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彩陶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6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彩陶之乡
分类号: K876.3
页数: 40
页码: 10-49
摘要: 彩陶——生活和艺术结合的典范,人类艺术的滥觞。其形制多样,绘饰简洁、粗犷、抽象、神秘……现代文明的潮流越汹涌,它越是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想象、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灵感。
关键词: 彩陶之乡 临洮县

内容

彩陶——生活和艺术结合的典范,人类艺术的滥觞。其形制多样,绘饰简洁、粗犷、抽象、神秘……现代文明的潮流越汹涌,它越是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想象、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灵感。
  在亘古不衰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当我们回溯人类绵延不绝的发展进程,把探究的目光投向华夏大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300-4000年的洮河流域,一缕人类晨曦透过苍茫的时空,以辉煌灿烂的光芒照亮寰宇。那是一个十分难忘的岁月,1923年的有一天,瑞典学者安特生,以睿智的目光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的黄土坪上,首先发现了大量彩陶。绚丽的光彩,奇美的造型,竟然把这位考古工作者惊呆了!当他抚摸着这一件件惊世的彩陶,把"奇绝"、"美绝"的赞声抖落在这荒旷大地时,思维的触须不由得伸向彩陶的表里,一个全新而又叫响的命名随之脱口而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这一史前文明的发现,让世界的瞳孔为之一亮。从此,先民跃动的风姿,人类童年的足迹,原始农业的文明,象宝石一样闪耀出了穿透时空的灿烂光芒;从此,临洮以"彩陶之乡"的美誉,被世界所首肯和传扬。
  彩陶,是一种绘有彩色花纹图案的陶器,是美的造型和绚丽多彩图饰的有机结合体,也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品和宗教需要的礼器。
  彩陶的造型有多种形式,其中有植物形象特征或动物形象特征,还有人形造型等多种手法。人形造型以彩陶壶为代表,这种象征手法的壶,展示了彩陶形象富有生命意义的神秘的人格内涵。
  彩陶花纹图饰,以高度提炼的概括手法,以意象特征为核心的象征表达,展示着自然变化的普遍规律。它们以朴拙直率的作风,勾划出人们心灵深处炽热的情感;它们以充满浓烈的原始宗教意识与人们虔诚的心态,伴生着科学思维的萌芽。它们是纹是文也是画,是饰是事也是史,是诗是书也是礼。所以,这种人类史前时代最系统、最完整的物质文化创造,成了后来人类文化"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评价希腊神话语),同时,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第二个发展高峰的典型代表。它的类型可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但在艺术水平上,不是依次提高,而是到马厂类后期,已出现了衰微之势。然而,在中原彩陶完全消失以后很长时期,于公元前1890——
  前1620年间,却在甘肃、青海地区发展起来了齐家文化系统。这种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的文化。其遗址一般位于河旁台地,造型和纹饰很有独特之处。在此之后,又发展起来了一种地方文化,这就是辛店文化、寺洼文化。
  以陇中大地为核心的马家窑文化向四周辐射,东起泾渭上游流域,西至黄河上游龙羊峡附近,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岷江之滨,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彩陶文化圈。
  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河西走廊、渭水上游等一带,分布着半山类型彩陶。
  马厂类型彩陶的分布则与半山类似,但又有延伸。
  齐家文化是以洮河西岸齐家坪遗址发现而得名,分布比马家窑类型更广。东起泾、渭河流域,南到白龙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临洮马家窑镇祁家滩行政村冯家坪社遗址,是比较丰富的齐家文化遗址。
  辛店文化分布于洮河下游、大夏河一带及兰州附近,临洮辛店镇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祁家沟、骆驼崖等遗址,是辛店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
  寺洼文化分布于洗河下游及渭河上游一带,临洮洮河西岸衙下镇衙下行政村是寺洼文化遗存最为丰厚的地方。
  灿烂辉煌的彩陶,第一次立体、全面地表现了原始人的审美需求。它集实用、雕塑、绘画、烧制的各种艺术和技术于一体,使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完整、系统而又全面地表达了出来,反映了人类高度综合的知觉能力和强烈的审美愿望。因此,各个类型彩陶在一脉相承的向前发展的同时,又各自显示着不同的特色。
  作为人类远古主要的文化创造,彩陶集中、自然、真实地凝结着原始先民的天真未凿的自然天性、本能和人类的某些特征。那么,彩陶文化集物质实用性和精神象征性于一体,其造型与纹饰,又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呢?用文化的视角来观照,它除了做为日常器物使用外,还有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族类标识等精神方面的含意。
