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风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550
颗粒名称: 名城风采
分类号: K928.542
页数: 19
页码: 43-61
摘要: 陇西李氏绵延数千年,代有杰出人物, 特别是汉唐时代。李氏人物散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不绝于史册。"天下李氏出陇西”(指古陇西,即今陇山以西广大地区),李氏十三望中,又以"陇西堂"为第一。
关键词: 文化名城 临洮县

内容

陇西李氏绵延数千年,代有杰出人物, 特别是汉唐时代。李氏人物散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不绝于史册。
  "天下李氏出陇西”(指古陇西,即今陇山以西广大地区),李氏十三望中,又以"陇西堂"为第一。
  陇西李氏源远流长
  陇西,指的是战国、秦汉时期以狄道(今临洮)为郡治的陇西郡辖地。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始设陇西郡,郡治就在狄道。从战国至秦汉的五百年,陇西郡之辖地为今甘肃中部、宁夏南部的广大区域。陇西郡,因地处陇山以西而得名。而狄道一直是它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陇西李氏的源头说来话长。据说,李氏的族源可追溯至黄帝。相传李氏上古始祖为皋陶,为黄帝五世孙,因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曾担任掌管刑狱的"大理”职务。子孙历舜、夏、商相袭其职,
  老子像并以官名命其族为理氏。商末,理氏后裔理徵因刚直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逃于伊侯之墟(在今河南洛阳),饥渴交困,即摘木子(李子树果实)充饥,得以活命,于是改理为"李姓"。后利贞娶妻,家于苦县地(今河南鹿邑)。
  周安王十八年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置狄道县。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陇西
  岳麓山凤台
  老子飞升处碑李崇画像(阎仲雄作)
  郡,郡治所在地就在狄道。秦任命李崇为首任郡守。李崇及其子孙便居住于陇西狄道。李崇即为陇西李氏始祖。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他撰写的《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中写道:"高岳之上浮云祥兮,函谷之外直气扬兮(按:指李耳),建功北狄讨西羌兮,受封南郑家素昌兮(按:指李崇)。”清楚地点明了老子出关、陇西房始祖李崇建功立业受封的历史事实。李崇之子李瑶为狄道侯,李瑶之子李信为秦大将军、陇西侯,李信之子李超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李超之子李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众寡不敌,战殁","仲翔子李伯考奔父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伯考之子成纪令李尚,生李广.史称李广为"飞将军"。《北史・序传》指明:"《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阐明了李广的父亲李尚从狄道老家槐里迁徙到成纪的史实。“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又称“成纪李氏"。"成纪李"系"狄道李"之后裔。当时,成纪同属陇西郡,统称"陇西李氏"。李仲翔十九世孙李悬建都敦煌,史称"西凉武昭王"。他是一位通经史、知兵法、文武兼备的政治家,是陇西李氏发展史上一位极为重李仲翔画像(阎仲雄作)
  要的人物。李暠之孙李宝、重孙李冲都是北魏重臣。在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宝等为冠”。其时,李宝家"人位兼举,因冲宠遇,遂为当代盛门”,"自凉武昭王以后,一门三公,为四海著族"。临洮县城北,曾立有"西凉武昭王故里碑” 一块,惜毁于 "文革"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制度鼎盛,世家大族把持社会,世人极重门第族望。这种情况直延至初唐。史载天下"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而贵为帝室的李唐"赵郡李”却屈居第三,于是李唐王室"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伪托西凉李暠之嫡裔及称家于武川”,“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到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正式附宗于陇西李氏,"确立凉武昭王为始祖"。连贵为帝室的李唐都附宗为陇西李暠之后,自称为"陇西李”,一时天下李姓趋之若鹫,莫不以"陇西李”为荣。不仅那些原本族籍与陇西无关的李姓人士、官僚纷纷冒称自己为"陇西李”,就连因功受封为李姓的功臣或内附御赐李姓的胡人,也都自称是“陇西李,"陇西李"空前鼎盛,形成"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局面。唐至南唐,载入宗室和宰相两世系表的"陇西李氏”人物数以千计。
