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俗文化的华章流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79
颗粒名称: 三、民俗文化的华章流韵
分类号: K892.42
页数: 10
页码: 127-136
摘要: 在临洮南部的衙下、苟家滩、潘家集、三甲,以及相邻的滑源、康乐一带,广大人民群众从每年的农历7月15日开始,一直到10月初一,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以村庄为单位,按各自约定俗成的日期,欢欢喜喜地欢度"拉扎节”,其盛况真可与春节相媲美。
关键词: 风俗习惯 临洮县

内容

"拉扎节"设坛、扬幡、供奉祭品,庆贺丰收,在神坛上供奉弓箭,反映出吐蕃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傩文化的显影
  在临洮南部的衙下、苟家滩、潘家集、三甲,以及相邻的滑源、康乐一带,广大人民群众从每年的农历7月15日开始,一直到10月初一,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以村庄为单位,按各自约定俗成的日期,欢欢喜喜地欢度"拉扎节”,其盛况真可与春节相媲美。
  每当一个村庄的"拉扎节"到来之前,这里的群众便杀猪宰羊,购烟买酒,提前做好一切准备。节日这天,全村群众就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在村庙院地,设坛、扬幡,法师身穿花袄,头戴"麻头”,手执羊皮鼓,欢快地扭步, 击鼓舞蹈,口中唱念祷词。同时,献牲、燃香、点烛,以虔敬的心态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人民乐业。围观的群众扶老携友,满脸喜色。这种祭祀跳神活动,延续一天一夜,直止送"黑神"一一瘟神而去结束。
  在每家每户,亲朋来往,好友进出,男男女女,穿着一新。进得屋来,更是一派欢乐景象。满座的亲朋喜笑颜开,谈天说地,互致祝福,频频道贺,一片喧哗。油馍、油馓端上来了,炒菜端上来了,喝酒行令,吃菜品茶。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生活的丰富,过"拉扎节"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录音机扭开播放现代歌曲、戏曲;电视机打开,播映电视剧、新闻。有些群众还利用这一机会,给儿子订亲,出嫁姑娘,操办喜事。这种喜庆盛况’往往从白天一直延续到半夜,夜里明灯亮火
  "拉扎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贺丰收
  神坛上供奉祖先神位,反映出后人继承先民 "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怀
  祈求风调雨顺,表现了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上/下农村丰收场景如同白昼一般,依然红火、热烈。有的村庄,还有一连过两天"拉扎节"的,那祥和、欢悦之情景,实难详说。
  临洮南部群众欢度"拉扎节"的这一跳神活动,做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敬祭祖神的礼仪,实际上是具有从古至今传统的"傩舞"。
  "傩",自先秦时代开始,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以一种逐鬼(瘟)祈福免灾的形式出现,以沟通人、神、天为目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相互往来的密切关系。所以"傩"文化,不仅对舞蹈(傩)、戏剧(傩)、音乐(傩)的产生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重新认识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重新理解中国整体文化的内在构成,以及重新评价我们这个世界同自然、同万物、同宇宙的基本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临洮"拉扎节"期间的跳神,是中原"傩"与"蕃傩"的结合体,它既娱神,又娱人,使傩常常蒙上一层世俗化与戏剧化的人间色彩,它既迎合了广大民众的文化心理,又与现代文化交错并存。所以,它顽强地生长在人类母体文化之中。
  "拉扎节”设坛场景
  "神人共娱",图为观看傩舞的人群上/神坛上的"泉神"神祇,反映出山区人们对水的渴望
  下/敬献五谷、牲醴.高扬神幡,祭祀山神、祖先,流露出吐蕃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流风余韵。上/中/下傩舞场面跳傩舞者身着虎头图案的服饰、表示对虎图腾的崇拜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花儿会场艺苑奇葩别样红
  花儿,是广泛流传在临洮群众中的一种口头传承的民歌,它深刻地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有首花儿曾这样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了还这个唱法"。这直率深刻地道出了 "花儿"的本源,也表明了歌手们对花儿至死不渝的爱戴心理。
  花儿的流布在临洮极其广泛,南部地区,以潘家集、苟家滩、三甲、衙下、马家窑、玉井、陈家咀7个乡镇为主,主要流行洮岷花儿,演唱曲调为莲花山令,歌词即兴创作,富于生活情趣,高亢雄浑,但曲调较单调,变化不大。演唱方式主要是分组搭班对唱,每组有一个串班长,起编词、协调和组织作用,一首花儿每人一句地轮唱,结尾时是“花哟,两莲儿哟"的齐唱。激越、昂扬,气氛极其热烈。左/上/下“六月六"紫松山花儿会演唱"花儿"的歌手
  "花儿"会场景
  中/下男女"花儿"歌手对歌
  北部地区,主要是太石、红旗、中铺等乡镇,流行临夏花儿,如《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河州令》等。曲调亢扬,优美动听,回环婉转,韵味悠长。
  临洮花儿所唱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民族意识、思想感情、风俗习惯的逼真写照,也是现实生活的壮丽画卷。
  一首花儿,有时是反抗怒火的喷射;有时是对忧怨人生的倾诉;有时是挚爱的坦露;有时又是真情的表白,或者是完整故事的唱述。所以,花儿就有了散花、整花之分。散花较自由,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整花儿叙述整套故事或比较系统完整的内容,如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从头到尾问答对唱。形式有单套、双套之别,单套花儿一般三句、四句一首,双套花儿是四句以上,多以五句、六句为一首,善于叙事,音韵灵活,唱中夹叙。
  由于花儿是广大农民群众自我表现、自我娱乐的最好形式,所以,临洮举行的花儿会非常多,据统计有25处,尤其是潘家集乡的紫松山花儿会,苟家滩镇的鸦沟花儿会,玉井镇的油磨滩花儿会,三甲乡的八竹湾花儿会,衙下乡的王马家滩花儿会,马家窑镇的地洼梁花儿会等,最为有名。有的花儿会一连举行三天,歌手云集,通宵达旦,飞旋的歌声在山野间回荡,构成了一幅浓郁的民俗风情画。
  从心窝窝里飞出的"花儿"是历史的回响,是男女相爱原始遗风的再现,在临洮大地上,它象奇葩一样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在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做为原生态的花儿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它不仅仅是西部风情、民俗、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当地人们的文化心态、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的大展示,是民族群众人生品格、精神风貌在深层意义上的文化体现,从中吸取营养,对于我们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西部文艺,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