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融合的独特风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78
颗粒名称: 二、民族融合的独特风貌
分类号: C956.42
页数: 9
页码: 118-126
摘要: 临洮自古以来即处于多民族聚集融合的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蒙恬率兵30万,北逐戎狄,修筑长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10万,进入洮河流域。唐太宗时,临洮迭受羌族、吐谷浑、吐蕃骚扰,玄宗时,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攻破吐蕃,收黄河九曲,长神策、宛秀二军,一度安定洮河流域。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吐蕃又陷临洮。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临洮县

内容

藏传佛教遗址出土瓦当
  临洮自古以来即处于多民族聚集融合的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蒙恬率兵30万,北逐戎狄,修筑长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10万,进入洮河流域。唐太宗时,临洮迭受羌族、吐谷浑、吐蕃骚扰,玄宗时,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攻破吐蕃,收黄河九曲,长神策、宛秀二军,一度安定洮河流域。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吐蕃又陷临洮。直止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韶大破吐蕃,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又击败羌族木真,临洮复归宋辖。这一独特的历史发展格局,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种民族团结,和睦共处的风貌。而各民族思想文化和精神气质的交流互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多元文化互补互融的局面,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因此一些杰出的民族英雄人物所建树的伟绩,不但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而且成了光辉的典范。
  现存于苟家滩镇塔王家村南的佛塔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者一八思巴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文化交流最为频繁和广泛的朝代之一,在为民族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中,元朝八思巴是最为突出的一位。他曾在临洮生活4年,修建了一座规模恢宏的藏传佛教寺院一一大寺,最盛时有数千僧人,许多学者聚集在这里,传法讲经,并从事翻译工作,他在这里亲自写成了《皈依、发愿、灌顶之教诫》和《大幻变都出坛城仪轨》等著作,遂使元代临洮成为甘青藏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
  宋朝宋祁所编撰的关于唐朝与吐蕃王朝关系的《新唐书.吐蕃传》,公元1285年由八思巴的弟子汉人译师胡将祖在临洮译成藏文,后来国师仁钦扎巴驻锡汉地时对译文又进行了核定,在临洮刻印刊行,广为流布。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翻译汉文中史籍为藏文,也是最早刻板印行的藏文书籍。虽然这一刻本现已失传,但后来的藏文史籍中,有很多书都有摘抄的内容,成了汉藏文化交流史和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自八思巴修建大寺,弘扬佛法以来,临洮及周边地区的佛事活动极其鼎盛。每逢农历4月12日,将八思巴国师圣像和接引佛强巴爷(弥勒佛)之像,同时出街游行、念佛、诵经、载护神,并于西城角寺晒经,连续3天,隆重热烈,当时临洮被世人称为"小西天"。
  自八思巴修建大寺,弘扬佛法以来,涌现出了一些佛教方面影响很大的杰出人物。元末明初的僧人端竹领占,临洮南乡石家庄人,俗姓石,自幼被剃度为宝塔寺番僧,曾奉明成祖命屡使绝域宣布王化,招降北鞑靼王子,奉使乌思藏等,功绩卓著,诏赐灌顶圆妙广智大国师,圆寂后又追封为西天佛子大敏法王。身前修有东、西南、北四大峰窝寺,为其驻锡之地。明僧人中,还有那卜占领(俗姓梁氏),为隆善西天佛子大国师。亢颧着藏卜, 诏赐禅静国师之号。何领占朵儿只,被封为宏善妙智国师,圆寂火化后得舍利万颗,敕赐圆觉以名其寺。
  由此可见,元朝国师八思巴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和睦共进,在临洮这块丰腴的大地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临洮人民永远以敬仰的心情将他怀念。
  藏传佛教寺院-大寺遗址上重建的佛塔上/塔下王家佛塔下/藏传佛教遗址出土建筑构件塔下王家遗址出土的藏文碑
  土蕃文化的余响
  临洮自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灭义渠,设置陇西郡治在狄道后,由战国、秦、汉历五百多年,都为西部边陲重镇,也是"西通蕃落,北界河湟",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
  唐代玄奘西去取经,曾在此驻锡并弘扬佛法,高僧鸠摩罗什东来亦经此地。元朝八思巴命弟子达温波修建临洮大寺,传法讲经,佛事鼎盛。加之以临洮为枢纽,在元代所设由西藏到大都的28处驿站中,就东有窑店驿,城内有洮阳驿,北有沙泥驿、摩云驿等多处。在这条长达数千里的驿道上,使臣、僧侣、官员、商人终年往来不绝,所以形成了 "其民皆番汉杂处"的特点,直至明、清亦然。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被贬为狄道典史的杨继盛,在县城南70里处的锁林峡开采煤矿,被藏民阻拦,他前往商洽,给予实惠,藏民喜悦地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帐篷,也能舍得,何况煤山!"汉藏和睦相处,由此可见一斑。
  清代临洮诗人吴镇在其《我忆临洮好》诗之九中写道:"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汉藏歌手同唱"花儿",其情其景,融融和和,甚为动人。
  以上这些藏汉等民族血乳交融的历史,渊源流长,至今留存在民间的一些民俗遗风,如县南地区群众欢度的"拉扎节",其盛况不亚于过春节,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而遗留下来的一些石基、瓦当,无不带有民族的特色。多民族交融结下的民俗文化硕果,在这块被史家称为"郡土膏腴,引渠灌溉为利甚溥"的黄土地上,象怒放的一朵朵山花,永远明艳绚丽!