  唐末宋初,陇西李氏后裔大批客居于东南沿海地区。
  明清以来,陇西李氏不断迁徙海外,如今已分布世界各地,总临洮李姓村庄分布图
  人数约2000万。已知世界各国李氏宗亲组织和文化团体有百余个。而今,在临洮境内,以李姓命名的村庄有70余个,15000余户,人口近8万,约占全县人口的1/6。县城纸坊李家、八里铺李家均为古狄道东川李氏;陈家嘴和城内大巷子李氏都为李晟后裔。还有南乡李家水渠、大户李家、李家庄李氏等。
  陇西李氏祖居地槐里
  据考证,陇西李氏最早的祖坟,是古狄道东川之汉墓,也就是今临洮县龙门镇东廿铺村现存的西汉太尉、征西将军李仲翔的家族墓群,1954年被列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东廿铺西边的槐树里,是李仲翔之子伯考安家狄道东川的家园和生息地。
  现藏于河南千唐志斋的墓石中,有一块曾为唐郓州寿张县尉的李珪墓志铭中记载:"仲翔为汉将军,讨逐叛虏,死事于陇西狄道,子孙因家焉,迨今为陇西人也。枝联萼缀,代不绝书。”这进一步说明,狄道(今临洮)为"陇西李”的发祥地。李氏故里--槐树里
  据大量现存墓志铭和有关史料证明,槐里是陇西郡狄道县东乡槐树里。西汉太尉李仲翔十九世孙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李蕤(李宝之孙、李暠玄孙)、李彰(李冲之孙、武昭王李暠五世孙)、李媛华(李冲之女、武昭王玄孙)、李艳华(李蕤之女、武昭王五世孙),这四人的墓志上都详细载录其族来自 "秦州陇西郡狄道县都乡和风里,,或"华风里”。按兰州大学张书城教授《陇西李氏源流考辨》中的考证,"都乡和 (华)风里”是“东乡槐树里” 用河西方言说出后的"汉字记录”,即口述人把"东乡槐树里”说成是"都乡和(华)风里",于是写墓志的人也就依
  唐代右金吾大将军李钦墓唐代虞世南书《大唐故汝南公主墓志铭》
  音写成"都乡和(华)风里”了。再则,上述几块墓志的墓主都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子孙,而李暠前半生一直生活在敦煌、酒泉、姑臧(武威)、伊吾(哈密)等河西地带,他晚年给子孙(墓主)口述先人祖籍时,使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河西方言,而河西人即使在现代说起“东乡槐树里"时,外地人听起来依然是在说"都乡和风里"或“都乡华风里”。
  陇西李氏最初扎根于陇西郡狄道,在秦汉至隋唐的近1000年的时间里,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陇西李氏成为鼎门盛族。于是,陇西李氏的名望越来越高,祖籍本为赵郡的李唐王室附宗"陇西李”后,"自贯狄道,布在方策”,并诏定"陇西堂”为陇西李氏的堂号。从此,李氏族人言必称"陇西"。时至今日,海内外李氏子孙尤以"陇西”为荣。丝绸之路的重镇
  "丝绸之路"一词,是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19世纪70年代,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中国与河中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叫做"丝绸之路”。以后,中外学者把古代丝绸贸易所达到的地区,都包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内。"丝绸之路”是指从古长安(或洛阳)出发,经中亚、西亚、南亚到欧洲、非洲等的道路的通称。丝绸之路不仅成为古代主要的陆上商贸通道,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临洮地处陇中,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膏腴之地"。
  丝绸之路示意图洮河姬家河古渡口
  甘肃为丝绸之路的东段,历史上通行较多的大致上有北路、南路和中路三条路线,其中南路和中路都是从临洮穿境而过的。南路:从长安出发,过陇山,沿渭河谷地西行,经天水、秦安、渭源到临洮,越过洮河或沿洮河西去,从临夏积石山临津关出扁都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霍去病北击匈奴、隋炀帝西巡河西、唐玄奘西天取经等,都走此路。中路是从长安出发,过六盘山经华家岭、定西、临洮、兰州,入河西走廊。这条路开拓较晚,大致在宋代以后才开通,是关中通往河西的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是西汉时张骞"凿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但许多事实证明,远在西汉之前,中西已有商贸文化交流。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记述西周的第五个君王周穆王,乘坐马车,离开镐京(今西安市西),先东行至河南,然后北上至今山西,经内蒙溯黄河而上,过今宁夏、甘肃、青海后,进入今新疆,登昆仑山,又继续西行,途径崎崂山时,会见了西王母。虽然事近传说,但所述地理环境大多信而有证,说明西周时代,人们对西域的环境已有所了解。原西德考古学家在发掘一座公元前500年的德国古墓时,从人体骨骼上发现中国丝绸衣服的残片,说明当时丝绸已有贸易。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印度时,见到了又轻又软的绢,这也是从中国传入的。