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35
专题名称: 眉户戏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130.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产地: 临洮县

专题描述

眉户,是临洮民间流传的戏种之一,又称"迷糊”。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又俗称"曲子戏"。 眉户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说法不一。起初,眉户以民歌中的情歌、牧歌、樵歌、渔歌、小调、童谣、民间秧歌、社火为基础进行演唱,明代时将元代小令和套曲及演唱程式引入其中,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不断的加工,发展成为一种戏曲艺术。民间流传有"同州的梆子部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清乾隆年间,眉户曲在陕西眉县和户县一带盛行,因之被称为眉户戏。眉户后流传于关中、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部分地区。眉户进入临洮之后,在与秦腔等剧种的交流演出中,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逐渐演出一些新剧目,表演风格逐渐具有临洮地域特色,但长期以来受秦腔覆盖面广的影响,流行地区逐渐缩小。 临洮境内的眉户戏以群众自娱自乐的"地摊子"形式为主,通俗易懂,形式活泼,一把三弦、一把二胡就可伴奏演唱,比大戏方便得多,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眉户爱好者以三弦伴奏,板胡、笛子辅之,四叶瓦击节拍,唱词由演唱者自编,其格律自由不拘,保持着既无装扮,又无表演,一唱到底,全无白口的清唱形式。 眉户的曲目分为两种:一是折子戏,如《张良卖布》《拾黄金》《皇姑出家》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说白。一种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剧目既有《火焰驹》等大型本戏。 眉户的唱腔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豪放粗犷,音乐基本风格是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活泼、诙谐。眉户的唱曲有"欢音"和"苦音"之分,欢音如"硬越调",苦音如"软越调"。有紧慢之分,如"紧西京”"慢西京"。还有正反、大小之异,如''金钱""反金钱""凄凉""小凄凉"等。一些曲调有前后、新老、头尾之别,唱腔丰富多彩。 眉户唱腔曲牌丰富,大调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金钱、大金钱、反金钱、背弓、黄龙滚、老龙哭海、罗江怨、边关、吹腔、慢长城、满山红、风入松、混江龙、小乔哭周等,通常使用的小调为:岗调、月调、四平、五更、一串铃、西京、十里堆、扭丝、太平、连香、纱窗、割韭菜等。这些曲调的用法为:用西京、五更、长城、滚白、哭纱窗表达悲哀的感情;用十里堆、太平、剪花、戏秋千等表现快乐升平景象;用琵琶调、越调、勾调表现说理的情形;四平、岗调、一串铃等表现陈述情况。 清代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为眉户的发展盛期。具代表性的有《十二把镰刀》《梁秋燕》《杏花村》《迟开的玫瑰》《屠夫状元》《留下真情》等剧目。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产地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张良卖布》
相关作品
《拾黄金》
相关作品
《皇姑出家》
相关作品
《火焰驹》
相关作品
《十二把镰刀》
相关作品
《梁秋燕》
相关作品
《杏花村》
相关作品
《迟开的玫瑰》
相关作品
《屠夫状元》
相关作品
《留下真情》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