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唐哥舒翰纪功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74
颗粒名称: 四、唐哥舒翰纪功碑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92-93
摘要: 哥舒翰(约公元704--756年),唐代猛将。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臣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安禄山叛乱时,他统兵20万守潼关,任兵马副元帅之职,因为受到杨国忠的猜忌,被逼出战,兵败遭贼人杀害。
关键词: 唐代 哥舒翰

内容

唐哥舒翰纪功碑,以它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特有的风姿,巍然屹立,闻名于世。
  哥舒翰(约公元704--756年),唐代猛将。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臣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安禄山叛乱时,他统兵20万守潼关,任兵马副元帅之职,因为受到杨国忠的猜忌,被逼出战,兵败遭贼人杀害。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收复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朝野称赞,唐诗人多有歌咏。
  哥舒翰纪功碑屹立在临洮城内南大街(原有庙宇,当地人称“石碑观”),座北向南,有三面砖壁围护。全碑由巨石制成。额高0.92米,已破裂为三块,碑额仅有“丙成、哥舒"四字可辨。碑身上有裂纹三道并有深凹残缺,风化严重,高4.25米,宽1.84米,碑正面刻有隶书碑文12行,现存六十余字,字势雄健,笔力遒劲,传为唐明皇御笔。碑额刻兽物、云纹,碑座乃系巨石加工而成,共5个阶层,高2.4米,整碑高大雄伟。清代狄道知州田自福建亭覆之,名“唐碑亭”。清临洮诗人吴镇集剩字为《唐雅》六章。容城学者王耐谷证以所藏碑帖,以为乃唐明皇李隆基御笔。临洮学者张维《陇右金石录》以为:"此碑既录于金石略,又有哥舒二字,自系边人为哥舒翰纪功而作。观西鄙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之诗。盖边人称翰深矣。唐初置临洮军于狄道,其后始移鄯州(节度衙内),故此碑立于狄道。"
  据载,哥舒翰纪功碑为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所立,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碑石风化严重,碑面斑驳陆离。《陇右金石录》收录哥舒翰纪功碑正文剩字99字,今仅存67字,孰为可惜!哥舒碑虽然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沧桑,风雨侵蚀,然而现在来看,整碑形制、图案、文字仍然体现了雄浑、大器、古拙、质朴的大唐艺术风韵。
  清临洮诗人吴镇在《题哥舒翰纪功碑》一诗中赞道:"李唐重防秋,哥舒节陇右。浩气扶西倾,英名壮北斗,带刀夜夜行,牧马潜遁走。至今西陲人,歌咏遍童叟。……轰轰大道碑,湛湛边城酒。长剑依崆峒,永与乾坤久!"气势磅礴,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流露出对哥舒翰英雄业绩的敬慕。
  巍巍哥舒碑屹立在临洮,经历了千百年金戈铁马、风雨沧桑的历史磨洗,依然铭刻着这位民族英雄的雄功伟绩和人民对他的诚挚爱戴,它昭示出盛唐那种威加四夷、八方一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激励着临洮儿女的赤县神洲意,炎黄华夏心!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