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540
颗粒名称: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42
页数: 20
页码: 23-42
摘要: 临洮以战国秦长城西端起首之地而闻名于世,这里的长城遗址是全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之一。临洮县境内的古长城是战国时期修筑的。公元前279年一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在今甘肃庆阳地区)以后,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秦国为了保护其西部重镇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县)和秦都通住陇西的通道而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两郡的长城。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临洮县

内容

临洮以战国秦长城西端起首之地而闻名于世,这里的长城遗址是全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之一。
  临洮县境内的古长城是战国时期修筑的。公元前279年一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在今甘肃庆阳地区)以后,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秦国为了保护其西部重镇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县)和秦都通住陇西的通道而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两郡的长城。
  战国秦长城从临洗县境内的新添镇三十墩洮河边的南坪望儿咀抬起龙头,再蜿蜒经过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达固原经彭阳再入甘肃境,经镇原、环县、华池进入陕北,经吴镇、靖边、榆林,达于内蒙古之准噶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二十多个世纪过去了,那条雄伟的古长城,像一条腾跃的巨龙,以其非凡的姿态起伏于北方的大地上,烽燧、城障、关隘,共同构成了它宏大、壮阔的气势。
  临洮境内秦长城遗迹明显。从长城昂首西起的南坪望儿咀到蜿蜒出境的窑店长城坡关门湾,途经新添、峡口、八里铺、龙门、窑店等地,共5个乡镇约45公里,城墙残壁若断若续,犹如起伏游动的长龙,其龙脊均居高临下,御扼关键。"望儿咀”、"长城巷”、“长城湾”、"长城岭”、"长城梁"、"长城坡”、"万长岭"、"城墙岭”、"墩坨塔”、"娃娃垛垴”这些镶嵌在龙脊上的烽燧关隘,至今残迹犹存。
  望儿咀
  望儿咀亦称小坡头,位于新添镇三十墩南坪西端,地处洮河东战国秦长城第一墩
  岸高地,东临深沟,北临大碧河,地势高峻险要。这里是长城西端起首之地。相传,这里也是秦国太子扶苏的母亲面对西方盼望儿子打仗胜利归来的地方。但望眼欲穿的母亲并未等到儿子归来,传来的消息却是儿子战死在了那里,从此那个地方被称为"太子寺”(即太子死的地方),山称为"太子山","望儿咀"的地名也由此而来。每当晴空万里,人们站在望儿咀上西望,昔日的太子寺就会映入眼帘。
  皇后沟
  在距望儿咀向南一里许,有一条天然壕沟,当地人称"皇后沟”。相传因沟口北面台地上有皇后之墓而得名,据说此皇后正是扶苏的母亲。在皇后墓同一台上地还有两座墓,据说一座是扶苏的,另一座是秦大将军蒙恬之墓。如今这三座墓冢呈三足鼎立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供人们瞻仰和哀思。
  另一种说法是,皇后沟为临洮玉井镇一民女被选入宫做了皇后,后来因得罪皇上被休,含羞吞金自尽葬于此地而得名。水泉湾长城岭
  长城从望儿咀向东蜿蜒而去,经城墙湾、万长岭,过皇后沟,便延伸到水泉湾长城岭,这是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长城,长约1750米,残高2米~3米,宽4米~8米,夯层清晰,层厚10厘米左右。
  雷祖庙城障
  雷祖庙是建在长城制高点一处边长为25米的方坞形的城障,墙残高2米左右,有秦汉遗物,夯层明显。登临其上,顺着长城东去的走向望去,飘动如彩带、蜿蜒如游龙的长城,起伏于东峪沟的北岸山巅,景致十分壮观。沿线有"十八盘"、"地帽山”、"墩圪塔”、"娃娃垛垴”。
  古树湾烽燧
  被当地群众称为"墩圪塔”,现残高12米,基宽14米,顶部残高3.5米,残宽2米,是长城上的又
  战国秦长城夯土层
