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61
颗粒名称: 绪论
分类号: K915
页数: 4
页码: 2-5
摘要: 文化是历史沉积的矿藏。经济越发展,人们对文化越重视,反过来说,文化越发展,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如今,全国各地纷纷发掘、搜救、整理本地文化资源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已蔚成风气。被誉为"文化县"的临洮,自然不甘其后。
关键词: 临洮县 文化名城

内容

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全国疆域地理位置的中心城市,便是甘肃兰州,再向南102公里,就是临洮。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临洮是战国秦长城的西起点,古丝绸之路最繁忙的南路、中路和唐蕃古道及北宋时青唐道都经过这里,它有过辉煌的过去,呈现过历史的繁荣。
  临洮古属九州之一的雍州,自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为临洮建县之始。从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上郡(陕西陕北西部)、北地郡(甘肃庆阳一带)及陇西郡(包括兰州、临夏、定西、天水一带),陇西郡郡治为狄道,既今临洮。秦王嬴政二十七年,始皇亲自巡行陇西,从咸阳出发,经甘泉、子午岭、彭阳、陇西、渭源到临洮,向羌人示威。历史把机遇给予了临洮,很长时期使它成为国家政治军事的边陲重镇。汉代也是陇西郡郡治。北魏为武始郡郡治。唐为临州。安史之乱后,陇右大片土地陷于吐蕃达三百年。宋熙宁五年,王韶克复熙河,升狄道为熙州(领熙、河、洮、岷、迭、宕广大地区),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也是临洮。直到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临洮府由狄道迁至兰州,临洮为州结束,做郡、府、州的治所近十次,前后绵绵两千年。各代中央政府将临洮作为重点地区,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才,这对促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挥了更大作用。
  这一方土地博大雄浑,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自然景观上,四山环抱,南有白雪皑皑的南屏山,如画屏悬挂于蓝天之下;北有马啣山,终年云雾飘绕;西山如龙卧守洮滨,峰坪映水;岳麓东峙,翠峦拥城。"禹受黑玉书于洮水上”的洮河纵贯全境,奔泻城西。川坪之上,阡陌纵横,渠水淙淙,绿树花圃,星布村野。在文物古迹方面,战国秦长城西端起点在城北三十墩,蜿蜓于崇山峻岭之巅,烽燧城障,历历在目;传说中的老子西行飞升处,在东山凤台之下。还有众多的彩陶遗址、佛道寺观、丝路古渡等。名人与民间文化胜迹就更不胜枚举,
  南屏风光
  流经县城的洮河风光
  占主要面积的黄土山地洮河下游的丹霞地貌——红崖头风光
  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洮河
  景色宜人的洮河两岸
  如龙门镇的汉墓群,城中的歌舒翰纪功碑,东山上的椒山书院,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藏风浓郁的节日,民间旋鼓傩舞,剪纸艺术,洮河奇石文化,星罗棋布的花儿歌会……临洮从远古走来,挟带历史的奕奕神采,经数千年历史风雨的磨励才有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沧海桑田的变迁,磨砺出美不胜收的艺术明珠。这一切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临洮远古文化属氐羌文化系统,这一带生活的居民来自四面八方,有关陇一带的秦人,内地军人和中原及南方的移民,以及匈奴人、戎人、羌人、氐人、吐谷浑人、吐蕃人等等,这里成为一个以汉族人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地。它地处汉地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交接地带,又在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因而形成以汉文化为主的多种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等)经历史长河的推动,在这儿汇聚、碰撞、融合,从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由于地处边陲,尚武重文,形成了蕃汉交融、文武相济的文化格局,使当地文化呈现一种雄健豪迈、刚健清新、质朴与华彩俱美的格调。苦寒的环境,雄奇壮美的山河,残烈的战斗,卫国戍边的爱国激情,为边塞诗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是一片产生壮美边塞诗歌的神奇土地,它影响和哺育了一代代文人的诗风和艺术创作。.