说明丝绸之路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了。只是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才畅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张骞之后,临洗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成为商旅交易住歇和军队驻防的要地。隋炀帝西巡,沿着丝绸之路曾经过临洮。他是从渭源经过武街驿,过长济桥(明《临洮府志》载,东峪沟口滥水上有长济桥)进入狄道古城东门(在今临洮县城北),穿城西过,出古城西门(今临洮县城北郊汽车站北侧之深巷道口),达丝绸之路狄道古城的要津-—洮水古渡,再经三岔河口西去。丝绸之路的洮水古渡,在临洮境内有好几处。除此之外,尚有城北25公里的康家崖古渡、45公里的达板古渡、65公里的宏济古渡,还有
  汉代画像砖——赶驼图
  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客使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城南12公里的姬家河古渡、35公里的冰桥窝古渡,再上游的峡城古渡等,其中以古狄道城西三岔河古渡为最早。
  临洮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开发较早。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关系,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融合,中原农业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结合的地方。由于丝路的兴盛(尚有陇上至四川道路的开通,也经过临洮),临洮处在交叉点上,商贸逐渐繁荣,牧区需要的粮食和生活日用品,农区需要的耕畜和畜产品都在这里交易,因而临洮成为农产品和牲畜产品的集散地,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和西域各国的珠宝、美玉、药材在这里互相流通。这里商贾云集,僧侣、军人和使节往来,再加上茶马互市,驿站邮传,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商贸的发展,民族的融合。这一切,都在古代诗歌中有生动的反映,盛唐诗人岑参的"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至陇山头”,张籍的“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元朝诗人马祖常的"波斯老贾渡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至今读来,仍使我们联想到古道驼铃、商队逶迤、驿骑星流、使节往还等一幕幕繁忙动人的情景。唐代三公主过临洮
  唐朝时,居于青海的吐谷浑国开始强大起来。吐谷浑原为鲜卑族慕容部,西晋时居于辽东,游牧于长白山下。酋长涉归有子名叫吐谷浑,率部1700余户西迁,曾牧马洮河之滨,后占领洮河西边的枹罕(今临夏),其后代征服青海东边的羌族,建立吐谷浑国。唐时已羌化,实际上是一个羌族国家。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唐打败吐谷浑旧的统治集团势力后,另立诺曷钵为吐谷浑王。这位新王为取得唐廷对他的信任和支持,亲自到长安向唐皇室求婚。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答应将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并封他为河源郡王。弘化公主从西安出发,经陇西、临洮等地,过洮河后人临夏,去青海成婚。青唐道从此开辟。
  这时,西藏的吐蕃日渐强大起来,与唐朝的关系日趋紧张。吐蕃年轻有为的领袖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臣向唐室求婚。唐太宗和松
  文成公主塑像
  文成公主墓砖唐代墓盖
  赞干布一样,有着远大的胸怀和谋略,为了国防和整体战略的需要,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应允,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也是沿着陇西、临洮这条青唐道走的。公主一行在临洮休整后,过洮河,入临夏,从炳灵寺附近的临津关渡黄河,经青海鄯州(今乐都),过日月山,去黄河源头的鄂陵湖、扎陵湖地区(这里是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活动的
