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功在桑梓的历史伟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80
颗粒名称: 四、功在桑梓的历史伟业
分类号: K294.2
页数: 13
页码: 137-149
摘要: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全赖人才的培养。临洮人民,自古重视教育,所以,文风昌盛,久负盛名,遵师重教,蔚成风气。汉晋以来,英才辈出,元明时期,学子济济。
关键词: 地方史 临洮县

内容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全赖人才的培养。临洮人民,自古重视教育,所以,文风昌盛,久负盛名,遵师重教,蔚成风气。汉晋以来,英才辈出,元明时期,学子济济。
  早在元代,临洮地方教育就很发达,路有路学,府有府学,州县有州县学,都属于普通性质的学校。还有诸路医学、蒙古字学、阴阳学,属于专门性质的学校。此外,各地方尚有自愿聘请教师或自授家学而设的义学与家学,系私立学校性质。
  明代教育,沿袭宋、元教育制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另外,仍仿元制,每乡设"社学"一所。
  当时,府、州、县设的地方学校,一般称"学宫",即文庙。临洮府文庙,为本地人元司徒祁安所建,以后屡有修缮。另有"敬一亭",嘉靖四十年建,乾隆十五年知州程鹏远重修。超然书院,在岳麓山超然台,系明狄道典史杨继盛建立。
  清代教育,沿袭明制。在临洮先后建有临洮府学,狄道州学、狄道县学。府、州、县皆置学馆。清初,郡守李如璐改废衙署建"洮阳书院"。乾隆七年,张公儒又以旧文庙开办学堂。乾隆20年,知州杜公德倡议将旧文庙所办学堂迁至忠愍祠,因杜升任离去,由呼延华国继建完工。陕甘总督左宗棠对临洮教育的复兴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临洮贤达名流在兴办教育的同时,也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马援,引滥水(东蛤沟河),教民种稻。宋熙宁八年(公元1071年),郑宪民曾在城南开渠引洮水灌田。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郭士侄引三岔河水灌洮西十八里川,并倡修新店子、哈沙沟、沙泥站等渠。
  临洮人民兴教育,倡文风,办实业,图发展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脉相承。回望这种功在桑梓造福民众的历史伟业,今天,一切有卓识和魄力的人,都会怦然心动,为培植人才之树的根本,尽献资智,万众一心奋进,让故乡这片热土,轰响起声震四野的历史回音!
  宋画像砖--《舂米图》此图表明临洮种稻历史悠久
  左宗棠丹书刻碑(临洮县城出土)宽57cmX高44cm位于临洮县城东的原文庙大殿上/超然书院旧址 下/岳麓山脚下的学校运动场《狄道州志》学宫图
  教育家杨明堂先生像
  省立临洮高级农校同学毕业合影
  1932年杨明堂等人在店子街唐泉小学创办农业学校
  兴办教育:一个永久的话题
  临洮府文庙(今定西地区临洮农校地址),为本地人元司徒祁安所建,以后屡有修葺。府学宫还建"明伦堂"五间,为生员肄业的处所。与儒学署(东街老师衙门)在一起。另有"敬一亭",嘉靖四十年建,乾隆十五年知州程鹏远重修。署东有"尊经阁"。在文庙大成殿后,这些建筑早在清初已毁。
  超然书院(又名椒山书院),在县城东岳麓山超然台,系明狄道典史杨继盛建立。他购买超然台一块地基,倡建"超然书院",修揖见堂三间,讲堂五间,道统祠三间,又在坡地植榆栽柳,集洮地士子,延师教学,公余之暇,又亲为诸生讲授。同时,用核节伏粮30石,和自己俸薪与出卖乘马及妻子首饰所得,置学田二千余亩,资助生员冠、婚、丧、葬及贫困者。
  清末秀才杨明堂,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父子捐银一千两,在石桥街杨忠愍公祠创办私立养正小学堂。之后,又在城内与友人创办模范小学、东街小学、从德女校。在杨家台村杨氏宗祠内创办正宗小学,与其他诸人在店子街创办农业学校。为纪念幼年客居地,在山丹县创办芦家堡小学。一九一六年,由临洮知名人士杨斋沐、刘乾等人倡议全县有识之士筹款、利用岳麓山超然书院旧址设立"狄道师范讲习所"。是年十一月开学,由杨斋沐任校长。一九一七年改县立,更名为"狄道公立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改归省立,更名为"甘肃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一九三六年更名为"甘肃省立临洮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临洪女师合并定名为"甘肃省临洮师范学校"。杨明堂一生办学的义举,在地方传为佳话,国民政府曾多次褒扬,黎元洪大总统曾题赠:"乐善好施"匾额。
  教育勃兴,人文蔚起,群芳竞秀,百花争艳,自汉至清,先后涌现举人125人,进士14人,莘莘学子,无计其数。临洮女子师范学校同学合影。
  临洮女师成立于封建落后时代的贫苦地区,开教育先河,二十一年间培养学生约1500名, 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成立于1935年的临洮农校旧址兴修水利:一项不衰的事业
  临洮水源丰富,自古以来,利用河水,改造自然,为民造福,多有建树,先后修了许多河渠。最著名有抹邦河渠: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翰林院编修狄道张廷选,与地方官绅捐银数万,从城南35里处陈家咀堵堰引水’劈南崖、凿隧洞数里,由岚观坪北开明渠30余里,尾水入东峪沟,三年修通,后因隧洞塌陷而废。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藩司王德榜领军驻狄道,复议开修抹邦渠,数请左宗堂核准资助,驻军调兵开挖,筑堰、炸石,竣工后立碑以志。碑文日:"斯渠也,始建于同治十二年六月既望之翌日,以同治十三年五月晦日讫功。"渠成后,又筑高大坝以提高水位, 渠口设闸板调节水量,开便河一道分泄水势,开挖支渠以资灌溉,并搭槽渡过东峪沟,泄储家沟而入洮河,统长60余里。后因年久渠口拦水坝被山洪冲毁而停废。然而,它在临洮兴修水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郭公渠: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由狄道知县郭士佺主持开修渠,从康乐杜家咀起,迄东北行经边家山水沟,镶砌石洞,又经苟家沟、强家沟、巴羊沟、三涧沟,皆用宽槽接引,北至边家湾泄入洮河。渠长12.5公里,灌地6000余亩。乡人为纪念其功绩,故名郭公渠。此渠修成后,曾刻碑记之。年久,碑文剥落,清道光九年(公元1828年),民众又为之重建纪德碑。
  悠悠岁月,世事沧桑,古人创造的业绩已沉寂在了历史的辉煌里。但是,由他们首创的粼粼渠水,碧波荡漾,灌溉沃野千里,描绘出的一幅幅乐民画,成了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在倍感自豪的同时,不忘历史重任,借西部大开发之时代雄风,谱写出更加动人心弦的水利新歌来,这何不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纪念?
  遍部洮河两岸的引水灌溉工程人工渠道
  洮水之利发展了临洮的鱼类、水禽养殖郭公纪德碑明代洮沙县(今临洮太石镇)出土的分水利铁牌(临洮县博物馆藏)左/洮惠渠太平堡燧洞入口处
  下/洮惠渠东峪沟渡槽上/下洮河两岸肥沃的良田上/洮河下游的旖旎春光
  下/洮河护岸柳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