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边塞豪歌咏洮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75
颗粒名称: 五、边塞豪歌咏洮阳
分类号: K294.2
页数: 7
页码: 94-100
摘要: 汉唐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作为西部边塞的河陇地区,在捍卫和继续开拓丝路、屯垦戍边的同时,为不少仁人志士提供了边塞建功立业的机会,促使他们投笔从戎,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气概笼罩着整个社会,而国力的强盛和丝绸之路的传递加快了本土与西域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及地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无所依傍地创作和革新,是产生盛唐文学艺术的氛围和基础。
关键词: 临洮县 边塞诗歌

内容

汉唐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作为西部边塞的河陇地区,在捍卫和继续开拓丝路、屯垦戍边的同时,为不少仁人志士提供了边塞建功立业的机会,促使他们投笔从戎,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气概笼罩着整个社会,而国力的强盛和丝绸之路的传递加快了本土与西域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及地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无所依傍地创作和革新,是产生盛唐文学艺术的氛围和基础。
  边塞诗兴盛于弥漫着英雄主义气氛的盛唐时代,它的阳刚之气、英雄魂魄' 不仅在中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在世界诗坛上也独树一帜。
  在汉唐政府注重拓边屯兵、经营西部的大背景下,临洮作为西部边陲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历史作用和多民族聚居、互相冲突' 甚至兵戎相见、同时又达到相互融合的特点,成为产生边塞诗的极好土壤。
  清代临洮诗人吴镇,在他的《我忆临洮好十首》中曾有:"我忆临洮好,诗家授受真。高岑皆幕客,白贺是乡人。山水今无恙,文章旧有神。二张珠玉在,后起更嶙峋”的描述。其意为:临洮是一个产生诗的国度,其诗脉源远流长,唐代的高适和岑参都曾在临洮从军当过幕客,而李白和李贺本来就是临洮人啊!
  唐代的边塞诗人被民族精神所驱使,一扫六朝柔靡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握现实生活的能力,他们都有并吞四海、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壮志,因而大胆地抒写伟大的怀抱,创造壮美的文学。边塞诗人像一匹匹桀鹫不驯的野马,响往着在原野上纵横驰骋……"陇西多名家,子弟复豪华。千金买骏马,碟躞长安斜。雕弓侍羽林,宝剑照旗门。南来射猛虎,西去猎平原。既夕罢朝参,薄暮入终南。麟阁图良将,六郡名居上。天子重开边,龙云垒相向。”"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先锋秦子弟,大将霍嫖姚。开壁左贤败,夹战楼兰溃。献捷上明光,扬鞭歌入塞。更欲奏屯田,不必勒燕然。”(王勃《陇西行》),“陇坂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骆宾王《登陇山》)。边塞诗人的思想是爱国主义的,意志是坚决的,因而诗歌表现出一种从军塞外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边塞诗歌既是抒情的也是叙事的。高适的"帐远日千里,如何今二毛?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倚马见雄笔,随身惟宝刀。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挑。"(《送塞秀才赴临洮》),和"残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军容随赤羽,树色临洮西坪宋墓出土的武士画像砖
  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就既是送别之作,也是鼓励故人向边的佳句。
  诗人们体验到了战争的艰危与惨烈,但他们仍然是那样的爽朗明快,高扬在他们心头的是为国立功的荣誉感: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金带边环束战袍,马头冲雪渡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马戴《出塞》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
  洮。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李白《白马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杜甫《秦州杂诗》
  边塞诗歌中有不少反映战争中亲人离别之苦和盼望和平、安定的诗篇: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逢寄远道,何日到临洮。”
  ——李白《子夜吴歌》“无事向边外,至今仍不归。三年绝乡信,六月未春衣。客舍洮水聒,孤城胡雁飞。心知别君后,开口笑应稀。"
  ——岑参《临洮客舍留别》
  "十万羽林儿,临洮破郅支。杀添胡地骨,降足汉营旗。塞阔牛羊散,兵休帐幕移。空余陇头水,呜咽向人悲。"
  ——冻陶《胡无人行》
  "久戍临洮报未归,箧香销尽别时衣。身轻原比兰阶蝶,万里还寻塞草飞。"
  ——庄《春恨》
  也有一些诗中反映了边城临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玉关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入马毛。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惟怜战士垂金甲,不尚游人著白袍。日暮独吟秋风里,平原一望戍楼高。"
  ——朱庆余《自萧关望临洮》
  "渐觉风沙暗,萧关欲到时。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
  ——李昌符《登临洮望萧关》
  “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云沙万里地,孤负一书口。池上风回舫,桥西雨过城。醉
  收录唐代边塞诗的木版印刷书籍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
  ——岑参《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
  “沼出频降尽论边,将择英雄相卜贤。河陇已耕曾殁地,大羊雄辩却朝天。高悬日月胡沙外,遥拜旌旗汉垒前。共感垂衣匡济力,华夷同见太平年。"
  ——祜《喜闻收复河陇》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汪遵《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唐代诗歌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全盛时期,可谓诗人蔚起,诗风浓盛,形成了空前的普及,就连当时不知姓名的"西鄙人"也吟咏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样一首流唱千古的边塞劲歌呢!
  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伟大的诗人和诗篇,伟大的诗篇又永远留给了明天。唐朝的边塞诗大量地反映了临洮的风土人情、特殊历史,表现了高度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盛唐之后多少年,多少仁人志士都从这边塞劲歌中体验到苍凉悲壮之美,汲取豪迈勇决的战斗精神。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