  在马家窑文化各类彩陶的众多纹饰中,其多种形式的锯齿纹样,所表现的就是闪电之光;平行纹,是云气的一种图画形式;旋涡纹则是风云旋卷的形象描绘;而旋涡纹与大圆圈纹及锯齿纹等或并列或交织所构成的装饰图案,则是风云雷电的生动刻画。由此可见,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所呈现的观念内涵,不但是以雷电云雨为神明的原始宗教崇拜,而且是对于宇宙自然充满诗意的哲学思考。
  辛店文化做为马家窑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方文化,在其出土的彩陶上,口沿外
  半山双耳旋涡锯齿纹彩陶壶(马家窑研究会彩陶博物馆藏)
  马厂蛙纹双耳瓮
  辛店羊角纹双耳壶寺洼夹沙罐
  寺洼遗址出土的铜刀
  新石器时期使用的农具——骨耜
  壁也都有一周黑色或红色宽带纹,带纹下又往往绘饰别的花纹,并以太阳纹形式出现,用红彩为火的光芒象征,如火的燃烧与升腾,有力地表现了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
  由于"彩陶之乡"的光芒辉耀于华夏大地,在远古人类文明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所以,马家窑、辛店、寺洼等遗址,也就成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这些遗址中出现的住室、房址,以及大量的石、骨以及铜器,不但丰富了彩陶文化艺术源头的重要资料,也给探索人类文明的由来、文化的深层含义提供了重要的物证,所以,这些遗址和彩陶一样,也就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与四周地区的直接、间接交往,远及东海之滨和中亚西亚,而且与中东两河流域彩陶惊人的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在横贯甘肃全境的丝绸之路开辟之先,已形成一条彩陶文明的通道。所以,彩陶之乡的流韵,是亘古不衰的历史之流,是绵延不绝的文明之歌。
  今天,当我们阅读这一件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结晶体时,这美丽、这绚烂,无不揭示着这样一个庄严的主题,人类在对自然的探求与征服中,环境的严酷和自然的灾难并不能使人类退却,生存与美的追求相谐,希望和现实相伴,形成我们今天壮丽和辉煌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彩陶文化是综合反映数千年原始社会状况、人的生存情境和浓缩着精神世界的一本独特"史书",是诠释人类生命、浩茫宇宙、人与自然的一首首博大精深的史诗!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彩陶器形丰富多样,典型的有敛口碗、曲腹盆、长颈瓶、小口长颈尖底彩陶瓶、小口长颈深腹彩陶壶、小口彩陶瓮、彩陶钵、带嘴锅等。其中尤以侈口长颈双耳彩陶壶、敛口小平底彩陶钵、卷唇曲腹彩陶盆、短唇圆肩彩陶罐、小口长颈瓶、短柄豆等最具特征。尖底瓶多为平口或侈口尖瓶;碗、钵、盆一类器物腹部较浅,腹部曲线呈圆弧形。外形比例均衡,棱角分明,线条流畅,细泥红陶质地坚硬,火候很高,底色橙黄或米黄,一般打磨光滑。而马家窑类型的陶器不见鼎一类的三足器,也不见陶炊和圜底釜。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常以密集的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涡漩的线条变化,表现出一种富有韵律的动感。图案布局多根据器形设计,窄长的瓶、壶图案多作横分层和散点式的排列,大型陶器分成图案的多层排列,而小型陶器往往通体绘满花纹。
  我们从"漩纹尖底瓶"上绘多重的平行线条和四方连续旋纹饰中,可以感受到如涡漩飞转,水珠四溅。"圆点网纹瓶"以变体叶纹、圆圈、弧线三角、网纹为饰,其颈部的平行线,腹部的水波纹和圆点纹,可以感受到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洮河的波流。
  但是,马家窑类彩陶纹饰,仍然以几何纹为装饰主体,最具代表性的几何纹是旋纹,多以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与曲线的组合,所以产生出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几何纹饰善于利用曲折起伏的线条与旋转多变的构图,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飞扬流动的运动感和节奏感。
  在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中,也有少量的动物纹,但多被神被人格化了的神灵,有些则是不同动物的某些部分的混合体,夸张。
  总之,马家窑类型图案,最突出的是旋动的特点,或来往反复勾连,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在强烈的动感中给人以美的愉悦和陶,是先民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化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的最绚丽璀璨的艺术之花,在人类文明的史册里,将永放异彩!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半山期,其造型和纹饰有了进一步的繁荣,且显示出鲜明的特色。半山类型彩陶器形主要有壶、罐、杯、钵等,以壶类为最多,其造型特点是直口、长颈、广肩。流行大型的小口高领、鼓腹双耳壶和侈口短颈鼓腹双耳瓮。部分彩陶的颈部上端有对称的鸡冠状盲耳。如果说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造型以独具特色的瓶为典范的话,那么,半山型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壶和罐的造型上。壶和罐作为这一类型中最主要的器形,其最突出之处是鼓腹。器物腹部向外作最大弧度的膨圆,近似球形,并具有折肩、鼓腹、敛底等特征,通常显得矮胖、敦厚,一般在球形体基础上加长颈的为壶,短颈的为罐、瓮等。这种浑圆、凝重、饱满的风格,就构成了半山类彩陶器形独具的特色。
