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灿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571
颗粒名称: 群星灿烂
分类号: K825.42
页数: 43
页码: 103-145
摘要: 本章主要详细记录了临洮县的知名人物。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临洮县

内容

西汉贤臣辛庆忌
  辛庆忌(?—公元前12年),字子贞。少时,因父武贤的功勋任右校丞,跟随长乐侯常惠在西域都护府的乌松地区驻兵屯田,由战功任侍郎官,升校尉,率领将士到焉耆国屯田,回到朝廷后为 "谒者”,掌兵赞职务。汉元帝初(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授予候补金城长史,荐为"茂才”,历任郎中,车骑将军,校都尉,张掖、酒泉太守,政绩卓著。
  辛庆忌一生居处恭俭,忠于职守,匈奴及西域诸国敬其威信勇谋,边境和睦无事。年老卒于任职所在地。
  辛庆忌画像(刘过之作)文武兼备的西凉王李暠
  李暠画像(薛文俊作)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为汉大将军李仲翔之第十九代孙,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政权建立者。
  李暠年轻时就聪明好学,抱负远大。《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称他"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李暠建立了西凉政权以后,鉴于境内数遭战乱,州郡地广人稀,急需补充人力,恢复生产,发展国力,所以大力安置流民,为之设立侨郡县,并积极实行屯田。他对前秦苻坚迁徙至敦煌的万余户江汉移民和自发流入西陲的7000余户中原流民,予以妥善安置,分与田地,资其耕稼。
  李暠不仅是一位胸怀"统一大志"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赋作家。《晋书》本传说:"自余诗赋数十篇。”传中提到的《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器赋》,在文辞绮丽方面不亚于当时中原和南方的作家,在感情豪迈方面又迥异于他们。现在仅存的《述志赋》,以清新温厚的笔调,抒发了他幼年时希望隐居、不慕荣利的志趣;以诚挚热烈的感情,表白了自己因家世关系,愿在前凉政权下有所建树的抱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辞赋中,李暠的《述志赋》算是一篇佳作。李暠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诫子书》《上东晋朝廷表》都是当时的散文名篇。临洮城北关曾有他的衣冠冢,并有墓碑,今已失。
  《狄道州志》中有关李暠及《述志赋》的记载
  李暠故里碑北魏重臣李宝
  李宝(406年—459年),字怀素,小字衍孙,北魏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李暠之孙。自小英勇善战,西凉灭亡后,跟随舅父北逃至伊吾(今新疆哈密),臣附于蠕蠕。时值北魏世祖拓跋焘讨伐北凉沮渠无讳,无讳弃敦煌而逃。李宝率部进驻敦煌,整修城府,规复先业,然后派弟弟怀达赴北魏奉表归附。北魏授李宝为都督西陲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仍镇守敦煌。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入朝,官拜外都大官,再转拜镇南将军、并州刺史、内都大官。唐高宗初年(650年),改授镇北将军。卒后谥号“宣"。
  推行改制的李冲
  李冲(450年—498年),字思顺,北魏陇西(今临洮)人,为西凉创建者李暠之重孙,北魏镇西大将军、敦煌公李宝之子。幼年丧父,由长兄荥阳太守李承扶养成人,自少怀济世报国之志,好经世致用之学。
  李冲"沈雅有大量,随兄至官。是时牧守子弟多侵乱民遮,轻有乞夺”。他在李承“为政严明,甚著声称"的影响下,“独清简皎然,无所求取,时人美焉"(《魏书・李冲传》)。由此受到冯太后的青睐,在献文帝末年选为中书学生,孝文帝初年又被任命为秘书中散,担李冲画像(秦文作)
  任宫中的文书。因他"修刺敏慧",不久又升迁为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开始参与朝政,并以卓越的才智协助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进行"太和改制"。为推行改制,他创立了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集行政、劳动为一体的基层组织"三长制",以减轻农民负担为要点、使税收和地租“合二为一”的"新租调制"。"三长制”结束了宗主势力和中央政权的抗衡,为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北魏至初唐的地方政权组织提供了蓝本,被后来的北齐、北周、隋唐大体上继承,前后持续了近三百多年。三长制、新租调制、均田制构成了北魏政治经济的三大支柱,李冲为巩固北魏政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本人也因建议实行三长制和新租调制有功,迁升为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晋爵陇西公。
