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智慧之花——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64
颗粒名称: 二、智慧之花——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分类号: K876.3
页数: 6
页码: 22-27
摘要: 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半山期,其造型和纹饰有了进一步的繁荣,且显示出鲜明的特色。半山类型彩陶器形主要有壶、罐、杯、钵等,以壶类为最多,其造型特点是直口、长颈、广肩。流行大型的小口高领、鼓腹双耳壶和侈口短颈鼓腹双耳瓮。部分彩陶的颈部上端有对称的鸡冠状盲耳。如果说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造型以独具特色的瓶为典范的话,那么,半山型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壶和罐的造型上。壶和罐作为这一类型中最主要的器形,其最突出之处是鼓腹。器物腹部向外作最大弧度的膨圆,近似球形,并具有折肩、鼓腹、敛底等特征,通常显得矮胖、敦厚,一般在球形体基础上加长颈的为壶,短颈的为罐、瓮等。这种浑圆、凝重、饱满的风格,就构成了半山类彩陶器形独具的特色。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临洮县

内容

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半山期,其造型和纹饰有了进一步的繁荣,且显示出鲜明的特色。半山类型彩陶器形主要有壶、罐、杯、钵等,以壶类为最多,其造型特点是直口、长颈、广肩。流行大型的小口高领、鼓腹双耳壶和侈口短颈鼓腹双耳瓮。部分彩陶的颈部上端有对称的鸡冠状盲耳。如果说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造型以独具特色的瓶为典范的话,那么,半山型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壶和罐的造型上。壶和罐作为这一类型中最主要的器形,其最突出之处是鼓腹。器物腹部向外作最大弧度的膨圆,近似球形,并具有折肩、鼓腹、敛底等特征,通常显得矮胖、敦厚,一般在球形体基础上加长颈的为壶,短颈的为罐、瓮等。这种浑圆、凝重、饱满的风格,就构成了半山类彩陶器形独具的特色。
  与这种器形相得益彰的纹饰,组成了半山类彩陶和谐融合的完美有机体。它的最大特色是,常用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绘饰主要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纹、同心圆纹、折线三角纹、平列弧线纹、网纹、锯齿纹、贝纹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锯齿状线条勾画出的四方连涡形纹,但旋心扩大,内饰各种精细的花纹,也有以饰有花纹的图案带来连接旋纹的旋心。这种花纹中套花纹的复杂而又独特的装饰手法,使图案显得繁茂绚丽。其次出现的还有葫芦网格纹、菱形花格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到了晚期,半山彩陶纹饰多绘以二方连续的四大圆圈纹,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四大圈纹,并常常在四大圈纹中饰以网格纹、棋盘格纹,菱格纹、钭锯齿带纹、小圆圈和点纹等,并在四大圈的外框和颈肩之交并置以黑锯齿带和红线。
  半山类型彩陶纹饰花纹精致、色彩富丽、严谨规整,表现手法繁复多样。绝大多数纹饰的构图,无论正视、侧视或俯视,都形成了优美的画面,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丝毫不显得呆滞笨拙。
  时光渺远,先民们的音容笑貌、歌舞哀哭以及他们的制度和风俗,似乎永远地灰飞烟灭了。但是,穿过时光隧道,我们分明感受到这些沉默无语的半山类彩陶绽放着绚丽夺目的智慧之花,令我们惊讶、震撼和感佩,而且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精神的共同性,人性内容的相通性和延续性。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