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除夕)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74
专题名称: 大年三十(除夕)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016.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大年三十(除夕):腊月三十(如果是小月的话在腊月二十九过)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两个年头的接替时间。临洮乡间对过除夕叫“过三十儿”。腊月三十这天,过年的一应工作准备就绪,剩下的就是贴年画、贴对子(对联)、贴门神了。 最早的年画要提前请民间画家画上牡丹(代表富贵)、梅花(表示迎春)、鸡(表示吉庆)、鱼(表示年年有余)等题材的年画贴在堂屋墙上。后来随着印刷品的普及, 一般都要提前从集市上买年画张贴。文化大革命期间,多以领袖画像和样板戏的剧照以及陕西户县农民画为主。改革开放后,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民间喜庆题材的年画如《福禄寿三星图》、《五子夺魁》、《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比较流行,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二十一世纪以来,年画的题材日趋多样化,近年来随着农民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挂名人字画的也逐渐增多起来。 临洮春节贴门神的习俗比贴年画的历史悠久,腊月三十这天在大门、堂屋门的左右两个门扇上各贴一张门神像,因民间有神荼、郁垒降鬼的传说,也有的人家在两块红联上写上“神荼献瑞”、“郁垒呈祥”来替代门神像,民间说法贴门神表示一年邪神恶鬼不敢进门。我国最初的门神是雕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唐代以后,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作为门神。旧时临洮乡间多有画门神的画匠,画好后拿在集市上卖, 后来出现了刻板印制的门神像,比手工画的速度快了许多,而现在一般都是印刷厂印制的,比以前精致多了。 在贴年画、贴门神、贴春联几种形式中,贴春联最为盛行, 贴春联也是最后一道程序。春联也称对联或对子。不会写字的人家要提前几天请人写好春联,会写字的则自己写,内容自然都是带有喜庆色彩和祈福呈祥的。传说我国最早的春联是2由"桃符”演变而来的,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于公元964年的除夕,在桃木版上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挂在门两边,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已经成为千家万户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新年开始前贴好年画、门神、春联后,使家里家外焕然一新,增添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它代表的不仅是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两千多年来盛行不衰。 另外还要挂灯笼、栽天灯。灯笼一般都是红色的,以前点清油灯或蜡烛,现在改用电灯;栽天灯就是在院子正中栽一根长木杆,顶上挂一盏灯笼,里面点上清油,表小敬奉老天祈求保佑一家四季平安。 除此之外,还要在猪圈、马圈、牛圈、羊圈门神贴上"六畜兴旺,在粮食柜子或栓子上贴上"五谷丰登”,在大门前照壁或树上贴上“出门见喜”字样的红纸同时给牛、马的鬃、尾上系上红布条,以示人畜一起过年做好以上事情后,一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晚上.家家户户老少团聚吃年夜饭,由于过去临洮乡间最好的饭是"臊子面”,因此年夜饭一般多是臊子面,也有吃饺子的地方。饭做好后,不能马上吃,而是先要将第一勺舀在碗里作为“接灶爷”的供品,第二勺也舀在碗里作为给已故先人的供品,在盛有供品的碗口担一双筷子。傍晚先要在大门外给已故的先人烧纸钱、浇奠供品,表示对先人的怀念,给先人送年夜饭,然后一家人才能动筷子吃饭。等天上星星出齐了,就要"接灶爷”,放过鞭炮后,在灶台上点燃三炷香,将碗里的供品以及其它供品向灶洞里浇奠一点,然后跪拜磕头,表示把灶爷从天上请回到家里。吃过年夜饭,接过灶爷,一家人都不能睡觉,大家必须要坐到十二点甚至天亮,谓之"守年”或“守岁”。以前,在守年的几个小时,老人会给孩了讲一些与年有关的“古今”以打发时间,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一家大小看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气氛非常热烈.到了卜二点,一家之主在院内摆上桌子,供上油饼、馓子、肉食等贡品,跪拜天地,燃放鞭炮迎接灶神下界。一时间村庄里爆竹声震天响,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仪式完毕,新年正式开始。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临洮民俗》

民俗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它几百年来在民间自生自灭,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现象。在挖掘搜集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抢救这些民俗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些年代久远已经消失殆尽的民俗无法去实地调查,有些已经永远消失在岁月深处而无法抢救,我们只能尽最大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将绝大部分记录还原,尽管如此,有些内容还是无法完整地再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