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文化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62
专题名称: 香道文化节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2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临洮县

专题描述

香道文化节是每年春节期间,临洮制香行业的人们在香会会首(旧称临洮联合香庄或卧龙香庄)组织下聚集在一起,祭拜方神、家神,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使用、销售,拿出各自看家的香产品展示的民间节日庆典活动。 香道文化节于正月十一至十三之间举行,生意好的香坊要做东,邀请戏班前来助兴,邀请其他香庄的同行前来同喜,并举办道场进行祈福活动。因为香产品远销的缘故,各香坊常年聘请镖师押运,因此,香道节期间还要举办武术大赛,邀请武行师傅进行表演,从中选拔人才。临洮众多香庄中,王家嘴村的香庄最多,销量也最好,制香行业又将王家嘴福神庙供奉的水濂福神奉为保护神,因此香道节一直在王家嘴延续至今。各路人马前来祝贺时,还会带来社火队,香会就和福神庙庙会成为一体,成为春节期间临洮一项非常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体现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精神气质、思维模式的独特的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隋唐之前,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高级香料多来自边疆或域外。唐代之后,西域大批香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原,临洮地处丝绸之路要津,随着香料贸易的繁荣,香业开始发展,工匠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有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层出不穷。香品的用途也有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有不同的香。宋代,制作工艺更加精良,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有已广泛使用的"篆香"。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271年,元代帝师八思巴离开大都赴临洮,在此生活了四年之久(1271年一1274年),期间在临洮主持修建了香衮大寺,这一萨迦派大寺规模宏大,占地千亩,僧众上千,临洮及周边佛事达到鼎盛,制香业空前繁荣,成为整个西北生产和贩售佛香、药香、盘香、熏香的基地。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人,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需要安定繁荣的环境, 所以,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如今,一些知香、好香、乐香的临洮人,将跨越千年之河的临洮香文化、香道节重新恢复起来,力求复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制香之术,用香之法,售香之路,再次展示出"临洗香业”迷人的光华。经过多年的发展,洮河香道文化节已成为临洮乃至兰州、康乐、广河、卓尼等地县群众春节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在举办香道文化节的基础上,王家咀群众成立了洮河香道文化协会、洮河香道文化保护发展中心、洮河香道文化民俗馆。 香道文化节是历史的,是生活的,是在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群体中世代传承的,是有较大影响的,有突出价值的文化形态、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其他文化遗产的真实记录。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产地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