  孝文帝亲政后,对李冲更加器重,被封为荥阳郡开国侯,官至侍中、吏部尚书。之后,李冲直接参与了孝文帝进行的仪礼仪律法令的制订和官制的改革等数项活动。他辅佐孝文帝拟定的《魏律》内容完整,体例合宜,废除了十六国以来实行的车裂、腰斩等残酷刑法,对以后的《隋律》《唐律》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李冲在改革官制、精减官僚机构、选定百官、整顿吏制、变易服饰等方面多有建树。
  李冲认为政治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他能冲破魏晋以来通行的"以贵袭贵,以贱袭贱"、"任人唯门"的"九品中正"的用人政策,注重人品才学,坚持唯才是举、唯才是拔。李冲还能处要自厉,秉公办事,清正廉明,不循私情,德行高洁,襟怀坦白,堪为封建官吏的楷模,是北魏中期“位当端揆,身任栋梁”的一介名臣和出色的政治家。
  聪慧正直的辛雄
  辛雄(?一534年),字世宾,北魏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任给事期间10年不迁。清河王怿任其为司空户曹参军,管理田曹事务。后升迁司徒户曹参军,尽心政务,处事正直。历任尚书驾部、三公郎。朝廷每有疑义,多听从辛雄意见,在当时享有很高威望。后又迁司空长史,声望日高,曾有丞赞曰:"得如雄者三五人共事,足矣。”荆州少数民族暴动,辛雄以行台左丞与前军临淮王平
  辛雄画像(周大正作)定,又迁尚书右丞,任为度支尚书兼侍中。北魏孝武帝时,位至尚书左仆射、侍中。后被敌将高欢所杀。
  北魏、西魏名臣辛庆之
  辛庆之(?-553年),字余庆,南北朝时陇西郡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是北魏、西魏时的著名将领、廉明朝臣。
  他的家族世为陇右大姓,名门望族。在少年时深受严厉的家教与熏陶,秉烛夜读,刻苦学习,加上他聪明过人,很快就以文学造诣精深而闻名遐迩。因此,被征入都城洛阳,对策得中第一,被朝廷任命为秘书郎,掌管经籍图书。任职不久,适逢北魏汾州刺史尔朱兆等举兵作乱,围攻郡县城池,进而威逼北魏统治政权。魏孝庄帝(元子攸)惊恐万状,于永安三年(530年)颁旨任命司空杨津为北道行台,节度山东诸军出征平乱。杨津深悉辛庆之精于文韬武略,擅于参谋军策,于是在出征的时候,向朝廷举荐,任命辛庆之为北道行台左丞。正当杨津在邺
  辛庆之画像(邱立新作)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招募士兵时,尔朱兆已攻入洛阳,并劫持孝庄帝到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杀之。普泰元年(531年),节闵帝元恭立,辛庆之回到洛阳。次年,迁平北将军、太中大夫。后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奏请辛庆之为行台吏部郎中。不久任雍州别驾。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在与东魏争夺河东的战争中,辛庆之为西魏丞相宇文泰行台左丞。取得河东后,以本官兼盐池(即今山西省运城县南的著名盐池“解池")都将。任职不久,东魏大军攻陷正平郡后,又扬鞭挥戈,进攻盐池。因庆之布防严密,无懈可击,只好退兵。后在河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战役中,河北守令因遭兵败,纷纷弃城相望逃跑。惟独庆之拥兵固守,严阵力拒,终使盐池稳如泰山,深受时人的称赞,朝廷的嘉赏,遂再次以军功任命为行河东郡事。旋人为丞相府右长史、兼给事黄门侍郎。不久,又调任度支尚书,复兼任河东郡事。又迁通直散骑常侍、南荆州刺史等朝臣要职。
  辛庆之在任朝廷重臣,州、郡大吏期间,虽身居高职、位高爵显,文武功绩显赫,但他的生活勤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处事认真,不论从政、治军、治学,都甚得时人的钦佩和敬重。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因教授诸王有功,任命为秘书监,不久病逝。
  战功卓著的刘雄
  刘雄(?-578年),字猛雀,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少年聪明过人。初为北周太祖亲信,赐姓宇文氏。孝闵帝登基,封他为大都督。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3年),任中外府属,从征洛阳。又从齐公宪出宜阳,为府掾,封周昌县伯。与柱国宇文盛抗击齐将段韶,据堑力战。后迁军司马,进爵为侯。武帝建德初年(572年),转迁内史中大夫,授河州刺史。建德五年(576年)从征吐谷浑,战功卓著。又因功升任大将军、柱国、赵郡公。后镇守幽州而战殁,赠亳州总管。
  勇冠一时的辛威
  辛威(511年—580年),北周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其父辛生为河州大都督。辛威早年从贺拔岳征讨有功,升任辅国将军、都督,北周太祖重其才华,授羽林监,封白土县伯。从迎魏孝武・帝攻回洛城,立功第一。西魏文帝大统初年(535年),授宁远将军,话勇冠一时,屡建奇功。558年,北周孝闵帝即位,拜他为大将军,进爵枹罕郡公。563年,与达奚武攻阳关,讨平银、绥诸州叛乱。后封为宿国公。
  为国为民的李和
  李和(?-582年),本名庆和,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居北方。少年勇敢而多才,为大家所器重。初从贺拔岳为帐内都督,屡建战功,被升迁为征北将军,赐爵思阴公。后调汉阳太守,深受百姓称赞。西魏文帝大统间,历任侍中与夏州刺史,赐姓宇文氏,赐名为"意",改封永封县公。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出任洛阳刺史,后又任延州刺史。一生尽心为国为民,得到很好口碑。卒后谥号为"肃"。博涉经史的辛彦之