  文化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正如一条河流,有急流叠涌,浪花飞越,也有平缓的流淌,波澜不惊,但血脉总是永通的。纵观临洮文化,各代有各代的特点,但大致说来,曾出现过三个文化高峰。第一个高峰期是灿烂辉煌的远古新石器文化。有名的马家窑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临洮而闻名国内外。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代表,当彩陶文化在中原大地日渐衰落时,经过仰韶时代的晨风夕露,临洮马家窑文化焕发出如日中天的光华,并把彩陶文化延续了1000余年。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同时发现的有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骨耜、骨刀及猪、狗、羊等遗骨,全面而生动地反映出原始时期远古先民的社会生活情景。马家窑文化集物质实用性和精神象征性于一体,是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生活和艺术结合的典范,也是人类艺术的滥觞。其形制变化多样,纹饰简洁、粗犷,抽象,神秘……为后世的人们给予了无尽的想象和艺术灵感。它除了做为日常生活器物使用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族类标识的精神生活用品。考古发现,在临洮境内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类型、辛店类型、寺洼类型新石器文化自成完整系列。尤其是马家窑文化与希腊彩陶相媲美,但时间要比希腊彩陶早千多年,因而它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彩陶之乡",名不虚传。它证明临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第二个高峰是汉唐时期。秦代已拓边到临洮,修筑了战国秦长城,即秦昭王长城。此长城西起于临洮三十墩东,至渭源境长九十华里,沿线分布许多烽燧城障,形成非常严密的防御工事。它宛若游龙,昂首西部,拖尾勃海,气势磅礴,绵延万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象征。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高超的工程建筑技术和远大的军事战略眼光,要完成这样浩大严密的防御工事,那是不可想象的。临洮作为陇西郡郡治,它东倚长城,西临洮水,成为秦代战略防御的重点,牢固的桥头堡,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汉唐时期,随着疆域的进一步扩大,张骞凿通西域,霍去病西击匈奴,古丝绸之路开始畅通,隋炀帝西巡,唐僧去天竺取经,弘化公主嫁吐谷浑国王诺葛钵,文成公主嫁吐蕃王松赞干布,都经临洮西去。佛教东渐,许多高僧大德,都经此地到中原弘扬佛法。西域各国派使节朝贡,外国商人去内地做生意,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汉防匈奴,唐拒吐蕃,陇右离帝都长安较近,大批文臣、武将,戍边在此,这一切促进了临洮文化的繁荣。在民族战争和开发西北的勋业中,涌现出一大批文治武略、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这是一个产生英雄的时代,也是英雄推动历史的时代。西汉时有辛武贤、辛庆忌、辛茂三代名臣,西晋时有辛攀兄弟五人。尤其是祖籍临洮的李氏家族中,更是人才辈出,自秦汉至隋唐,"自贯狄道,布在方策” 的李姓帝王就多达二十多位,宰相十数位,侯王将帅,郡守县令和文化名人更是如星汉灿烂。他们为汉唐的强盛、经济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展示了一派汉唐雄风。我们可以列出一系列闪光的名字:战国时的李崇(狄道李氏陇西房始祖)、秦代的李瑶、李信、西汉时的李仲翔、李广、西凉的李暠、李宝、唐代的李渊、李世民、诗人李贺、李白等,个个名垂千古。
  第三个高峰期是明清时代。明清之前,宋元之际,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日渐衰落,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加之战争的破坏,临洮文化渐趋凋蔽.只出现过一些暂短的辉煌。如宋代王韶开拓熙河路,夺回吐蕃侵占的领土,进行茶马互市,作为熙州州治的临洮,社会趋于稳定,经济文化有所恢复。元代时,国师八思巴从元大都返回西藏萨迦寺,路经临洮,停留四年时光,修建了规模弘大的藏传佛教的香大寺(即临洮大寺)和行宫,居留期间,除自己撰写了一些佛学著作外,还集中了一批佛教翻译家,进行藏传佛教经典的翻译、校勘和印制,临洮大寺旁的经文巷由此得名,一时临洮成为"小西天",甘青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明代贬官杨继盛.他在临洮的短短一年时光中,发展农业生产,兴利除弊,开办学堂,教化民众,遂使民风大振,人文蔚起,泽被后世,延及清代及近代,产生了一大批政声显卓的清吏,如敢与严嵩作斗争的雍焯、张万纪
  象牙化石
  石钺(未加工成)
  石钺古树湾长城遗址
  半山双耳网纹彩陶罐
  石斧
  骨匕首(任家坪齐家文化遗址出土)
  金代狄道县印(临洮县城出土)
  等,涌现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如张晋、吴镇等,倡导民主共和的李镜清、黄文中,学者张维等。他们象灿烂的星河,闪烁在西北的夜空,成为临洮的骄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临洮透过历史的烟云,获得现实的殊荣,人们在把向往、钦敬的目光投向临洮时,总是说:"临洮是文化县",文化——是临洮的一张名片。
  临洮文化的发展既有浪峰,也有波谷,但总的来看,古文化遗存丰富、文物众多、文风鼎盛。尤其是先民创造的远古文化更是灿烂夺目,享誉世界。知古而鉴今,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向世人介绍、宣传临洮,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洮,让临洮的灵气与厚重的历史积淀得以插上文化的翅膀高举远飞,长期以来,很多有志者就很想钩沉搜罗,编印一本全面反映临洮文化风貌的画册,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一文化工程的竣工,是值得庆贺的。
  经过更多的风风雨雨,经过更多理性的思辩,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对文化我们是应该多一些成熟思考的时候了。延续五千年之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值得我们珍视和骄傲。而地方文化是多姿多彩、雄浑汪洋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热爱地方文化,加强对地方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研究,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文化侵蚀的同时,积极吸纳人类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加以创新,以建设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画册的编印是一个新的起点,文化建设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有些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去开拓。我们将为之而继续努力。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我们将以不懈的精神去创造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的文化篇章,创造临洮文化新的辉煌!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