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长城起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6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长城起首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7
页码: 50-56
摘要: 临洮县境内的古长城是战国时期修筑的。公元前279年--前272年,秦灭义渠部族 (今甘肃庆阳地区)以后,进入渭河、洮河谷地,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秦国为了保护它西部的重镇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县)和秦都通往陇西的通道,而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两郡的长城。
关键词: 长城起首 临洮县

内容

它象巨龙,昂首西部,拖尾渤海,气势磅礴,绵延万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象征。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东西横贯我国北方,蜿蜒一万余里。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临洮以秦长城西部起首之地而闻名于世,这里的长城是全国最古老的长城。
  临洮县境内的古长城是战国时期修筑的。公元前279年--前272年,秦灭义渠部族 (今甘肃庆阳地区)以后,进入渭河、洮河谷地,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秦国为了保护它西部的重镇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县)和秦都通往陇西的通道,而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两郡的长城。
  如今,当你驻足长城之侧,仿佛隐约听见它在述说。秦始皇的祖父秦昭襄王,让长城伸向现在的临洮县境的新添镇三十墩南坪望儿咀下的洮河边,再经过渭源 、陇西、通渭、静宁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达固原经彭阳再入甘肃境,经镇原、环县、华池进入陕北,经吴镇、靖边、榆林,达于内蒙古自治区之准格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二十多个世纪过去了,那些秦朝的民工、征人、役夫用肩膀和双手夯筑的雄伟的古长城,以其非凡的态势屹立在黄土塬上,以烽燧、城障、关隘、烟墩,共同构成了它的宏大、壮阔,象一条腾跃的巨龙,浑身闪耀着黄土灿然的本色和神圣的灵光' 蜿蜒起伏,它是神州躯体坚强的脊梁,嶙峋的筋骨,涌动的血脉,民族的精神。
  长城横贯陇中,那磅礴的形制恰恰体现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的胸怀。秦始皇风云际会,壮志在胸,他首先巡视陇西郡,至天水,过陇西,经渭源,到临洮。这里是秦国的祖业所在地,更重要的是,这里是长城的最西端。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是真正实现"家天下"的帝王。他环视玉宇,自东向南有大海环抱,自西向北是不安份的邻居匈奴人。思谋良久,干脆围一堵墙,将家业圈起来,就是这样一代雄主空前绝后的气概,它不光挡住了匈奴人劫掠成性的铁蹄,而且置下了可以传至万代的"宅地",似乎也因此播下了泱泱大国"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的庭院意识。
  再看看长城在其伸展迁延间勾勒出的空间物象:它的内侧是肝陌如织的良田,是星罗棋布的村镇;它的外侧则是广袤无边的牧场,冬夏往返的畜群。这是沿长城两侧并置的两种不同的生态。生态与生态间一旦接触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冲突常是由于游牧的北方各族主动出击而加剧,边陲的含意就成了动荡不安。若没有任何屏障的话,生态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长时间的干戈,而且这种旷日持久的矛盾超过了任何军事布防所能企及的安全限度。所以万里长城应运而生。孙中山说:"其道安在?日:为需要所迫,不得不行而已。" 话中道出长城所以能够传延几千年、横亘上万里的原由。
  临洮境内战国秦长城遗迹明显,走向清楚,从长城昂首西起的南坪望儿咀到蜿蜒出境的窑店长城坡关门,途经新添、峡口、八里铺、塔湾、龙门、石家楼、窑店共8个乡(镇)境,约90华里,城垣残壁若断若续,犹如起伏游动的长龙。但凡龙脊均为居高临下,御扼关键,如今"望儿咀"、"长城巷"、"长城湾"、"长城岭"、"长城梁"、"长城坡"、"万长岭"、"城墙岭"、"墩圪
  塔"、"娃娃垛垴"这些镶嵌在龙脊上的烽燧关隘,透过历史的烟云,如无数明珠闪耀,并传诵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望儿咀,亦称小坡头,位于新添三十墩南坪西端,地处洮河东岸高地,东临深沟,北临大碧河,地势高峻险要。这里是长城西端起首之地。相传,这里也是扶苏母亲面对西方(今广河县)盼望儿子打仗胜利归来的地方,但望眼欲穿的母亲望啊、盼啊,儿子扶苏终久没有归来,消息传来,儿子死在那里了,从此那地故名太子寺(即太子死的地方),这里也成了 “望儿咀”。每当晴空万里,人们站在望儿咀上西望,昔日的太子寺就会映入眼帘。
  —皇后沟。在距望儿咀向南一里许,有一条天然大沟,当地人称皇后沟。相传因该沟口北面台地上有皇后之墓而得名。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扶苏的母亲。在皇后墓同一台地还有两座墓,一座是扶苏的,另一座是秦大将军蒙恬之墓。如今这三座墓冢呈三足鼎立状,仍平静地矗立在那里,供人们瞻仰和哀思。