  辛彦之(?-591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生活在北周、隋代。少为孤儿,博涉经史。北周太祖引为中外府礼曹。入隋为太常少卿,翌年任礼部尚书,与牛弘编撰了《新礼》,闻名上下。后任随州刺史、潞州刺史,政绩都很显著。著有《贲典》《六官》《祝文》《礼要》《五经异议》等。卒后谥号为“宣"。
  革除陋俗的辛公义
  辛公义(540年—602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生活在北周、隋朝时代。自幼受母亲教导,知识广博。为太学生时,以勤苦好学著称。北周武帝时,他讲授道教教义,受人敬慕。杨坚任周相时,授其内史上士,参掌机要。隋初,为主客侍郎,封爵安阳县男。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因功授岷州刺史。当时岷州有一陋俗,若有人患了疾病,全家都远避之,夫妻、父子互不照看。公义到任后,拿出自己的俸禄购药请医,设置床铺,并亲自照料患者,又召谕亲属,晓之以理,革除陋俗,当地人皆称为"慈母"。后任牟州刺史,赴任后先至监狱,亲自审理历年积案。接着又历任扬州道黜陟大使、内史侍郎等职。卒于征途柳城郡。文武双全的李大亮
  李大亮(585年-644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魏度支尚书李琰曾孙,颇有文才武略,后迁徙泾阳。李渊人关后,任其为土门令。大亮扶弱济贫,劝农垦荒。又单骑入胡,说降群胡,被升迁为金州总管府司马。期间攻打王世充部,因连破樊、邓等十余座城池有功,升迁为安州刺史。进兵广州后再建奇功,迁越州都督。唐太宗贞观初年转迁交州都督,封武阳县男。接着又迁任凉州都督,政绩卓著。唐太宗称赞他"有臣如此,朕何忧"。贞观八年(634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与李靖远涉青海大败吐谷浑,进爵为公,拜右卫大将军,接着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兼三职,位处显赫,但始终恭俭自持。
  卒后谥号"懿”,陪葬昭陵。
  智勇过人的军事家李愬
  李愬(773年-821年),字元直,唐代陇右临洮(今临洮县)人,李晟之子。年轻时沉勇有谋,善于骑射。虽然"以文荫起家",任多种内廷官职,但受父亲的熏陶,立志为国效命疆场。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任唐(今河南唐河县)、随(今湖北随县)、邓(今河南邓县)三州节度使,第二年到达唐州,十月大举围攻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吴元济。接着,申州(今河南信阳)和光州(今河南潢川)的两万多叛军也相继来降。蔡州大捷消灭了为患30年的吴元济割据政权,解除了叛军对东都洛阳和江淮地区的威胁,迫使长期割据不听命中央的成德(今河北正定)、卢龙(今北京西南)、横海(今河北沧州)等镇先后上表归顺。其后,李愬奉命指挥了讨伐李师道的战斗,擒获叛军将领50多名,基本上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暂时统一。李愬因功被任命为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仪(今山西长治市)节度使。这之前,他曾被封为上柱国、凉州公。唐宪宗长庆元年(821年),李愬因病去世,终年49岁。李愬英年早逝,不能不说是唐朝政府的一个重大损失。李愬为将,能因时度势,推诚待士,深谋善断,不愧是一位智勇兼备的军事家。
  屡建奇功的赵阿哥潘
  阿哥潘,元代人,乌思藏啜族人,世居狄道,宋时赐姓赵。其父阿哥昌于1213年一1217年任金国熙州节度使。1234年,蒙古灭金南下,阿哥昌率众归附。阿哥昌殁后不久,阿哥潘随元军攻蜀,因破大安(在今陕西勉县)战役中立功,授临洮府同知。接着乘胜下江陵,抵阆州,克利州,逼成都,占嘉定,陷峨眉,俘获宋将陈侍郎等多名,经大小战五十余次,始终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后忽必烈南征大理经临洮,器重阿哥潘才干,命其代行元帅,驻益昌城。又因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被授临洗府元帅之职。元世祖中统年间 (1260年-1263年),阿哥潘还镇临洮,正值灾荒,遂解私囊救济灾民,为乡民供种子下种,帮助大家渡过了难关。阿哥潘任职临洮府期间,有感于驿道传递缓慢,便将私马百匹充驿,又以山羊千只代百姓输纳。忽必烈命地方偿还其值,阿哥潘坚辞不受,忽必烈更器赵阿哥潘画像(周大正作)
  重他。后因军事赴川北青居山,遭宋军拦击阵亡,谥号"桓勇"。
  明代名御史雍焯
  雍焯,字闇中,临洮府狄道县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陕西乡试考中举人。初任武乡县教谕,勤考核,重品德,扶持贫困学子,后辈奋然兴起。督学胡公赞赏他的诗才,聘为河南考试官,擢任交城县令,又调河津令。任职期间,为民兴利除弊,放宽税赋,捐款兴学,给历代有大功绩于地方者修建祠庙,纪念功勋,并革除买卖婚姻陋习。人们歌颂他"高如山,明如镜,清如水,平如秤”。
  雍焯调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后,条陈弊政,被朝廷采纳,公布施行。他奉命到河南整饬军纪时,纠正互相影射攻讦的案件多起。后雍焯墓志盖
  巡按山东,因提倡廉能循吏段知府的祀享.论究梅提学之奸伪,书奏衍圣公之恶迹,忤触权贵,便称疾告归故里。
  在家二十余年,积极从事地方公益事业,捐款修缮城垣,设立义冢,增置学田,整修祠宇。家中修建小楼收藏古今书画,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中州使余集》《洮阳八景诗》等多部。有“名御史” 之称。
  清正刚直的张万纪
