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布底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21
专题名称: 毛布底鞋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07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毛布底鞋是临洮人对手工布鞋的一种称呼,过去普通人家的鞋子皆为毛布底鞋,手工纳制的纯棉、纯麻布鞋,透气、吸汗、柔软、轻便、保暖,穿着舒爽,实用中显美观、古朴中见巧慧。制作一双毛布底鞋短则三天,长则得一周,尤其是纳鞋底,全靠一针一线纳出来。 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如今,布鞋正在时尚转身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鞋",回归到每个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临洮手工布鞋款式丰富,有双梁鞋、千层底、绣花鞋、一带鞋、气眼棉鞋、鞍棉鞋、锁边锁底布鞋等。民国时期,南部群众女式布鞋款式更是非常有特点,鞋头上翘,俗称"翘勾搭儿",鞋面绣花。小孩子们的翘头则做成凤头、虎头等,生动逼真,具有非常突出的地域风情。 制作一双普通布鞋的材料主要有旧布料、细麻绳、缝衣线、新白布或黑布、松紧布、黑绒或红花绒、绸缎,工具有缝衣针、鞋锥子、顶针、剪子、锤子、植子等。工序为打褙子、裁底样、包边(或切底边)、纳底、裁鞋帮、缝鞋帮、绡鞋、檀鞋、修整、抹边,具体为: 第一道工序:剪鞋样。首先要有一副好鞋样,女工好的妇女看着脚形就可以剪出一副合适的鞋样来。 第二道工序:打袼褙。打袼褙的原料,一般是清洁的旧衣料。打袼褙前,先准备一块平整的木板,临洮的妇女们多以饭桌或旧衣柜盖板代之。熬好糨糊后稍微晾一下就可以打袼褙了,木板擦净后在整个板面上均匀地刷上一层薄薄的糨糊,先糊满一张报纸,然后依次将一块块布平整地粘贴上去,要边缝衔接,不能重叠。第一层粘贴满以后,上面再刷一层糨糊,按同样的方法贴第二层、第三层(一般可贴3~5层)。贴好后将其放到室外晾晒,待干后从板面上揭下来就成了袼褙,依鞋样将袼褙剪成鞋帮、鞋底样以备做鞋。 第三道工序:纳鞋底。这是制作中最重要、最费时的一环。纳鞋底的线是拧好、合成股的细麻绳。将三四块剪成鞋底样的袼褙叠加粘在一起,另外,上下分别再粘一层新的白布才能纳鞋底。纳鞋底时,准备好一枚较粗的针、一把鞋锥子、一枚顶针,右手中指套上顶针,先用鞋锥子在鞋底钻一下,最好能钻透鞋底,再用穿好麻绳的针纳鞋底。为了方便纳鞋底,有的妇女使用"拔针夹",夹住针,手腕向上轻轻一抬,针就轻松拔出了,然后抽线。抽线时为了保护手掌,有些妇女还会专门为自己缝制一个“掌套”。有了掌套,抽线时就不会勒到手掌。纳鞋底要有手劲,也要得法,讲究稳、准、快,最普通也最常见的花样叫破股,就是一行一行错开,第二行在第一行的中间下针,还有满天星、水波浪、九针疙瘩等花样。 一双鞋底快则纳三四天,慢的一周,手巧的妇女,针迹细而密,针距不差一丝一毫,线迹排列整齐,横竖间隔 均匀,形成的花纹精美细致。 纳好的鞋底要用小锤轻轻捶打,使其平整,这样做是为了软化鞋底,做成鞋后穿着更随脚、舒适,还要切边,用剪刀将鞋底边沿参差不齐的布头、线头剪去。 第四道工序:缝制鞋帮。拿一块剪裁成鞋帮初样的袼褙,一面粘上一块干净的布作鞋里子,另一面挑选自己喜欢的布料和图案粘上作鞋面,鞋面材质大多为灯芯绒、丝绒,讲究一点、活计好的妇女还会在鞋面上绣上图案,粘好风干后把边上多余部分剪除,然后绲边,即沿鞋口、沿沿条(鞋边),绲边时针距要一致,直线走针时要平直,拐弯时要顺弯走针,不可扭曲。绢边的布必须按紧,缝边时不能出现松弛、褶皱,同时也要保持沿条清洁。 第五道工序:绱鞋。绱鞋仍然要用细麻绳。绱鞋前,将鞋帮、鞋底的前后中心点对齐并用线固定好。绱鞋时,针脚大小要适宜,太大不结实,太小容易挤,针迹更不能歪斜,鞋帮左右两边要对齐,不能超出鞋底边沿。 第六道工序:檀鞋。绱好的毛布底鞋要用鞋檀来檀一下才能穿,因为新鞋会夹脚,鞋楦的规格与鞋的大小必须一致,这样楦出来的鞋,穿着才合脚、美观。 第七道工序:修整、抹边。修整就是剪去多余的线头,除掉鞋面上的异物,再将鞋底毛边抹平,修整、抹边后,一双毛布底鞋才算全部做好了。 曾伴随一代代临洮人成长的毛布底鞋,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之后,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无论怎样,人们的记忆中还是钟爱手工纳制的毛布底鞋,一针针做出的毛布底鞋,不仅穿着舒服、自在,那密密麻麻的针脚更是浓缩了亲人无尽的温暖与牵挂,穿毛布底鞋,穿的不仅是那份舒坦,还有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