  —水泉湾长城岭。长城从望儿咀向东蜿蜒而去,经城墙湾、万长岭、过皇后沟,便延伸到水泉长城岭,这是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长约1750米,残高2-3米,宽4-8米,夯层清晰,层厚10厘米左右。此处慕名前来的海内外专家学者、电影、电视台记者络绎不绝,长城历史的沧桑和厚实的文化积淀,使他们发思古之幽情,感中华文明之壮怀。
  —雷祖庙城障。雷祖庙是祭雷神的地方,是后建在长城制高点一处边长为25米的方坞形的城障内,墙残高2米左右,有秦汉遗物,夯层明显。登临其上,顺着长城东去的走向望去,飘动如彩带的长城,蜿如游龙,奔驰于东峪沟(古陇西陇水即《山海经》谓之滥水者)"七十二道脚不干"的北岸山巅,沿线有"十八盘"、"纱帽山"、"墩圪塔"、"娃娃垛垴"…… 一处处景色别致,十分壮观。
  —古树湾烽燧。被当地老乡称为墩圪塔,现残高12米、基宽14米、顶部残长3.5米、残宽2米的夯筑建筑物是长城行至古树湾的又一座烽燧。与众不同的是这里并非长城至高点,而是一个山豁处,有通道痕迹。现今,当地人进城,农贸赶集,仍行其道。难怪修筑在古树湾的烽火台如此高大雄伟,原来是一处扼险制塞的重点要隘所在。站在这里,人们便会产生铜墙铁壁、牢不可破的雄奇之感。
  ——长城坡关门湾。从窑店驿向东有一个400多米高的山坡,名叫长城坡,保存着400多米的长城遗迹,其中部地段有一缺口,俗称长城口,亦叫关门湾。清代宣统年间所修《狄道州续志》载,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张斌奏破契丹兵于长城口即指这里,可见长城口在古代即是一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因年代久远,虽城墙已坍塌,关门也已不存,在缺口处亦然是大道朝天,至今仍能通向渭源及陇西各县,它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关。
  纵观古老而辉煌的长城,它虽是一条被岁月剥蚀而残破的,但又是不朽的永恒的风景线。较之明长城,它有其独特的修筑特点,并遗留下无数珍宝:
  (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长城全系黄土夯筑而成,夯土坚硬,夯层较为均匀,每层厚8-14厘米。
  (二)长城沿线的烽燧,大部分修筑在山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其遗迹现多呈半圆形状墩台。
  (三)长城基部深入地表一米以上,宽5-14米,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宽度递减,横断面呈梯形。
  (四)沿长城内外两侧均有壕堑,外侧两道,内侧一道,尤以长城翻越山脊处或有烽燧处最为明显。
  (五)长城沿线多有瓦砾及部分灰陶器残片暴露,陶器残片呈绳纹、搓板纹、弦纹,瓦片品种繁多,形制不一,其内侧饰涡纹、菱形格纹、布纹,纹饰各别。即使同一地点所采得的瓦片,形式亦不尽相同,均为长城建筑之构件,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烧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有青灰色和褐色两种。说明长城修成后,曾经过多次修葺和长期利用。
  悠悠岁月,漫漫征程,遥想在这古长城的身旁,曾留下了多少匆匆的足迹?飞将军追赶胡马的胜景,烽燧上升腾的滚滚浓烟,洮河畔踏踏脆响的铁蹄。残阳如血,泼洒在斑斑驳驳的古城上,它给人的感受不仅仅是荒凉和空寂,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沦桑和民族的自豪,是一种凛然正气的升腾。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伟大而古老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早已失去了它的历史功用,但作为文化遗迹,作为最大的文物和艺术品,却留传了下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研究它的内涵,观瞻它的雄姿,欣赏它的艺术,讴歌它的不朽。
  有人说,长城纯朴、敦厚、伟岸,是中国人性格的写真;有人说,长城粗犷、奔放、豪迈,是北国风光的典型;还有人说,千古历史书写着长城春的温柔、夏的热烈,长城上每块砖石都凝聚着它秋的成熟、冬的严峻。是的,长城是美的,它有强大的摄人心魂的魅力,是世界文化瑰宝;它有着独自的古、长、险、巧的建筑艺术美;它有着清晰、逼真、纤毫毕露的真实美;它有着千姿百态、诗情画意的形态美;它还有着苍劲刚曲、几何形状的图案美,以及和谐统一,协调平衡的整体美和辽远空廓,苍茫浩渺的象征美。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孙中山先生曾说过:“秦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之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所以,长城既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统一多元体形成的象征。没有长城,就没有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没有长城,就没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昌盛。
  两千多年过去了,诸多曾为陇右的安定、发展、繁荣作过牺牲和贡献的将士、英雄、文人、官宦等都已成了"历史",但他们为陇右长城作过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长城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生发凝聚成一种"长城精神"。长城精神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兴衰分合的历史见证,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历史继承能力。
  雄伟壮观、崇高险峻、巍峨高耸、蜿蜒磅礴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