  张万纪,字舜卿,号兑溪,狄道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以掌传旨册升迁户科给事中。当时,严嵩集团的尹耕在河间知府任中恶迹多端,因严嵩包庇,竟由河间知府升为佥事。河间地区的群众怨声载道。万纪深恶痛绝,遂上书世宗,揭发尹耕的罪恶。世宗立即罢免尹耕,发配边关充军。不久,万纪转任礼科右给事中。世宗崇尚迷信,亲迎陶真人入朝,朝廷官员均列班张万纪故居石坊遗物庐州石焚香膜拜,惟独万纪不参与。世宗大怒,重责四十大板。养伤期间,万纪又给世宗上书,陈述自己对朝廷大搞迷信活动的意见。奏章上后,世宗不理。后来,万纪听到权奸严嵩要谋杀杨继盛,又急速上书营救。严嵩闻知,即将他远调庐州任知府。到任后,他深入民间,访贫问苦,考察风俗民情,停止或缓办各项不急需的事务,捐助俸金倡导并组织群众凿山开渠,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达数千顷。群众受到实惠,境内人民尊敬他,立生祠纪念他,而严党一伙以星变为借口,诬他不利朝廷,被免官归里。离开庐州时,他两袖清风。州署门口有块上马的踏脚石,他颇喜爱。庐州群众在他起行后,竟将此石远涉千里送到家中,上刻“庐州石”三字,现仍置临洮北大街万纪
  后裔庭院中。
  张万纪去世后,被狄道人民尊为乡贤,在岳麓山杨椒山祠堂同享祭祀。
  张万纪故居诗如珠玉的张晋
  张晋(1629年一1660年),字康侯,号戒庵,明末清初狄道南郊人,自幼聪慧过人,23岁举乡试,24岁中进士。博学多才,擅长诗文。26岁任刑部观政,次年任江苏丹徒令。在丹徒期间,亲访民间疾苦,振兴农桑,兴办学校,裁除地方陋习,罢一切不急之务。3年后,政绩显著,人民称颂。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兼乡试同考官时,因主考官舞弊事件而受牵连。顺治十七年(1660年),抑郁而殁,年仅31岁。张晋10多岁就以诗出名,他的诗学李白,兼及李贺之体,如云蒸泉涌,蔚为壮观,寄思无端,忽仙忽鬼。由于他生逢明末清初,亲见战乱频仍、民生涂炭,不少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以及人民离乱逃亡的悲惨情景。如《古诗三首》里写道:"皇天胡不惠,三岁水为灾。神皋数千里,极目尽蒿莱。我行历燕赵,饥民如蚁来。幼或扶其老,母或携其孩。"同代诗人陕西三原孙枝蔚称其诗为"诗史"。后来,他还写过一些反映临洮地方淳朴风情的作品,表现出一种轻松、喜悦的情调。著有《张康侯诗草》11卷。
  《戒庵诗草》少年能诗的张谦
  张谦,字牧公,拔贡生,系张晋的胞弟。自幼聪明,才思敏捷,少年能诗。初至兄署(张晋时令丹徒),即以能诗闻。当时绅士以牧公年少,并不相信。春日诸名士邀饮板桥,大家请他写诗,牧公即口占二绝:"轻烟远接瓜州渡,细雨低迷扬子桥。薄暮孤舟下春水,钟声闲落大江潮。"“板桥东去是青溪,无数春莺坐树啼。欲听江南杨柳曲,美人遥在杏花西。”众乡绅这才不得不佩服。
  兄张晋殁后,家境即陷入贫困之中,但他仍勤奋读书。他精通文史,知识渊博。1666年,从丹徒返回临洮,此时张家在南郊的田园早已成了别人的产业,生活更趋贫困,于是以行医为业,终因孤寂苦闷、贫困潦倒而卒。
  张谦的五律、七律炼句严谨,意境深远。清代诗人吴镇曾写诗赞道:"二张珠玉在,后起更嶙峋。”说张晋、张谦二人的诗如玉一样光照后世。
  陇上诗坛大家吴镇
  吴镇(1721年—1797年),字信辰,号松崖,又号松花道人。清圣祖康熙六十年 (1721年)生于狄道城内。高宗乾隆二十五
  年(1760年)任陕西耀州学正,后荐为山东陵县知县。
  当时,寿张县农民聚众起义,遭山东一带地方官吏镇压。对捕陇上诗坛大家吴镇获义军战士进行严酷迫害,吴镇却从宽议处,并释放无辜民众300多人。吴镇后迁升湖南兴国州知州,更加谙练政事。在任一年,百废俱兴,但终因强调群众疾苦,耿直敢言,违忤湖南某中丞,借口隐蔽属县乱事,责其失职。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解职还乡。归时两袖清风,惟携书画数卷、沅石数方而已。晚年在兰州主讲兰山书院8年,注重实学,因而弟子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
  吴镇在江南任职期间,暇余吟咏,曾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蛰居乡里后,又吟诗自娱,并与东南名士、诗坛盟主袁枚引为知己,虽未曾晤面,但诗歌唱答,书简往来,彼此倾慕之情颇深。
  吴镇的诗,有相当多的篇目是写临洮风情和人物名胜的。《我忆临洮好》10首,是歌颂临洮、赞美家乡的代表作。吴镇所填之词,与裁红剪绿、浅唱低吟的轻靡之音相比,题材范围较宽阔,既有吊
  吴镇主编的《狄道州志》
  吴镇画像吴镇印信
  吴镇书法
  古怀今、羁旅情思之寄托,又有朋友赠答、自适咏物题画之作。但在这众多词作中怀乡之情往往洋溢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家乡魂牵梦绕的眷恋。袁枚曾称赞吴诗"新妙奇警,夺人目光”。张世法评价为"性情气骨,盎然流露于字间,所谓万斛泉不择地而涌出者”。
  吴镇一生著作甚多,有《松花庵全集》12卷传世。
  偷闲吟诗的马绍融
  马绍融(1736—1795),字绳武,狄道人,回族。幼年因家贫辍学,稍长即经营炊饼等事,家道丰裕后,参加吴镇重建的洮阳诗社,致力于学诗,常有佳句,深得吴镇赏识。他为人磊落,常和士子联咏唱和,一有成章,颇有同人欣赏,但他却自称“偷闲之吟"。去世后,作品经儿子整理,吴镇作序和题跋,于嘉庆十年(1812年)刻行,集为《偷闲吟》39首。其诗以凝练见长。书法潇洒的张映川
  张映川,甘肃临洮县人,字月秋,清末优贡,曾任甘肃法政学校教师。擅长书法,喜作对联。其作品以行草见长,并以潇洒秀丽、泅润古远闻名遐迩。
  张映川书法潜心书法 的张三观
