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292834020230000020
专题名称: 柳编
文件路径: 2928/01/object/PDF/2928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06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柳编技艺,是临洮县衙下集镇以及相邻的康乐县苏集乡群众,通过自家种植的旱柳、杞柳,手工编织背斗、簸箕、蒲篮等生活、劳动器具的手工技艺。临洮县最为集中的柳编加工点是衙下集镇刘排坪村,全村有18家柳编作坊,从业200多人,种植旱柳、杞柳在100亩以上。 柳编大致有四道工序: 第一步是选柳条。先筛选柳条的粗细、软硬,将之归类配对,再用清水浸泡软化。 第二步是编织。将作为纬线的柳条装在作为经线的梁棍上,并用麻线把依次编入梁棍的一根根柳条系住。开始使用的柳条细,逐渐增粗,到中间最粗,过了中间再由粗到细,形成一种对称花纹图案,这道工序叫"结掌子"。然后将掌子弓起结角子,就是用踏板子压在簸箕掌子上,用两脚踩住使之平展并起沿,再用榔头敲打找平,最后再用铁镰将簸箕周边的柳条茬子割齐。结角子和做茬子最耗时间,技术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观大方、实惠耐用,关键在这两道工序上。 第三步是缠制品。将编织好的制品用柳纤沿边缠绕,加固制品周边,使其更加美观且便于拿持。柳纤是将粗柳条破开,再用线刀刮去心,只留韧皮,这个过程叫作"打线"。 第四步是修整。用方锥在制品边缘上钻眼,再用藤条固定在制品的前端,这样,一个柳编就完工了。 临洮县衙下集镇刘排坪村的曾文山是当地有名的柳编技艺能手,其手艺在本县及周边都有良好的口碑。 曾文山制作柳编已近50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柳编特点:棱角分明、造型标准、柳条平滑、泡子圆润、走线流畅、力道一致。他能编织安全帽、背篼、簸箕、筐、柳条箱、笸箩、花篮、食盘等多种类型柳制品,所制柳编曾远销新疆、青海、西藏。他将柳编技艺传授给曾建国等10多名学徒。 柳编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柳编技艺的原材料十分广泛,可就地取材。柳编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每件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与流传过程,是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柳编制品具有实用性。柳编作为各种装盛器具在农业生产、居家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器具牢固耐用、节能环保,曾经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工具。 柳编具有审美性。与一般的传统工艺产品相比, 柳编是民间实用技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的有机结合。

知识出处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讲述了临洮县的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一种人类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财富,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知识体系、社会习俗和技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舞蹈、祭祀仪式、传统戏剧等)、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知识与实践关系(如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如制陶、制织、制皮、木雕等)等。临洮,作为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临洮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临洮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临洮绵延的气韵和血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