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地域之光——寺洼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68
颗粒名称: 六、地域之光——寺洼文化
分类号: K876.3
页数: 7
页码: 43-49
摘要: 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形态的寺洼文化,是1924年首先在洮河西岸衙下镇寺洼山村遗址发现而命名的。此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寺洼山遗址内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寺洼文化的墓葬,有的打破了马家窑文化的灰层,同时还发现过铜器,这说明寺洼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我国西周时代。
关键词: 寺洼文化 临洮县

内容

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形态的寺洼文化,是1924年首先在洮河西岸衙下镇寺洼山村遗址发现而命名的。此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寺洼山遗址内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寺洼文化的墓葬,有的打破了马家窑文化的灰层,同时还发现过铜器,这说明寺洼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我国西周时代。
  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表面磨光,颈部都有对称的双耳,高肩,深腹下杀,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为红褐色,间有褐色斑点,一般不具纹饰,有的仅在耳和颈部有附加的泥条堆纹,作曲线状或指压纹。
  鬲、鼎较少,但鬲却侈口,素面,短腿窄档,乳状空足,颈和腹部,有时附有泥条堆纹。鼎,形小,鼓身浅腹,柱状小腿,都是泥质红陶。还有长颈圆腹双耳壶。三足形小罐和单耳杯(呈筒状)。彩陶罐,形制酷似辛店陶罐,底微凹入,侈口鼓肩,肩在腹适中处,肩附双耳,彩绘黑色,口沿处有条纹和曲线纹,肩部有交错的三角形带纹,腹部横以二平线,从器形和纹饰看,都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征。
  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形态,彩陶的奇与美象一颗明珠,以独特的光芒在临洮四大文化体系中交相辉映,成为后世地方文化蓬勃发展而取之不尽的巨大宝库。
  "彩陶之乡"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正是以这些特定的千姿百态的形制和五彩斑斓的色彩,创造出了一种内蕴丰富的形式,它既是艺术的载体,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渊源;又是历史的明证,传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动。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原始先民生存情境和精神世界的一本独特的"史书"。
  今天,当我们感受、欣赏和领悟这一件件彩陶时,不仅仅是对原始先民精神的一种发现和沟通,更是一种感奋和激励。让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一彩陶文化的光荣传统,在新的世纪,迎着灿烂辉煌的朝阳,打开灵智之门,用勤劳而智慧的双手,创造更加绚烂的历史新篇章!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