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丸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32
专题名称: 蟾酥丸
其他名称: 飞龙夺命丹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120.pdf
专题类型: 医疗
产地: 临洮县

专题描述

蟾酥丸,因其主要成分中含有蟾酥,故称蟾酥丸,也称"飞龙夺命丹",系中华传统医药。 蟾酥丸为红色小药丸,主要成分有:蟾酥、乳香、螟蚣、没药、轻粉、枯矾等。适用于解毒消肿、辟秽疗疮及活血定痛,主治痈、疔、疽、瘤、座疮、牛皮癣、皮肤无名肿毒及各种顽固性久治不愈的皮肤疾病等,还可治疗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全身各部的化脓性感染等疾病。服用方法为葱白或白酒作药引,温水冲服,一次5粒,一日2次。 临洮县衙下集镇村医任芸香自制蟾酥丸,只此一家。蟾酥丸药效良好,尤其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奇效,临夏、兰州、定西、天水、宁夏等地患者往复就诊,具有一定知名度。 蟾酥丸"恶疮服之便有头,不疼者服之更疼,已成者服之便淡,病危者服之立效复生"。另外,因蟾酥丸中含有以毒攻毒的药物成分,不可过量或长期服用,体弱血虚、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忌服。 蟾酥丸中的主要成分蟾酥,始载于《药性论》,原名蟾蛛眉脂,《本草衍义》始有蟾酥之名:"眉间有白汁,谓之蟾酥。”蟾酥是由蟾蛛科两栖动物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经加工而成,为传统中药材。蟾酥所含甾体物、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解毒、镇痛、开窍、抗肿瘤等多种功能而被广泛应用。蟾酥选用中华大蟾蛛或黑眶蟾蛛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蟾酥有以下药理作用:强心作用、镇咳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升压作用、局麻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与抗辐射作用、对兴奋平滑肌的作用等。 民国时期,一位来自河南的郭姓江湖郎中在衙下行医,他医术精湛,治愈病患无数。后年岁渐长,后代无人行医,遂将其祖传秘方"蟾酥丸"传于跟随自己的助手任守忠,由任守忠传于长女任芸香,从此蟾酥丸在任家扎根。 任家每年制两次蟾酥丸,按照蟾酥丸秘方要求,第一次在端午节,第二次在重阳节,几十年如此。制药前,各种药材按不同方法进行炮制,然后和在一起粉碎。面粉加水熬制为糊状,作为药粉的黏合剂,加入药粉手工揉匀后搓成细长条,揪成大小相同的小药丸,搓圆,放入朱砂中,轻轻摇动,药丸表面均匀沾上朱砂,变成暗红色,蟾酥丸就制成了。制好的药丸需放置于阴凉处自然阴干,密闭、防潮保存。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