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调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34
专题名称: 民间小调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128.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产地: 临洮县

专题描述

民间小调是流行在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曲调结构均衡、节奏起伏规整、唱腔细腻柔婉。民间小曲俗称很多,如小曲、小令、丝弦小唱等。 临洮小曲在民国时期有职业或半职业传唱艺人,吸收曲艺、小戏曲等艺术的部分优点,不断进行传承和创新。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因其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而发生变化,有着不同的变体,蕴含着不同的情绪。例如《孟姜女》《放风筝》《四季歌》等,相互之间既保持着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 临洮民间小调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特别是以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居多,兼有一部分反映乞丐、穷苦人生活的内容。临洮民间小调按照演唱的内容,可分为生活歌,如《转娘家》《小放牛》《放风筝》《南桥担水》《织手巾》等;叙事歌,如《方四娘》《孟姜女》《迎春花》等;情歌,如《缸盖缸》《十八相送》《五更曲》《山里的野鸡娃》等;诙谐歌,如《穷人歌》《抓虼蚤》《怕老婆顶灯》等。临洮民间小调表现形式有六个主要特征:一曲一调,与花儿、劝善歌等其他民歌相比,每一首小调都有各自的曲谱;叙事为主,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形式独特,歌词一般都分为几段,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月、十二时等时序或花鸟名起兴开头、连缀,较完整地反映某一环境的感情或某一时段的事件;独唱为主,除了独唱也兼有对唱或齐唱,大多可有器乐伴奏;以舞伴歌,演唱时可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雅俗共赏,适应在各种场合演唱。 临洮民间小调音乐唱腔流畅婉柔、曲折细腻,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不强烈,讲究结构内部的对称和均匀。临洮民间小调具有抒情、娱乐功能,具有一定的普及历史及自然知识的功能,其丰富而独特的音乐结构,对促进地方音乐的普及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产地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转娘家》
相关作品
《小放牛》
相关作品
《放风筝》
相关作品
《南桥担水》
相关作品
《织手巾》
相关作品
《方四娘》
相关作品
《孟姜女》
相关作品
《迎春花》
相关作品
《五更曲》
相关作品
《穷人歌》
相关作品
《抓虼蚤》
相关作品
《怕老婆顶灯》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