,我们只能尽最大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将绝大部分记录还原,尽管如此,有些内容还是无法完整地再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