  张三观(1860年一1921年),字葆吾,甘肃临洮人,清末附生。一生潜心研究书法,楷体、行体皆工,尤以赵孟,顷体闻名遐迩。其书法笔力圆润洒脱,作品气势磅礴。宣统初年曾参与《狄道州续志》的编写。辛亥以后,隐居家园,殚力书法,乡中一时对联、条幅、匾额、中堂等作品颇为盛行,并对后来学书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张三观书法民主斗士李镜清
  李镜清(1871年-1912年),字鉴亭,临洮县洮阳镇人,幼年聪颖好学。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优廪生考取拔贡,次年朝考一等,出任四川县令。后因屡建功而多次迁升。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各界人士倡议承认共和,组织甘肃省临时议会。3月,投票公举镜清任省议会议长。就职后,宣布共和,提议免除各项供应,整理财政,除弊恤民,并在危急关头稳妥处理各种突发重大事件,坚持议会工作,提出筑铁路、征收烟税等议案。后因他人离间,被拥护帝制、反对共和的甘肃军阀马安良暗杀。地方曾建祠匾书:精诚壮烈,永久纪念。
  遗著有《仕优斋遗文》《清草堂论学集》及所校编的《狄道州续志》等。
  李镜清像
  于右任为李镜清纪念碑题字临洮籍画家陈思舜
  陈思舜(1877年一1954年),字绍伯,甘肃临洮人。近代著名画家,人称临洗画坛魁首。擅长人物画,兼工山水、花卉、翎毛。师从辽东名画家姚凤歧,作品传世较多,尤以《射猎图》《醉八仙》《燕山教子》等作著名,其人物画描绘传神,栩栩如生,为时人所欣赏。
  陈思舜画作
  史志学家张维
  张维(1889年—1950年),字维之,号鸿汀,临洮县洮阳镇人。毕业于甘肃优级师范学堂,考取宣统已酉科拔贡第三名,复试张维像
  列二等五名,授学部书记官。
  辛亥武昌起义后,回原籍联合地方同盟会会员及开明人士,成立狄道州议会。先后倡办《甘肃民报》《大河报》《政闻后》,宣传改革。历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国史馆顾问、兰州大学特约教授等职。
  张维早年以诗文著称于乡里,后改宗乾嘉朴学,致力对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诸人的学术研究。他治学主明事理,重实用。此后乃专攻史志、金石之学。所著有关西北史志,颇有见解,为国内史学界所重视。著书已刊行者有11种31册,定稿待刊多种,被载入20世纪40年代《中国名人图鉴》。
  《陇右金石录》民主志士黄文中
  黄文中(1890年—1946年),临洮县洮阳镇人。民国初年,由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自费留学日本,获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士学位,并加入同盟会。翻译植原悦二郎教授所著《日本民权发达史》,倡言民权,鼓吹三民主义。书稿完成后,谨呈孙中山审阅。孙中山先生恳切教诲:“进取精神可喜,当致力于中华民权的宣传与建立。"同时称誉该译著"对研究日本民权颇有裨益",并在书稿上亲笔题写"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一千古名言。黄文中学成回国后,任甘肃省教育厅一科科长,并在各大、中学校兼课。
  "九.一八”事变后,他自任甘肃民众代表,到处发表救亡言论。此后寓居"西湖俞楼",借诗抒发忧国之情报国之志,湖上的许多名胜处留下了他的题咏联语,并将此联语结集成册,流传于沪杭间。
  他的联语隽逸高远,最受世人称颂的联句有咏“西湖天下景”的"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又称为"连珠对"、“踩花格”,
  黄文中像
  孙中山为黄文中译著《日本民权发达史》题字
  黄文中给"西湖天下景“题写的叠字联
  不但顺读、倒读皆可,还可如脚踩花步,循环反复,读成"水处明,山处秀,水山处处明秀;晴时好,雨时奇,晴雨时时好奇"。确实可称为情景并茂、表里皆美的叠字联珠佳对。
  甘南农民起义的策划者之一史鼎新
  史鼎新(1890年—1955年),原名宋铭,字鼎新,曾用名丁丕杨,临洮县衙下集镇人。1908年小学毕业后被升送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参加同盟会。1912年,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9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1922年,返回甘肃创建陇南军校,任教育长。后历任陇南边防军别动队副总队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史鼎新像
  二十师参谋长、洛阳交工学校教育长、甘肃讨逆军第四路司令、西安靖绥公署少将参议等职。1941年,与他人共同创建成立西北民主政团,任主任委员。次年返回临洮,策划甘南农民起义。1945年春,他接受中国民主同盟的建议,将西北民主政团正式改建为中国民主同盟甘肃支部,任委员。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初,任甘肃省商业厅副厅长,同年10月当选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甘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会委员。历任民建兰州市分会筹备委员会第一召集人、民建兰州市分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书法名家牟月秋
  牟月秋(1894年一1973年),名桂馨,月秋为其字,后以字行。临洮洮阳镇人。1917年毕业于兰州师范讲习科,任临洮西乡树风学校语文教员,酷爱书法,功力精深。1922年,在兰州政府机关任职。1925年,去沈阳政法学院进修,参加当地教育参观团,到大连参观中华青年会所办的大连小学时书写屏联多幅,获教育界人士