  漫洼乡皮影世家传世的皮影蕃将头梢穆扶提东拱北陵墓金顶大殿
  沈鹏为东拱北题词
  朱乃正为东拱北题词
  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经典--
  穆扶提东拱北
  座落在临洮县东山根的穆扶提东拱北,是穆扶提在中国的创始高祖马守贞及其以后的7位教长逝世后安葬的地方。
  穆扶提系伊斯兰教贵圣穆罕默德之后,配贤艾卜拜克一支的虎菲耶教门。其教理始传于穆圣,经艾卜克之后的39位教长相继承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公元1629年至1673年间,穆圣后裔第25世道祖阿示格.黑达耶统拉嘿从新疆喀什三进中原传教,其间取田氏女,后生高祖取名马守贞,道统普系第26世(中原第一辈)。守贞年长成人,遵父命从临洮去西宁李太巴巴处学习经典,道祖在西宁将传教凭据交付守贞,命传虎菲耶教理,取名穆扶提(阿拉伯语)。守贞遵父遗言,返回临洮居住东峪沟大石头村,在青海教友和教民的扶帮下,在临洮北乡八里铺王家大庄的靠北处修建了穆扶提道堂,从事传教活动50余年,发展教徒于临洮、和政、广河、康乐、东乡及青海等地。康熙61年穆扶提东拱北溯源志碑
  (公元1722年)马守贞归真,享年89岁,葬于县城东山根。
  第26世高祖马守贞归真后,有8位教长在道堂相继传教。其中第31世(中原第6世)教长马金焕,又名马显忠,字廷扬,执教时曾大力提倡办学,倡导回民儿童学习汉文,并传为佳话,也为后辈们留下了重视汉文化的传统。
  高祖马守贞归真后,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由第27世教长阿布都勒赫麻尼主持建了8封墓亭、诵经堂、索麻、礼拜殿等建筑,始称东拱北。
  东拱北一字长方形平顶圆拱式坐北向南金顶墓庐,古朴自然,庄重肃穆。
  与墓厅门相对应的照壁,背靠原有地形,分5个部分组成,墙面水泥雕刻,全为经文和装饰图案。
  山门分上、下两层,下层是中门和边门,上层是诵经堂。山门两边有临洮清代诗人吴镇根据穆扶提历史特点题写的对联:"祖祖相传世代均沾道宗德;脉脉共续千秋难报真人恩。"横批:"世得清芬"。
  大门与山门相对应,是一座仿古建筑,由主门、边门和边墙组成,斗拱撑屋顶,屋脊是走兽和二龙戏珠等雕塑品,气势宏伟,显示着伊斯兰教名胜古迹的特点。
  院内还有索麻院、礼拜堂、客房院等建筑,栽植的松、杉、榆、柳、槐多种树木,蓊蓊郁郁,碧碧苍苍,栽培的各种名花异草,争奇斗艳,馨香四溢。
  王学仲为东拱北题词
  亚明为东拱北题词穆扶提东拱北正门上/东拱北索麻院大门下/东拱北山门1.东拱北院内的梧桐树
  2.东拱北客厅院一角
  3.东拱北墓厅照壁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