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社火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63
专题名称: 临洮社火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202.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临洮县

专题描述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杂戏、游艺的通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临洮许多村镇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 "社火"来历源远流长。 一说:"社火"亦称"射虎",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本领。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傩"活动,后来发展成狮子龙灯游行,锣鼓火把助威。再到后来,就形成了"社火"特有的风俗,南宋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称:"民间鼓乐谓之注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另一说:水神共工性格暴烈好战,和火神祝融作战,触不周山,竟把撑天柱碰断,顿时天崩地裂,洪水泛滥,多亏女娲补天。共工之子勾龙见父闯下大祸,非常难过,将九州大裂缝填平。黄帝见状,封其为"后土",为社神。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各有不等的社,供奉"社" 的庙会、香会、集会等组织形式,是社会的起源。共工另有个儿子死后为瘟鬼,到处散布疫病,啥都不怕就怕响器烟火,故产生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以消灾祈福的民俗。因此"社火"中,有很多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巫术性的舞蹈、驱鬼除役的仪式,后来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 临洮群众每年春节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社火表演包括旗仗队、锣鼓手、春官、舞龙、舞狮、推推车、老妖哥儿、秧歌队、划旱船、踩高跷等内容。 旗仗队:旌旗、仪仗、锣、鼓、铙、郄等,规模浩大,场面热烈壮观,颇具古风。开路大旗上书自家村社之名。锣鼓分老曲、新曲、紧三火等。老曲雄壮浑厚,新曲悠长明朗,紧三火紧张热烈。若在街上和其他村的社火队相逢时,讲究礼让。先到者闪到一边。后来者先走,这明是礼让,暗则挑战和较量。鼓声一时大震,都想以气势压倒对方。各家的社火扮演人物,也以动作、语言、换花样等,使出浑身的解数,吸引观众。 舞龙:十几个大汉举着的巨龙,在龙珠的引诱下,穿、腾、跃、翻、滚、戏、缠,时而腾起,时而俯冲,驱邪降魔、招吉纳祥!加之鞭炮和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舞龙是整个社火表演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狮子:四组人马组成狮队,玩狮者持绣球,诱导狮子嬉戏绣球,多条板凳摆放多种造型,也可玩双狮滚绣球,是社会表演中必须具备的表演内容。 春官:每队社火都有一个巧嘴扮成"春官",说讨喜的顺口溜,触景生情,即兴发挥,见谁夸谁,朗朗上口,趣味无穷。见男夸"潘安",见女赛"貂蝉",饭馆子前耍社火就说:"你家酒菜十里香,好像天上玉琼浆,过路君子喝一口,永生永世也难忘。” 这些人记忆惊人、思路敏捷、妙语连珠、绘声绘色,把众人逗得捧腹大笑。 高跷:一般用椽材制成长约3尺或4尺的木腿,踩在其上,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扮演《断桥》《盗仙草》《挑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戏剧中的人物,并在锣鼓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 跑旱船:用竹木扎制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糊成旱船,船姑娘驾船走碎步,如海中行进,船公公拿浆板,做摇船样,象征一帆风顺,乘风破浪。跑旱船是群众较为喜闻乐见的节目之一,船姑娘和船舶公二人载歌载舞,紧密配合,各种夸张优美的戏剧情节、艺术构思,体现了初创者的智慧。 赶毛驴: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宛如骑驴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类似的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等。 老妖哥儿:由男性扮演成旦彩媒婆婆,插科打诨、滑稽搞笑,起到丑角开路、活跃气氛的目的。 小车:以探亲和外出经商为题材,节目诙谐幽默,象征着年年好运,满载而归。 秧歌:三十多人组成的秧歌队伍,舞步整齐划一,踩着有节奏的鼓点载歌载舞,是其他项目的绿叶陪衬,但也宏大气派,颇为壮观。 除此之外,还有大头娃娃、安塞腰鼓、太平鼓等表演内容和形式。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了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新的内容,社火不只是表达对"神" 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一种新的民俗风尚。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人物

范成大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产地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断桥》
相关作品
《盗仙草》
相关作品
《挑黄袍》
相关作品
《唐僧取经》
相关作品
《八仙过海》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