  与这种器形相得益彰的纹饰,组成了半山类彩陶和谐融合的完美有机体。它的最大特色是,常用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绘饰主要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纹、同心圆纹、折线三角纹、平列弧线纹、网纹、锯齿纹、贝纹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锯齿状线条勾画出的四方连涡形纹,但旋心扩大,内饰各种精细的花纹,也有以饰有花纹的图案带来连接旋纹的旋心。这种花纹中套花纹的复杂而又独特的装饰手法,使图案显得繁茂绚丽。其次出现的还有葫芦网格纹、菱形花格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到了晚期,半山彩陶纹饰多绘以二方连续的四大圆圈纹,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四大圈纹,并常常在四大圈纹中饰以网格纹、棋盘格纹,菱格纹、钭锯齿带纹、小圆圈和点纹等,并在四大圈的外框和颈肩之交并置以黑锯齿带和红线。
  半山类型彩陶纹饰花纹精致、色彩富丽、严谨规整,表现手法繁复多样。绝大多数纹饰的构图,无论正视、侧视或俯视,都形成了优美的画面,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丝毫不显得呆滞笨拙。
  时光渺远,先民们的音容笑貌、歌舞哀哭以及他们的制度和风俗,似乎永远地灰飞烟灭了。但是,穿过时光隧道,我们分明感受到这些沉默无语的半山类彩陶绽放着绚丽夺目的智慧之花,令我们惊讶、震撼和感佩,而且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精神的共同性,人性内容的相通性和延续性。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
  马厂类型是在半山期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器形上,两个类型有相似之处,但仍有自己的造型特色。
  根据其风格的变化,马厂彩陶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马厂早期陶器以彩陶双耳罐、小粗陶双耳罐为主,双耳彩陶壶体形矮胖,短颈侈口,长颈彩陶壶多直口,某些要素和半山陶器颇类似。
  马厂中期彩陶数量大增,彩陶双耳罐数量减少,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微内收。
  马厂晚期彩陶数量减少,彩陶壶更显瘦长,腹部内收明显,仅施淡淡一层红色陶衣而不饰彩的双耳壶十分多,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作风。马厂类型的晚期已有衰落的趋势,制作趋向粗糙简单。但它在整体上仍处于我国彩陶的繁荣时期。
  马厂类型彩陶的图案主要以直线构成,具有刚健庄重的特点。通过粗细不等的线条,间以黑红不同的色彩,用斜与直、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直线组成的图案显得生动活泼而不呆板。此时的线条流行以不同的颜色镶成,如两条黑彩之间镶一条红彩,或者两条红彩之间镶上一条黑彩。这样因色彩的变化,使得平面的花纹具有凹凸的感觉,取得浮雕般的效果。马厂彩陶的装饰题材中最典型的是同心圆,在器物的腹部以四个或六个同心圆对称分布,圆圈内以直线、斜线进行等分,再以网格、波折、回纹、棋盘、方格等装饰。蛙纹是马厂类型彩陶中十分有特点的纹样,它以简练的线条表现青蛙的躯干及四肢,至于其头部,有的以圆圈表示,有的则省略,而将器物的口部作为青蛙的头。以直线组成的曲折纹是马厂类彩陶的流行纹饰,它可能渊源于半山彩陶的涡漩纹,只不过将刚直的直线来取代流畅的弧线。从形式上看,它与商代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十分相似,或者它们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天上翻卷的云和河中涡漩的水的感受。
  马厂类彩陶所呈现的这种梦幻之境,它的早、中、晚期的流变和绵延过程,毫无疑问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凝结、发展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原始先民艺术的把握世界最重要的成果,更是人类艺术把握世界的最先例证。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以发现于洮河西岸的广河齐家坪而命名。年代约为公元前1890-前1620年。由于彩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晚期,齐家文化彩陶以泥质和砂质的橙黄陶器为主,也有部分灰陶。器形多属壶罐类,壶有小口鼓腹和高领折肩篮纹壶,罐有双耳罐和双大耳罐,以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最富代表性。双耳的大小和弧度的变化与腹部和颈部的变化相照应,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但彩陶数量较少,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较少,常见的彩绘纹饰有宽带、三角纹、网纹、菱形纹等,其中以斜线构成的菱形带纹和两边对称的方格纹为特点,图案规整。彩纹图案一般以两边对称为其构图特点,笔道流畅,给人以清新、明快、简练的印象。
