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60
颗粒名称: 序言
页数: 1
页码: 1

内容

■吴辰旭
  拂去历史的雾霭,一个地名令人如此心动!
  临洮,这个被马家窑、寺洼、辛店等地出土的彩陶之光,映照得如此鲜亮的名字;这个用大唐哥舒翰大雪满弓刀的豪情,和李世民吐纳风云、立马横槊、雄视百代的气概,装点得如此辉煌的名字;这个在盛唐边塞诗中神采飞扬的名字;这个让大诗人李白魂牵梦萦的名字,映着新世纪的曙光,在汹汹其来的人类第三次文明浪潮面前,蓦地,像磁铁一样,吸引来全国乃至全世界惊羡的目光。
  轻叩洮河岸畔的山岩,历史的回声是如此清晰而令人神往。
  天地蕴至理,山水有灵光。
  苍茫大野里,经两千多年风剥雨蚀而遗迹犹存的秦长城,其残燧断堞边,犹能隐隐听见堪与天比肩的千古一帝秦始皇那风云激荡的吟笑!
  那羽书电驰,商旅云屯的丝路要津里,那僧众逶迤于途,驿马星奔于野的唐蕃古道上,唐玄奘暮夜的经声,文成公主拂晓的吟叹,都合着洮水的波涛,注入历史永久的记忆。
  还有霍骠骑飞腾的马嘶,张骞节旄摇动的边风,高适、岑参仰天长啸的狂吟,弘化公主、金城公主和亲队伍荡气回肠的一路笙歌,八思巴华盖如云的辚
  辚车声……,都录入洮水边的每一寸土地,化作“郭公渠"里飞扬的浪花,融入星罗棋布的学校里那琅琅的书声,催艳千亩花卉基地里那万紫千红的奇葩。
  文明的胚芽,已然长成淳朴的民风,浑厚的德望,和对本土文化汗润血濡的挚爱。
  山川形胜,文化是灵魂;百业存续,文化是根本;时运兴衰,文化是基因。
  文以载道,道以化民。也许,这就是"文化"之所由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世界生存地形不断发生变化的空间背景上,更突显出文化不可估量的意义。
  举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地区、一个县乡,缺少文化这个根因,在激烈竞争中要想生存发展,那是十分困难的。
  文化是历史沉积的矿藏。经济越发展,人们对文化越重视,反过来说,文化越发展,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如今,全国各地纷纷发掘、搜救、整理本地文化资源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已蔚成风气。被誉为"文化县"的临洮,自然不甘其后,这就是这本大型画册出版的初衷和理由。
  文化是支点,以之撬动地方经济,已被实践证明是成功之举。
  一首民歌,让一个偏僻小镇走出困境,一首古诗,让一方水土百业勃兴,一部电影,让一个地区起死回生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如今已不鲜见。
  临洮的文化资源之丰富,堪与其相比者,在中国屈指可数,倘闲置不用,当既有愧于时代,又有愧于先贤,更有愧于临洮的50多万乡亲。
  大道无形。
  目不见风,但风所到之处,波起云翻,鸢飞树摇;
  视不逮春,但春所到之地,冰开雪融,柳翠杏红。
  文化之力’如风,如春。不着痕迹,尽得风流;不事张扬,新局一开。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无形驾有形,文化之功用,可谓大矣哉!
  水怀珠而川媚,
  山蕴玉而岭峻。
  临洮得天地之灵气,汇人文之赡博,借西部大开发之雄风,振翮
  高翔,此其时也。

知识出处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臨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古称狄道,是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分布有第三纪(距今6000 —— 200万年间)的红色沉积岩层(丹霞地貌)。我们从当地及周边地区(和政、广河、永靖)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足即,8米长4米高的身躯威武的黄河剑齿象、还有铲齿 象、剑齿虎、头上长有四角的长颈鹿等化石,知道黄河上游曾是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 蔽天、水草丰美、野兽奔突,苍芒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乃至后来的史籍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至今洮河从南至北,蜿蜒穿越全境,富庶一方。流经县境115公里,哺育了粮丰树茂花艳的狭长绿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