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蕃古道的要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73
颗粒名称: 三、唐蕃古道的要冲
分类号: K242
页数: 5
页码: 87-91
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始终是活跃的角色,各民族有自己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兴盛于唐朝的吐蕃王国,君主称"赞普"。王国不但使吐蕃的十余个部落走向统一,还把势力扩展到河陇地区和西域一带。同时,西部的吐谷浑也开始强大起来。吐谷浑原为鲜卑族慕容部落,西晋时居于辽东,酋长涉归有子名叫吐谷浑,率部700余户西迁,当乞伏国仁占据陇西时,他则占领洮河西边的枹罕(今临夏),其后代征服青海东边的羌族,建立吐谷浑国。唐时已羌化,吐谷浑实际上是一个羌族王国。
关键词: 唐代 临洮县

内容

唐蕃古道是唐朝和吐蕃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同尼泊尔、印度等国互相联系的重要交通干线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始终是活跃的角色,各民族有自己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兴盛于唐朝的吐蕃王国,君主称"赞普"。王国不但使吐蕃的十余个部落走向统一,还把势力扩展到河陇地区和西域一带。同时,西部的吐谷浑也开始强大起来。吐谷浑原为鲜卑族慕容部落,西晋时居于辽东,酋长涉归有子名叫吐谷浑,率部700余户西迁,当乞伏国仁占据陇西时,他则占领洮河西边的枹罕(今临夏),其后代征服青海东边的羌族,建立吐谷浑国。唐时已羌化,吐谷浑实际上是一个羌族王国。
  不同民族的部落、王朝之间难免兵戎相见。古代的君主们曾用筑城、挖沟等办法抵御外族的侵扰,并由此建造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利用长城进行防御和越出长城远征,除了留下大片的荒野和垒垒白骨外,交战双方都不会获得多大的好处。超出战争与敌对的界限,谋求和平途径保境安民,成为各民族政治家面临的课题。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当政者们找到和亲、会盟、通贡、互市等协调各民族关系的方法。
  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通过嫁娶公主来确定双方的和平相处关系。西汉与匈奴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因而"昭君出塞"成为千古佳话。
  唐朝皇帝亦很重视和亲政策的运用,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一椿令双方满意的婚姻顶得上十万精兵。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答应将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并封他为河源郡王。弘化公主由淮阳王李道明护送,从长安出发过秦岭经天水、过临洮,入临夏渡黄河,去青海成婚。"唐蕃古道"从此开辟。
  与此同时,西藏的吐蕃强大起来.与唐朝关系紧张。年青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为了向唐廷谢罪议和,多次派遗使臣向唐太宗求婚。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太宗皇帝应允,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赐嫁松赞干布。
  这年春正月丁酉日,太宗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太宗族弟),持节护送公主入藏。行前太宗为公主进藏作了妥善安排,在吐谷浑边境筑了行馆,让公主和随从人员作长时间的休整,以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习惯。文成公主进藏也是从长安沿渭河西行经天水、到临洮休整后过洮河、入临夏,从炳灵寺附近的临津关渡黄河,经青海鄯州(今乐都),过日月山,去鄂陵湖、扎陵湖地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弘化公主和诺曷钵亲自到边界迎接,两位公主相见,悲喜交加,促膝长谈,分别时弘化公主怀着依依惜别之情,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柏海(今札陵湖)。松赞干布得知文成公主入藏非常欢喜,亲迎于河源,当他见到温文娴雅的文成公主时,至为喜爱,在拉萨特意为公主别筑城廓,建造大昭寺迎居。他对左右臣僚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自此,唐蕃两国以甥舅相称,吐蕃开始“释毯裘,袭纨绮,渐兴华风。遣酋豪子弟入唐都国学,受诗书礼义之教,又请唐人典其疏"。此时,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畅通无阻,边界安定,唐蕃关系至为友好,促进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
  唐蕃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至唐中宗时进一步得到巩固。中宗李显即位,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吐蕃大臣悉薰热抵长安朝贡,又为其新立的赞普尺带珠丹求婚于唐。夏四月,中宗以宗室养女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许之。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冬,吐蕃派大臣尚咄赞率千余人,来唐迎娶金城公主。翌年春五月,中宗命左饶卫大将军杨矩护送公主经临洮入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40年,金城公主居吐蕃30年,她们带去了中原的农业文明,带去了养蚕、酿造、造纸等先进技术和文化成果,促进了藏汉和睦共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们的事迹,至今仍在藏族人民中广为流传。在布达拉宫,有两组蔚为壮观的巨型壁画,就描述着这两位公主入藏和蕃的生动故事。
  由唐太宗李世民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共同建立的民族亲情、友好关系,在历经二百余年到三百年的岁月中,也曾发生过一些摩擦和冲突,但都是暂时的。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发生在临洮的武街驿、长城堡战役就是一例。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秋八月,吐蕃将坌达延、乞力徐率部族兵10余万寇临洮,军至兰州,直达渭源、狄道界。在吐蕃大军压境的形势下,陇右节度使薛纳(薛仁贵之子),太仆少卿王峻发兵10万,配良马4万匹,在狄道境东40里武街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薛纳率部坐镇武街,亲自指挥.大破土蕃军于长城湾、关门一带。吐蕃军首领至达延所部10余万众屯于距武街20里之大来沟。陇右郡牧使、太仆少卿王峻率精兵两千,夜袭大来沟蕃军营,与薛纳两侧合击,前军呐喊,冲杀进攻,后军鼓角齐鸣相呼应,吐蕃军四下惊奔,人马相互践踏,死伤无数。吐蕃军冲出重围后,沿滥水西逃至东峪沟口,拟取道狄道城南去洮、岷一带。但因唐军有重兵把守,截断南逃去路,只好从东峪沟口北侧的孙家河湾、任家坪一带向北逃窜,及至长城堡(北三十里墩)时,又被守堡之唐军迎头痛击,吐蕃军一败涂地,遂西渡洮水而遁。这次战役,唐军斩首吐蕃军17000余级,缴获牛羊20余万只。战争结束后,唐朝复命左饶卫良将尉迟怀,出使吐蕃,宣慰金城公主。吐蕃又遣其大臣宗俄因茅至洮水请和。
  在此以后,唐蕃双方虽还有过一些冲突发生,但终久还是言归于好。穆宗李恒即位(公元821年),唐蕃双方协议共同会盟,在逻娑(今西藏拉萨)东部举行盟誓,树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即"长庆会盟碑"),誓文有"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之句。这通以藏、汉两种文字铭刻的会盟碑,至今还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唐蕃古道开通后,从太宗贞观年间至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的二百多年间,唐蕃双方使者来往达190多次,几乎每年都有使节往来,且大多是从临洮路过的。由于临洮既是丝绸之路的通衢,又是唐蕃古道上的要冲,外国使臣、商人、僧侣、学者、达官贵戚纷纷来往,促使这里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治地位十分显赫。
  唐蕃古道的开通关系重大,它为我国民族友好、团结,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交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给临洮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促使临洮形成蕃汉交融、重文尚武的文化习俗。清代临洮著名诗人吴镇在《我忆临洮好十首》中就有"花儿饶比兴,蕃女亦风流"的描述。时至今日,从临洮出发经甘南、青海东部去拉萨的这条古道仍然十分畅通,临洮的大量工艺品和农产品就是从这条"民族友好之路 ——唐蕃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西藏。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