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爷渡洮河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61
专题名称: 金龙爷渡洮河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19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临洮县

专题描述

临洮县辛店镇有一与众不同的民俗,即每年端午节抬着金龙爷渡洮河。 端午这一天是辛店镇金龙爷庙会的正会。一大早,金龙爷的神像被安放在一顶没有轿厢的轿子上:一块木板上安装两根椽子,制作成轿子的形状,四周插上翠绿的杨柳枝。十多个年轻力壮的青年抬起坐在杨柳枝中的金龙爷,在大殿内扭来扭去,左转几圈,右转几圈,时而将神像抛向空中,时而又放在地下。因此,群众也称之为"扭扭神"。 小伙子们将金龙爷从大殿里抬出来,在庙院里同样一番动作,模仿江水汹涌的景象,轿子好像一会儿在浪头上下颠簸,一会儿在漩涡里打转。院子里扭上一阵,然后大家呼喊着抬着轿子冲出大门,扭着、颠簸着穿出小巷,来到大街上,前有开道、后有护卫,隆重的向洮河边进发。这一活动传播影响力大,不少车轿拉来各地方的神像,共同庆贺这一盛典。 河岸边,早已等待着十几位水性高超的小伙子,他们接替了金龙爷的轿子,缓缓下水。旧时,金龙爷是要横渡沸河的,现在因为河床位移等因素,变为顺水而下。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在河水中出没,金龙爷在水中时沉时浮,滚滚波浪中,向下游缓缓而去。 金龙爷上岸的地方选择在下游大约三里处。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上岸,神头祷告请示金龙爷之后会说:"金龙爷没有洗高兴,还要继续洗。"于是,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又回到上游入水的地方,继续护送着金龙爷在河里游水,如此重复三次。 金龙爷在洮河两岸多有供奉,但抬金龙爷渡洮河这一风俗只在辛店镇金龙庙流传,和其他地方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说明初,洮岷人口稀少,军事防御困难,朝廷便从江南迁来大量移民,他们也将家乡祭祀龙王的风俗带到了洮河边,这一江南遗俗,五六百年来成了辛店独具特色的盛会。 民间传说中,金龙爷最早的原型是轩辕黄帝手下的大将,到了宋元之际,转世为谢绪。大将军谢绪听闻大宋江山不保,在苕溪投水自尽,明隆庆年间被追谥为"金龙四大王",神位被供奉在钱塘江边的金龙山,之后随江南移民来到临洮,隐居马衔山,后来周围群众在多处建庙供奉。 金龙爷渡洗河的民俗活动,是临洮南部规模最大、形式最独特的庙会之一,参与群众达三四万人以上,涉及临洮、兰州、榆中、安定、康乐等地。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产地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