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纪功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548
颗粒名称: 哥舒翰纪功碑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36-37
摘要: 哥舒翰(约704年一756年),唐代猛将。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丞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安禄山叛乱时,他统兵20万守潼关,任兵马副元帅之职,因为受到杨国忠的猜忌,被迫出战,兵败投降,遭贼人杀害。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哥舒翰纪功碑

内容

哥舒翰(约704年一756年),唐代猛将。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丞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安禄山叛乱时,他统兵20万守潼关,任兵马副元帅之职,因为受到杨国忠的猜忌,被迫出战,兵败投降,遭贼人杀害。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收复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朝廷称赞,唐人多有歌咏。
  哥舒翰纪功碑屹立在临洮县城内南大街(原有庙宇,当地人称"石碑观"),坐北向南,有三面砖壁围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载,此碑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所立,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全碑由巨石制成,额高0.92米,已破裂为三块,碑额仅有"丙戌哥舒”四字可辨。碑身高4.25米,宽1.84米,上有裂纹三
  唐哥舒翰纪功碑哥舒翰纪功碑碑文、碑额局部
  道并有深凹残缺,风化严重。碑正面刻有隶书碑文12行,现存60余字,字势雄健,笔力遒劲。碑额刻兽形、云纹,碑座乃巨石加工而成,共5个阶层,高2.4米。整碑高大雄伟。清代狄道知州田自福建亭覆之,名"唐碑亭”。清代临洮籍诗人吴镇集剩字为《唐雅》六章。容城学者王耐谷证以所藏碑帖,以为乃唐明皇李隆基御笔。临洮学者张维《陇右金石录》以为:"此碑既录于金石略,又有哥舒二字,自系边人为哥舒翰纪功而作。观西鄙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之诗。盖边人称翰深矣。唐初置临洮军于狄道,其后始移鄯州(节度衙内),故此碑立于狄道。”碑石风化严重,碑面斑驳陆离。《陇右金石录》收录哥舒翰纪功碑正文剩字99字,今仅存67字,实为可惜!哥舒翰纪功碑虽然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沧桑,风雨侵蚀,然而现在来看,整碑形制、图案、文字仍然体现出雄浑、古拙、质朴的大唐艺术风韵。
  清代临洮籍诗人吴镇在《题哥舒翰纪功碑》一诗中赞道:"李唐重防秋,哥舒节陇右。浩气扶西倾,英名壮北斗。带刀夜夜行,牧马潜遁走。至今西陲人,歌咏遍童叟……轰轰大道碑,湛湛边城酒。长剑依崆峒,永与乾坤久! ”气势磅礴,感情真挚,流露出对哥舒翰英雄业绩的敬慕。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临洮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史话》是一部全面介绍古城临洮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和风土民情的通俗读物。本书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外地读者一册在手,可以全面了解临洮。同时,它也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临洮是一座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回顾和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根脉,以及一代代临洮人所创造的宏伟文化业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职责。近十年来,由于我县文史工作者勤奋探索,在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掘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哥舒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哥舒翰纪功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