  战国秦长城遗物——建筑构件一座峰燧,一处扼险制塞的重点要隘。与众不同的是这里并非长城制高点,而是一个山豁处,有通道痕迹。现今,当地人进城赶集仍行此道。
  长城坡关门湾
  从窑店驿向东有一个400多米高的山坡,叫“长城坡",保存着400多米的战国秦长城遗迹,其中部地段有一缺口,俗称"长城口”,亦叫"关门湾”。清宣统《狄道州续志》载,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张斌奏破契丹兵于长城口,即指这里,可见在古代这里是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之一。因年代久远,虽城墙已坍塌,关门已不存,在缺口处仍然有大道,至今仍能通向渭源及陇西各县,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关。
  古老而辉煌的战国秦长城,虽然被岁月剥蚀而残破,但却是一条不朽的永恒的风景线。比起明长城,它有其独特的修筑特点:
  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长城全系黄土夯筑而成,夯土坚硬,夯层较为均匀,每层厚8厘米~14厘米。
  2.长城沿线的烽燧,大部分修筑在山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
  古树湾秦长城烽燧遗址
  阔,其遗迹现多呈半圆形状墩台。
  3.长城基部深入地表1米以上,宽5米~14米,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宽度递减,横断面呈梯形。
  4,沿长城内外两侧均有壕堑,外侧两道,内侧一道,尤以长城翻越山脊处或有烽燧处最为明显。
  5,长城沿线多有瓦砾及部分灰陶器残片暴露,陶器残片呈绳纹、搓板纹、弦纹,瓦片品种繁多,形制不一,其内侧饰涡纹、菱形格纹,纹饰各别。即使同一地点所采的瓦片形状亦不尽相同,均为长城建筑之材料,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烧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有青灰色和褐色两种,说明长城修成后,曾经过多次修葺和长期利用。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伟大而古老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早已失去了它的历史功用,但作为文化遗迹,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研究它的内涵,观瞻它的雄姿,欣赏它的艺术,讴歌它的不朽。
  战国秦长城出土的箭镞、铜剑汉墓群
  临洮县龙门镇政府附近有一个汉墓群,是秦陇西郡守李崇子孙的累代族葬之地,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潺潺的滥水经过,两边的大山巍巍耸峙,古冢连绵,绿树环绕,葱翠的野草绵延起伏,呈现出一派肃穆、庄严之象。
  据史料记载,秦国功臣陇西郡守李崇,即"建功北狄讨西羌”、"受封南郑家素昌”的陇西房李氏始祖。李崇之子李瑶为狄道侯,李瑶之子李信为秦大将军、陇西侯,李信之子李超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李超之子李仲翔"汉初为将军”。据《晋书・列传》载,仲翔"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临城殒命,葬于狄道东川"。
  龙门镇东二十铺汉墓群遗址姜维墩
  姜维墩遗迹位于临洮县城东面之岳麓山顶,居高临下,可俯瞰临洮县城全境及周围5公里左右的地方。墩台系黄土夯筑,南北长22米,东西宽14米,高约10米,夯层厚0.14米。夯层中夹有草绳痕迹。墩台顶部南北长13米,东西宽6米。墩台下方暴露粗绳纹瓦片,曾出土秦汉砖瓦及铁戟、铁甲等遗物。墩台附近曾出土秦汉墓葬随葬明器彩绘云气纹灰陶奁等。姜维墩南约100米处亦有墩台1座。此二墩皆系秦汉烽燧,后世不断修葺利用。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载:后主刘禅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延熙十七年(254年)"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后在延熙十八年(255
  三国姜维墩年),复与降蜀后任车骑将军的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因姜维伐魏而数攻狄道,故民间将今临洮城东岳麓山巅烽燧称为"姜维墩”,实则系秦汉时所筑,后代沿用,为陇西郡治最高之“瞭望哨”。
  吕布城遗址
