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幡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24
专题名称: 神幡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081.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神幡是临洮各种民间信仰、法事中常见的祭祀用品,属于纸火的一种。神幡制作是民间信仰文化在剪纸艺术中的体现。 神幡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用途,分为坐神旗、攒旗、兵旗、转幡、幡头、彩、冲天旗、引魂幡、结伞等,规模较大的有蟒幡、特幡、天棚。这些形制各异、大小不同的图案、彩旗、香幡,不仅代表着祭祀活动的神秘内涵,而且渲染了民间信仰特有的浓郁乡土氛围。 花蟒幡是神幡中造型和内涵最为独特的一款。人头蟒身,蟒身有十二节,五六米长, 挂于高杆之上,包含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隐意。关于蟒幡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梁武帝的妇人郗氏,生性顽劣,不信神灵,打佛骂祖,焚寺毁庙,最后被天庭毁其真容,变为蟒蛇,每逢法事,挂于高杆之上,法事完毕以火焚之,其隐含的意思是对作恶的人,焚其身,罚其罪。 花蟒幡由五色纸制成,分别对应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以白、绿、红、黄的纸做蟒身,黑色的纸做蛇尾。先用细竹条、线绑成一个简易支架待用,可以是四边形、六边形,也可以是八边形,甚至十二边形,根据道场规模大小制作。然后做蟒身,不同颜色的纸经折叠、裁剪,并剪出规则的小孔作为蛇鳞。最后将剪好的纸全部平铺展开,用糨糊粘连在一起,颜色顺序有严格要求,从上往下依次为:白、绿、红、黄、黑,不可错乱。粘好晾干后,将长长的纸幡拿起来粘在支架上围成圆幢形并固定好,至此花蟒幡制作完毕。 花蟒幡升杆前,由司公敲羯鼓,唱神曲向神佛言明举行法事的缘由、所供奉祭品、法事盛况等,讨卦问卜,最后才将神幡迎至庙院或大场中挂于高杆上。法事活动结束时,再次敲鼓、唱神曲,将神幡取下来烧掉,以此作为敬献神佛的祭品。 大红大绿、大蓝大紫、富丽堂皇的神幡,反映了高原人民独特的审美追求,是研究临洮、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也是临洮民间传统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传神体现。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