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石架的传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54
专题名称: 八石架的传说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172.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临洮县

专题描述

临洮县太石乡上嘴村,有一个地方叫八石架,远远看上去,就像横放着的碌碡 ,关于它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这里住着姓殷的一个大家族。这里大部分土地都被他们占有着,剩余的边边角角,才被几户穷人耕种。 这个大家族每年秋收以后碾场,只要碾一次,无论小麦豆子,无论摊多摊少,都要收入八石。没几年,殷家成了方圆十里的大商户,但是他们越富有就越吝啬。 有一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本村一位姓马的穷人前去他家借粮。殷家大掌柜看着这位穷人穿着破烂,口口声声哀求的苦相便说:“粮没有,我家狗娃吃剩的,拿上点吃去。"姓马的穷人听了,心里不由得凉了半截,但是迫于生活,他还是拿了殷家的半升黑麦面。 有一天晚上,姓马的穷人在自家门口点燃三炷香,面对圆月和苍天祈告:"上天啊,开开眼吧,给人世间降下些公平来吧! "语音刚落,只见一个道士来到他的面前。 道士有六十余岁,一看到马穷人的这般举动,惊奇而又关切地问:"老哥,你身上有啥过不去的事了。"姓马的穷人就将实情告诉了道士,道士笑笑,没说一句话就飘然而去了。姓马的穷人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二天,殷家门前来了一个化缘的道士,殷家大掌柜看是一位道士就说:"狗娃,把你吃的给道士给上些。”原来他说的狗娃是他唤作狗娃的小儿子。于是,狗娃把他吃的油饼给了老道士 一些 。 老道士拿上油饼,心里不由得想,照人行事,贪财不足,殷家真是名不虚传。 转眼到了打碾新麦的时候了。有一天道士偷偷来到殷家场边上,仔细察看情况,要弄清每碾一场收入八石的秘密。 大红骡子的身后挂着一个青冈木做的大碌磕架,架上套着一个大青石碌磕。红骡子四蹄翻腾,碌磕咯吱吱地响,只见从碌碡眼里,一小股小麦随着碌磕的转动慢慢地往场上流,啊!原来秘密在这里。 第二天,老道又来到殷家门前,对殷家大掌柜说:"掌柜的,你家每碾一场才收入八石,我有个好法儿哩,保准你多收入八石,发家才快哩。"殷家大掌柜一听,高兴地说:"啊呀,道士只要你叫我多收入八石,我要重礼感谢你老人家呢! "说着,连连邀请道士进屋,还设宴款待。 老道士谢绝,然后说:“出门之人,旨在普济众生,告诉你这个法儿,只管照办便是。" 殷家大掌柜急不可待,忙问是何法儿?道士说:"你家碾场,麦子是从碌磕眼里往外淌哩,我看那眼儿太小了,把它凿大些,麦子不是淌得更多了吗?" 殷家大掌柜听了乐滋滋的嘴里连连说:"好办法,好办法!"第二天,殷家大掌柜拿了锤子来到场边。他对着青石碌碡眼,把凿子伸进去,用锤子很有劲地连敲几下,忽听得"轰! ”的一声巨响,只见一股青烟腾空而起,青石碌磕不见了,只留下挂碌磕的空框架。 殷家大掌柜慌极了,连忙向青烟飘去的方向追,并且嘴里连喊:"我的碌碡,我的碌碡!"但是,青石碌磕化作青烟飘过洮河,飘到对面的一条深沟里了。 从此,这里的地形变了,变成了巨大的碌碡架了,殷家富户也从此衰败下去了。这里的土地也由各家各户占有,所有的穷人也慢慢富裕了。于是,当地群众就把这儿叫"八石架",把碌磕化作青烟飘去的那条沟唤作“石沟"。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产地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