  书法名家牟月秋牟月秋像
  的赞赏,学校即留聘为教员。不久又被聘任为大连青年中学教导主任,兼教国文、历史。在大连任教数年,书法声誉很高,中日人士求书者络绎不绝,以润笔收人访购古今名人书画。当时的大连,已是日本军队的势力范围,日本当局责令各学校一律用日语授课,并用日本人的教材。经校长付立鱼和牟月秋等师生的多次交涉,大连青年中学终于取得了用汉语教学和学校升中华民国国旗的权利。此后当他得知陕甘等地大旱的消息,即同其他教师组织剧团上街义演,从大连一直演到锦州,募集到2.3万两白银,多次与日本方面交涉,将钱寄至家乡救灾。1931年春,牟月秋辞职返里,路经平凉,国民党新编十三师师长陈珪璋留任他为秘书长。1933年春回兰州,任兰州中学语文教员及教务处主任。1943年,任甘肃省立临洗中学校长,在我党地下组织和进步人士影响下,坚持抗日,坚持民主,反对"三青团"在学校的活动,被当时的教育厅以"办学不力,有阻团务”的罪名撤消职务。1947年任临洮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临洮解放前夕,他到处奔波,为解放军筹备粮草。解放后,任临洮县首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兰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委员、兰州市政协常委、省民盟常委。
  牟月秋的书法,真、草、隶、篆无体不备,无体不工,尤精甲骨钟鼎。兰州碑林刻有其早年书写的一副钟鼎对联:"人美是西子,文奇步东阳。”联句奇美,笔力遒劲,颇为后人赞赏。20世纪50年代,他曾为兰州市"中苏友好协会”和"中苏友好协会阅览室”题写了牌匾,50公分以上的行草书,沉稳恣肆,酣畅淋漓,极富章草笔意。其书法多次在北京、日本展出,并被海外许多文化机构和个人收藏。
  牟月秋书法甘南农民起义的策划者之一刘余生
  刘余生(1904年一1982年),原名刘志道,临洮衙下集人。20世纪20年代毕业于兰州第一师范,任小学校长。1930年,曾参与组织驱逐县长王敏悟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1941年,在兰州发起组织了西北民主政团,为甘南农民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支持者之一。1945年,赴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中共陇南特委委员兼武工队司令员、甘肃工委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岷县专区、武威专署专员,甘肃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书记、副厅长,省移民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委员等职,一生从事革命活动。1982年病逝。
  刘余生像抗日英雄宿之杰
  宿之杰(1905年—1940年),字汉民,临洮辛店人。14岁小学毕业,入吴佩孚部洛阳兵团。吴兵败后,他又回河州,先后在裴建准、宋哲元部下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1933年到南京军事学校高等教育班学习。
  抗日战争之前,宿之杰在宋哲元部任营长。喜峰口对日之战中,因战绩卓著获银质奖章。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曾多次参加对日战役,在天津小王庄激战时因指挥有方,歼敌300多人,击毙中队长1名,缴获机枪、步枪多挺 (支),受到上级通令嘉奖。1938年2月下旬临沂告急,宿之杰随张自忠将军增援,大获全胜,致使敌人溃不成军,车炮狼藉,遗尸遍野。同年3月台儿庄战役中,之杰率部守卫全军阵地制高点茶叶山,在日军重炮、飞机、坦克的进攻下,始终坚守阵地,保证了战役的全面胜利,荣获海陆空甲种二等奖,并晋升为团长。同年4月和次年
  宿之杰像春,他分别参加了徐州、鄂北战役,都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1940年5月29日,宿之杰壮烈牺牲于宣城战场。1985年,国务院内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甘肃史话丛书
  画名远播的周剑明
  周剑明(1905年一1947年),又名季刚,临洮县洮阳镇人。1913年毕业于狄道县中区高等小学堂,后赴河南投考洛阳讲武堂炮科学习,任吴佩孚部下级军官。喜好绘画,专习画虎,多年揣摩,颇为神似。1925年,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部失败回甘肃后,他又先后在孔繁锦、鲁大昌部任参谋。1930年冬,鲁大昌攻克临洮,周剑明离职回家,专事绘画,声名远播,后病卒。
  周剑明画作甘南农民起义领袖王仲甲
  王仲甲(1907年—1949年),字鼎武,临洮衙下集镇衙下村洼下社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高小程度。1935年一1936年,他从过境红军的政治宣传中,懂得了劳苦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道理。1942年农历腊月上旬,在衙下举行武装起义,被公推为司令。同当时的回民起义领袖马继祖、马福善及藏民起义领袖肋巴佛等联合起来,团结一致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
