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修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617
颗粒名称: 兴修水利
分类号: F407.9
页数: 8
页码: 189-196
摘要: 洮河流经临洮县境内115公里,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另外,全县还有数十条小河流,这些都给县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临洮人民治理河道,修渠筑坝,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为发展农业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水利经济

内容

兴修水利
  洮河流经临洮县境内115公里,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另外,全县还有数十条小河流,这些都给县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临洮人民治理河道,修渠筑坝,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为发展农业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狄道州志》渠道总图
  明代分水利铁牌遍布洮河两岸的引水灌溉工程——人工渠道
  东汉时,就有马援引滥水(即东峪沟河)溉田、教民种稻的记载。宋神宗熙宁八年(1071年),郑宪民曾在城南开渠引洮水灌田。明代杨继盛倡修渠道,灌溉农田,教导城西农民种蔬菜,就地挖水井,并创制和推行桔槔(俗称扬杆,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汲水的工具),使园农收入倍增。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郭士侄引三叉河水灌洮西十八里川,并倡修新店子、哈沙沟、沙泥站等渠。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藩司王德榜领军驻狄道,复议开修抹邦渠,数请左宗棠核准资助,并派驻兵开挖。渠成后,又筑高大坝以提高水位,渠口设闸板以调节水流量,开挖支渠以资灌溉,又在东峪沟修建渡槽引水过沟,全渠统长60余公里,后因年久失修被洪水冲毁而废。民国时期,先后兴修德远、公赈、新民、洮惠、溥济等渠。全县主要的渠道有:
  东干渠
  清初利用抹邦河开渠修堰,因工程艰巨,数修数废。至文宗咸丰年间,翰林院编修、狄道人张廷选与地方官绅捐银数万,请拨库帑7万,计10余万两,开修抹邦河。从城南35里处堵堰引水,开渠洮河两岸肥沃的良田30余里至东峪沟结束。后因工程浩大,张廷选积劳成疾而亡。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藩司王德榜领军驻狄道,复开抹邦河。数请左宗棠核准资助,翌年5月竣工,左宗棠派巩昌府会同王德榜及狄道知州喻光容等验收。此次于抹邦河石磨处,筑高有3丈余、宽20丈大坝一道,使河道水位提高,畅流入渠。渠口设有闸板,可调节水量。又在坝右石山处开挖便河一条,东西长38丈,宽20郭公纪德碑余丈,深1.8丈,以备水旺时泄水。干渠至狄道南川一带,开挖支渠11道,北川一带开挖支渠7道,南北两川民田均灌溉。全渠总长30余公里。民国13年(1924年)、17年(1928年)、23年(1934)相继进行了加固、加宽、凿洞、改修等工程。建国后对被称为"南乡五虎"的寺沟、大沟、张石沟、曹家沟、佛沟等五条沟开凿隧洞顺利通水,并在朱家坪修建电力提灌工程。现为全县灌溉面积最大的渠道之一。
  郭公渠
  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狄道知县郭士佺主持开修。从康乐杜家嘴开始,北至临洮边家湾泄人洮河。渠长12.5公里,灌溉耕地6000余亩。当地群众为纪念其功绩,称此渠为"郭公渠”,并立碑纪之。建国以后,对郭公渠进行扩大取直,建修电力提灌机泵及相关设施,更名为临康渠。
  洮惠渠
  原名民丰渠。初建于民国22年(1933年),由当时的乡绅刘笠天、杨明堂任正、副委员长,杨景周、袁荆山等筹划施工,经呈准省府拨借2万元备用,并转呈全国经济委员会拨款补助。民国24年(1935年)11月,完成测量,投入动工修建。工程从临洮南部10多公里处的大户李家引洮河水入渠,于城北二十铺尾水注入洮河,全长28.3公里。民国26年(1937年)后,又陆续加宽、加固,在东峪沟、大阳沟、储家沟、曹家沟、贾家沟、阳洼沟、白塔沟等处改建石渡槽10多座,在任家坪改建砖拱隧洞,另建泄水闸一处。
  杨景周像洮惠渠渡桥
  灌溉面积2.2万余亩。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历届政府的逐年扩修,现在干渠全长78.4公里,干渠有各类建筑物341座,支斗渠178条,全长184.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10.2万多亩耕地,为临洮最大的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占全县总灌溉面积的30%。
  岚丰渠
  1957年建成。从玉井镇陈家嘴高家窑底引抹邦河水,至玉井镇寺沟出水,渠长8公里,其中有跨越小河沟、河子沟的两座高排架木渡槽。1967年木槽朽烂,改建为长836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式倒虹吸。该渠共灌溉玉井镇陈家嘴、岚观坪村的耕地4738亩。
  溥济渠
  民国21年(1932年),由地方人士史鼎新、赵重谊等倡办,群众捐款,省政府拨款为开办费。至民国23年(1934年),因经费问题而停办。民国27年(1938年),省建设厅组成溥济渠测量队,派杨廷玉任主任工程师,进行测量。次年9月成立公务所,重新开始三甲电站库区附近的良田
  兴建。民国30年(1941年),由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接办,开凿隧洞工程426米,旁洞4孔,天然井1孔。至民国31年(1942年)完工,历时3年之久。其进水口在南屏镇锁林村常家窑,泄水口在衙下集镇的红道峪沟,尾水入洮河,全长19.29公里,灌溉面积1.4万亩。
  洮河谷地洮河灌溉下的良田
  1951年,省政府对溥济渠进行扩修,至1954年竣工。渠口从南屏镇锁林村古塔川引入洮河水,至洮阳镇杨家店村尾水泄入洮河,全长31.7公里,引水量3.3立方米/秒。干渠共有建筑物110座,混凝土公路桥18座,农路桥16座,泄水闸4座,隧洞200米,支渠42条,总长46.16公里,各类建筑物768座。管区跨南屏、衙下集、洮阳3个镇的14个行政村,灌溉面积2.87万亩。
  此外,全县较大的人工渠还有新民渠、红星渠、民主渠、东峪沟渠、民乐渠等10数条,成为临洮农业发展的命脉。
  近年来,临洮县依托洮河水资源,提出了"以水办电”的新思路,总投资1.7亿多元,先后建成了装机容量2.6万千瓦、年发电量1.29亿度的三甲水电厂和装机容量500千瓦、年发电量160万度的锁林峡电站及累计投资近3000万元、装机容量近4000千瓦、年发电量2000多万度的油磨滩、王马家滩、洮阳、潘家庄等水电站。如今,由省电力投资开发公司投资近5亿元、装机容量5.2万千瓦、年发电量2.3亿度的海巅峡水电厂正在建设中,前景壮观。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临洮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史话》是一部全面介绍古城临洮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和风土民情的通俗读物。本书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外地读者一册在手,可以全面了解临洮。同时,它也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临洮是一座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回顾和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根脉,以及一代代临洮人所创造的宏伟文化业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职责。近十年来,由于我县文史工作者勤奋探索,在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掘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