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吹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36
专题名称: 临洮吹响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132.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产地: 临洮县

专题描述

临洮吹响也被称为鼓乐班子,是一种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仪式,流传于城乡,服务于庙会、法事、白事等特殊典礼。 临洮吹响所用器乐分为两大类喷呐为主奏乐器的“喷呐乐",管子为主奏乐器的"笙管乐"。唢呐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兼备堂鼓、小钹、乐子(铛)、包锣、大号等。笙管乐以管(单簧管或双簧管)为主奏乐器,另有堂鼓、小筱、乐子各一支,亦可加用笛子、胡琴等。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鼓乐班在喷呐、笙管主奏的演奏中,加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为配乐,以丰富表现力。 临洮吹响分为坐乐、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又称坐堂、坐棚,艺人取坐式演奏。演奏时所有乐器全部参加,故亦称"全堂"。除坐乐形式外,在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如迎神、拜庄、送葬等活动时需要鼓乐跟随,于是出现了行乐,但其使用乐器不多,且多为轻便乐器。 风格上,民间吹响艺人吹奏的半米长的低音喷呐就属于"唢呐乐"中的"喇叭乐",低音喷呐音色粗犷、沉厚,宜于表现悲怆、哀婉的情绪。而由高音唢呐主奏则音色明亮、高亢,适宜表达快乐的心情,常在典礼中使用。还有一种被艺人们称为"三不搁" 的演奏形式,是由高、中、低音唢呐同时主奏,层次分明、韵味十足,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庙会等喜庆活动或劳作及生活中人们的喜悦心情。 吹响班子演奏的曲体结构,大体上分为"堂吹曲""牌子曲""套曲"三大类。"堂吹曲"也称"坐堂",一般由引子、身子、尾子三部分构成。"堂吹曲"的引子是一段即兴式的、长短无定的散板音调,体现出灵活性。而乐曲主要部分的"身子"就比较复杂而多变了,除了快速的流水板,散板、慢板、中板等其他几种板式几乎都有所表现。"堂吹曲"的"尾子"恰恰是乐曲的高潮部分。相对于"堂吹曲"的复杂,"牌子曲"就比较短小、活泼、欢快,常用于喜庆场合的演奏。 吹响曲目有元、明以来的南北曲牌子、戏曲唱腔、民歌、秧歌调、现代曲目和器乐曲牌等,如《孟姜女哭长城》《五更调》《梅花落》等。 临洮吹响发展兴盛时期,民间鼓乐班就有13支,最有名望的为:大常家。吹响艺人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两种。职业艺人是以演奏鼓乐为谋生手段者;半职业艺人多从事农业、手工业等,忙时务农或操持手工业劳动,闲时或做仪式时出来演奏,收取报酬,这一形式也被群众称之为"吃食方"。 临洮吹响有着自己的传承谱系,它以民俗为依托,以家族班社为宗系,秉承"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祖训,声声不息,世代相传至今。其传承谱系可分为三个时期:清末民初,以张施文(1850年一1921年,艺名张发)为一代世袭宗师;以"福升堂"为代表的班社群体。1949年以后,这一时期涌现出赵尔岩、何其泽、周启英、关希仁、吕升岩、王世斌、姜鸿儒等全国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演奏家;还有南派传承代表胡海泉等一代名流。改革开放前后,以胡春波、胡海波、宋连波、吕坤等为代表的新秀。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施文
相关人物
赵尔岩
相关人物
何其泽
相关人物
周启英
相关人物
关希仁
相关人物
吕升岩
相关人物
王世斌
相关人物
姜鸿儒
相关人物
胡海泉
相关人物
胡春波
相关人物
胡海波
相关人物
宋连波
相关人物
吕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产地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五更调》
相关作品
《梅花落》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