  1949年,中共陇右工委牙含章通过牙克新与王接头,继派石应华、华振邦、冯世义先到岷县与王联系,约定牙含章去岷县同他会面。在牙乘车去岷县的头天晚上,王与石应华、陈重魁在岷县驴叫河李华荣家进行活动,被叛徒出卖。6月20日凌晨,被保二团包围,石应华光荣牺牲,李华荣腿被打断,王仲甲虽腿受重伤终得逃脱。但在良弓韩家院农民家养伤时遭叛徒袭击,不幸被捕,由良弓押解至岷县,再送往兰州。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和残酷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同年9月5日,被杀害于武威。新中国成立后,临洮县人民政府在岳麓山烈士陵园为他立碑纪念。
  王仲甲像红军将领李彩云
  李彩云(1908年—1937年),临洮县洮阳镇人。1926年,在甘肃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思想进步,向往革命,毅然投笔从戎,考人冯玉祥将军创办的国民革命军西安第二军官学校骑兵队学习。
  参加北伐战争后,任排长、副连长,随部队编入国民党二十六路军。1931年12月,参加董振堂领导的"宁都起义”。在中国工农红军五军团第五军任团长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经四川途中,历任大金省军区军事部长、金川省军区司令员兼省军区独立骑兵师师长。1936年,从川西北入甘,李彩云任甘肃省抗日救国军第二路军司令兼甘肃独立师师长,动员一千多名
  李彩云像
  李彩云烈士纪念碑甘肃青年参加了红军。9月进军临洮,率部队佯攻临洮城,月余撤离。红军会师会宁后,同年10月下旬,红五军、九军、三十军奉令由靖远渡河西征。西征途中,李彩云参加了一条山、古浪、永昌、山丹、高台、倪家营等地的血战。1937年春,西路军重新组建骑兵师,李彩云任西路军骑兵师参谋长。西路军惨遭失败后,李彩云率部分人马进祁连山打游击,决心不怕任何困难和牺牲,去延安找党中央和毛主席。同年6月,被误杀在祁连山下。
  李彩云是甘肃籍红军将士中的高级将领,也是我党在红军时期最早组建骑兵的高级指挥员之一。199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追认李彩云为革命烈士;7月,国家民政部颁发了 "烈士证书"。
  著名作家李满天
  李满天(1914年一1991年),原名春芳,又名涓丙。临洮县洮阳镇人。北大中文系肄业。曾办过地方报纸《新临洮》。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先后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初以林漫为笔名,1956年后改用今名。他长期献身于革命文艺事业,作品有短篇小说 《力原》《河水向东流》等及歌剧《太平桥》。他在太行山搜集整理了故事《白毛女人》,为著名歌剧《白毛女》的编写提供了故事原型。曾任晋察冀边区政府教育处秘书、科长及《晋察冀日报》记者、《鄂豫》副主编。1947年随军南下,跟随李先念转战南北。后又担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分会及河北省分会主席、河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等职。1982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率中国作协代表团出访叙利亚、突尼斯等国。1991年去世。
  陇籍将军李化民
  李化民(1915年—2002年),临洮县洮阳镇卧龙人。1928年应募入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1931年12月经"宁都起义”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共青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
  李化民题字
  李化民像争时期,历任班长、大队长、教导营教导员、回民师代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过平型关、晋东南反“九路围攻”、香城固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辽沈、平津、衡宝、广州等著名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防空司令员、陆军第四十四军军长等职,系中共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2002年去世。
  虎穴英雄石应华
  石应华(1919年—1949年),又名中天,临洮县辛店镇人。1943年春参加甘南农民起义,失败后逃往兰州,在国民党部队当兵。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党组织派遣于临夏打人保四团当兵,并与另外两名党员组成党支部,积极进行革命工作。1949年前往岷县,与甘南农民起义领导人王仲甲取得联系,并再次打入敌人部队开展地下工作。不久在与王仲甲会晤时,因叛徒告密,遭到敌人枪击而牺牲。
  石应华像沙沟惨案六烈士
  魏郁
  魏郁(1920年-1949年),临洮县洮阳镇人。少人私塾,后考入临洮师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参加学校寒假宣传队,徒步跋涉于临潭、卓尼等少数民族地区,冒着风雪严寒,历时月余完成任务。后在南京读书时,与他人编印《陇铎》月刊,探讨学术及时政,接着萌发了反抗国民党暴政,投身革命的志愿。毕业后回兰州大学工作。194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陇右工委兰州大学支部书记,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同年7月被捕,受尽国民党反动派的酷刑折磨,于8月被活埋于沙沟。
  魏郁像
  陈富瀛像
  陈富瀛