  在齐家文化中,一些薄胎磨光双大耳罐和高颈双耳罐,制作相当优美,工艺十分精湛,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陶器。
  在临洮齐家文化保存较好的冯家坪遗址中,文化遗存的住址、窖穴、灰层密集之处,其地面上的陶片比较丰富,也有石斧、石盎状器、石刀、鹿角、牛、猪、羊骨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此后数量减少,彩陶不久以后便逐渐隐失在了历史岁月的漫漫长河之中。但是,齐家文化特有的艺术张力,理性创造,给人类文明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之歌。
  ——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甘肃、青海地区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文化,约在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中原同期的商周时代。临洮县辛店镇的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丰富的辛店文化遗存外,尚有马家窑文化遗存。它包括辛店镇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祁家沟遗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骆驼崖遗址等。
  辛店文化的陶器,几乎全都是夹砂粗陶,彩陶器很多,有两种有所区别的造型。一类器形浑厚,多环底和凹式环底,平底器少见;另一类器形显得较轻巧,以平底器为多,环底或凹式底少见,器形都是罐,口沿微侈,高顶、肩部较高,腹部以下束成小环底,略向内凹入,小罐口缘处附双耳,大罐腹部有两个对称的把手,最典型的器形是大口双耳罐和高颈双耳罐。辛店文化彩陶表面都施浅红色陶衣,彩绘多为黑色,间施红色,花纹多为宽窄条纹组成的雷纹和蝙蝠纹,也有猪、鹿、犬、羊及太阳等纹饰。
  辛店文化彩陶中有不同的花纹特征与组合形式,常见的图案花纹有宽带纹、双钓纹、三角纹、折线纹、涡形纹、十字纹、S纹等包蕴着深刻的寓意。临洮出土的一彩陶壶,肩部两个回旋形的小钩子形纹左右对称展开,中间连接处隆起的部位又绘以小钩子形纹。小钩子形纹左、右部两个太阳纹相穿插而对称。彩陶壶颈部为一周回形纹,其下为并列两条弧线纹,其上两带纹之间夹绘一周细线折纹。这种特殊的纹饰组合形式究竟表示什么寓意呢?相对相连两个小钩子形纹与太阳纹组合,展示了太阳往复、寒热相对、互为依存的寓意象征,作为另一形式的表示,颈部并列弧线纹相对应。周圈回纹组合作为旋动小钩子纹意象的抽象简化,也与季节划分特征相对应;花纹带显示太阳周年往来的意象,而与颈部一周细线波折纹相对应。
  辛店文化彩陶中这种以宽带纹的变体,形式组合中以直观的太阳图像为象征,展示了季节划分和周年回归,是自然规律的意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的形式再现,即老子所谓“道法自然”的根源。毫无疑问,它是洮河文化精神的源和流!
  ——寺洼文化
  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形态的寺洼文化,是1924年首先在洮河西岸衙下镇寺洼山村遗址发现而命名的。此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寺洼山遗址内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寺洼文化的墓葬,有的打破了马家窑文化的灰层,同时还发现过铜器,这说明寺洼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我国西周时代。
  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表面磨光,颈部都有对称的双耳,高肩,深腹下杀,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为红褐色,间有褐色斑点,一般不具纹饰,有的仅在耳和颈部有附加的泥条堆纹,作曲线状或指压纹。
  鬲、鼎较少,但鬲却侈口,素面,短腿窄档,乳状空足,颈和腹部,有时附有泥条堆纹。鼎,形小,鼓身浅腹,柱状小腿,都是泥质红陶。还有长颈圆腹双耳壶。三足形小罐和单耳杯(呈筒状)。彩陶罐,形制酷似辛店陶罐,底微凹入,侈口鼓肩,肩在腹适中处,肩附双耳,彩绘黑色,口沿处有条纹和曲线纹,肩部有交错的三角形带纹,腹部横以二平线,从器形和纹饰看,都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征。
  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形态,彩陶的奇与美象一颗明珠,以独特的光芒在临洮四大文化体系中交相辉映,成为后世地方文化蓬勃发展而取之不尽的巨大宝库。
  "彩陶之乡"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正是以这些特定的千姿百态的形制和五彩斑斓的色彩,创造出了一种内蕴丰富的形式,它既是艺术的载体,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渊源;又是历史的明证,传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动。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原始先民生存情境和精神世界的一本独特的"史书"。
  今天,当我们感受、欣赏和领悟这一件件彩陶时,不仅仅是对原始先民精神的一种发现和沟通,更是一种感奋和激励。让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一彩陶文化的光荣传统,在新的世纪,迎着灿烂辉煌的朝阳,打开灵智之门,用勤劳而智慧的双手,创造更加绚烂的历史新篇章!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