  唐代武士画像砖中心地带,这两湖是岭国百姓的寄魂湖)。“唐蕃古道”从此开辟,延伸了原有的"青唐道”。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弘化公主和诺曷钵亲自到边界迎接。两位公主相见,悲喜交集,促膝长谈。分别时,弘化公主怀着依依惜别之情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柏海(今扎陵湖)。松赞干布得知文成公主入藏,非常高兴,亲迎于河源。当他见到温文娴雅的公主时,甚为喜爱,对送亲的李道宗(太宗族弟)非常恭敬,执以子婿礼。在拉萨特意为公主别筑城郭,建造大昭寺居之,并对左右臣子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自此,唐蕃两国以舅甥相称。吐蕃学习中原文化,“释毯裘,袭纨绮,渐兴华风,遣酋豪弟子入唐都国学,受诗书礼义之教。又请唐人典其疏”,即参加吐蕃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此时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畅通无阻,边界安定,双方关系的友好促进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吐蕃大臣悉薰热抵长安朝贡,又为其新立的赞普尺带珠丹求婚。中宗以宗室养女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许之。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冬,吐蕃派遣大臣尚咄赞率千余人来迎娶金城公主。翌年春五月,中宗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公主入藏。公主至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为公主别筑城郭建宫室居之。公主入藏时,中宗赠以"锦缙数万,杂技诸工悉从,并给以龟兹乐”。不但杂技工匠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吐蕃,而且一些典籍也
  唐代扁壶唐代《步辇图》
  洮河红崖头古渡口
  传入吐蕃,如《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而吐蕃的土特产,如马匹、金银玉器、玛瑙杯、羚羊角等也传到了唐朝,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吐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40年,金城公主居吐蕃30年。由于唐蕃古道的开通,给吐蕃带去了中原的农业文明,带动了养蚕、酿酒、造纸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蕃汉和睦共处和团结友好。而今,她们的事迹仍在藏族人民中流传。布达拉宫有两组蔚为壮观的璧画,描述着两位公主入藏和蕃的故事,两公主婚嫁的事也成为藏戏的主要内容。至今上演以上内容的藏戏时,藏族同胞崇敬有加,甚至于长跪顶礼膜拜。
  此后,唐蕃双方虽发生过一些冲突,如临洮武街驿、长城堡战役,但最终还是言归于好。在穆宗李恒时,双方协议会盟,树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唐蕃会盟碑",誓文有"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用汉藏两种文字铭刻,至今还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唐蕃古道开通以后,从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武宗会昌六年(847年)的200多年间,唐蕃双方使者来往达190多次,几乎每年都有使节来往,且大多路经临洗。临洮既是丝绸之路的通衢,又是唐蕃古道上的要冲,这里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治地位十分显赫。解放后,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青藏公路开通,交通更为便捷。时至今日,从临洮出发,经甘南、青海东部去拉萨的这条古道,仍十分畅通,临洮的地毯、鸡蛋几乎占了拉萨市场的多半。特别是改革
  临洮武街驿原址《狄道州续志》窑店驿分图
  开放以来,唐蕃古道焕发出新的生机,掀开了新的一页。
  陈毅元帅的诗作《过临洮》,正可作为对汉藏历史的写照来读:
  陇头无复呜咽水,汉藏自由过临洮。
  煮豆燃箕伤往昔,而今团结乐陶陶。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临洮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史话》是一部全面介绍古城临洮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和风土民情的通俗读物。本书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外地读者一册在手,可以全面了解临洮。同时,它也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临洮是一座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回顾和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根脉,以及一代代临洮人所创造的宏伟文化业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职责。近十年来,由于我县文史工作者勤奋探索,在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掘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过临洮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