  陈富瀛(1921年—1949年),字仙洲,临洮县八里铺镇人。在临洗师范读书期间,曾参加学生自发组织的学术团体"七七学社”,编印《七七》周刊,积极宣传抗日。1946年考入兰州大学俄文系。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兰州学生委员会书记、中共皋榆工委兰州大学支部书记等职,积极领导学生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同年7月被捕,在狱中惨遭酷刑折磨,但他革命意志丝毫未动摇,用手指在狱中写下了绝命词:"余为国为民,献身革命,大志未遂,身遭先死,时不假我,可叹可惜!幸革命大业,略备端绪,解民羁绊,出民水火,我死民生,可庆可歌……"同年8月,被活埋于沙沟。
  杨仪
  杨仪(1921年—1949年),临洮县南屏镇人。在北平师大读书时,曾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47年回兰州,在图书馆工作,期间针对国民党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撰文《人人为我,我为椭椭》(椭椭喻钱),批判反动官员,被国民党特务捕押月余,经营救获释。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同年7月被捕,虽遭酷刑,但坚贞不屈,后被敌人杀害。
  石凤玉
  石凤玉(1921年—1949年),临洮县辛店镇人。由西北工学院毕业后到兰州广播电台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工作。1949年8月被捕,在狱中受尽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折磨,革命意志毫不动摇,后被活埋于沙沟。
  杨国智
  杨国智(1921年—1949年),临洮县洮阳镇毛家庄人。1948年7月经吴有奎、葛曼两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积极奔走,在兰州文化界、大中小学及国民党军政机关中发展党员达百余人。
  杨仪像
  石凤玉像杨国智像
  1949年春,皋榆工委先后建立了兰州东区、西区工委等6个区级工委。西区工委自5月建立后,即由杨国智、满鸿遇、王善卿负责,下属阿干、文化界等5个支部。7月29日,杨国智在主持河西工委工作时不幸被捕,入狱后面对酷刑毫不畏惧。8月21日被秘密杀害于兰州沙沟监狱。
  王善卿
  王善卿像
  王善卿(1923年一1949年),临洮县洮阳镇人。临洮师范毕业后,因家贫无力深造,在兰州任小职员维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身心投入革命。卖掉自己的东西筹办《立民》杂志,并任杂志社社长。他在发刊词中写道:"立民的血液是老百姓的,立民是要自己的血液循环旺盛起来,要西北老百姓的血液沸腾起来……我们不向反人民的恶势力低头,我们要像钢铁一样,不畏惧任何反人民的干预。”同年8月被捕,兰州解放前夕被活埋于沙沟。
  丹青妙手张趋
  张趋(1931年—1989年),甘肃临洮人。擅长版画,兼工书法,曾任甘肃省群艺馆副研究馆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张趋书法
  画家协会会员。其创作的《高原春》《浪山节》《历史的回声》《丝路驼铃》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文化单位收藏。
  张趋版画
  张趋像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临洮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史话》是一部全面介绍古城临洮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和风土民情的通俗读物。本书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外地读者一册在手,可以全面了解临洮。同时,它也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临洮是一座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回顾和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根脉,以及一代代临洮人所创造的宏伟文化业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职责。近十年来,由于我县文史工作者勤奋探索,在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掘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辛庆忌
相关人物
李暠
相关人物
李宝
相关人物
李冲
相关人物
辛雄
相关人物
辛庆之
相关人物
刘雄
相关人物
辛威
相关人物
李和
相关人物
辛彦之
相关人物
辛公义
相关人物
李大亮
相关人物
李愬
相关人物
赵阿哥潘
相关人物
雍焯
相关人物
张万纪
相关人物
张晋
相关人物
张谦
相关人物
吴镇
相关人物
马绍融
相关人物
张映川
相关人物
张三观
相关人物
李镜清
相关人物
陈思舜
相关人物
张维
相关人物
黄文中
相关人物
史鼎新
相关人物
牟月秋
相关人物
刘余生
相关人物
宿之杰
相关人物
周剑明
相关人物
王仲甲
相关人物
李彩云
相关人物
李满天
相关人物
李化民
相关人物
石应华
相关人物
魏郁
相关人物
陈富瀛
相关人物
杨仪
相关人物
石凤玉
相关人物
杨国智
相关人物
王善卿
相关人物
张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