  据《临洮县志》载:"吕布城在临洮府西二里洮水东岸,相传吕布所筑,今遗址尚存。"此城大致方位在今临洮城之西南,以木厂雍家庄为中心,西临洮河,南去高家堡,北至木厂鱼池。20世纪50年代初,城基尚存,今已被毁。吕布为汉末董卓(今岷县人)部将。此城可能是董卓擅权、吕布掌管朝廷筑城事宜时所构筑。
  汉代"长乐未央"瓦当侯和城遗址
  侯和城位于县南30华里处的岚观坪上,为三国时曹魏侯和所筑,故名。其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据《狄道州续志》载:"岚观坪,今名南观坪,在州南三十里。坪自玉井峰落脉高七丈,形如箕舌,直逼洮水,坪南抹邦川,系达巴蜀通道,三国时姜维九伐中原,皆取道于此。魏筑侯和城戍之,城址至今犹存……盖南川之有岚观坪,犹北川之康家崖也,康家崖设险可以防河州,岚观坪设险可以防洮岷。”
  宋代画像砖——守门武士廖化堡遗址
  廖化堡为三国时蜀将廖化镇守侯和城时所筑,位于县城南20华里的玉井镇店子街东南的山上,西、南、北三面是悬崖,背靠玉井峰,居高临下,整个洮阳川尽收眼底,是一座地势十分险要的古城堡。这里曾出土过不少历史文物,有长约1.5尺的铁戟、两块小石磨及五铢钱、砖瓦残片等,城堡现仅残存墙基。
  三国廖化堡遗址安故城遗址
  安故城在县城南30公里的南屏镇安川村,西北临洮水,南去格致坪,东接郭家泉。城址现已夷为耕地。过去,在那里曾发现大量残砖破瓦及五铢钱等。据《狄道州志》载:"安故古城,在临洮府南,汉置。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羌反攻安故、枹罕城。""安故在陇西郡南四十七里,唐时为安国镇,五代周太祖广顺中(951年—953年),自安国镇至凉州立三州,以控扼诸羌。"《前凉录》载:"东晋永昌元年,张茂分安故郡置定州。”明万历《临洮府志》中说:"汉徙留何诸羌于此,筑城居之。"
  汉代铀陶井
  汉代陶屋哥舒翰纪功碑
  哥舒翰(约704年一756年),唐代猛将。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丞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安禄山叛乱时,他统兵20万守潼关,任兵马副元帅之职,因为受到杨国忠的猜忌,被迫出战,兵败投降,遭贼人杀害。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收复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朝廷称赞,唐人多有歌咏。
  哥舒翰纪功碑屹立在临洮县城内南大街(原有庙宇,当地人称"石碑观"),坐北向南,有三面砖壁围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载,此碑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所立,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全碑由巨石制成,额高0.92米,已破裂为三块,碑额仅有"丙戌哥舒”四字可辨。碑身高4.25米,宽1.84米,上有裂纹三
  唐哥舒翰纪功碑哥舒翰纪功碑碑文、碑额局部
  道并有深凹残缺,风化严重。碑正面刻有隶书碑文12行,现存60余字,字势雄健,笔力遒劲。碑额刻兽形、云纹,碑座乃巨石加工而成,共5个阶层,高2.4米。整碑高大雄伟。清代狄道知州田自福建亭覆之,名"唐碑亭”。清代临洮籍诗人吴镇集剩字为《唐雅》六章。容城学者王耐谷证以所藏碑帖,以为乃唐明皇李隆基御笔。临洮学者张维《陇右金石录》以为:"此碑既录于金石略,又有哥舒二字,自系边人为哥舒翰纪功而作。观西鄙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之诗。盖边人称翰深矣。唐初置临洮军于狄道,其后始移鄯州(节度衙内),故此碑立于狄道。”碑石风化严重,碑面斑驳陆离。《陇右金石录》收录哥舒翰纪功碑正文剩字99字,今仅存67字,实为可惜!哥舒翰纪功碑虽然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沧桑,风雨侵蚀,然而现在来看,整碑形制、图案、文字仍然体现出雄浑、古拙、质朴的大唐艺术风韵。
  清代临洮籍诗人吴镇在《题哥舒翰纪功碑》一诗中赞道:"李唐重防秋,哥舒节陇右。浩气扶西倾,英名壮北斗。带刀夜夜行,牧马潜遁走。至今西陲人,歌咏遍童叟……轰轰大道碑,湛湛边城酒。长剑依崆峒,永与乾坤久! ”气势磅礴,感情真挚,流露出对哥舒翰英雄业绩的敬慕。文物精品
  马家窑类型弦纹彩陶双耳瓶
  瓶高28.5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8.3厘米,腹径17.5厘米。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典型器形。泥质红陶,敞口外折沿,细颈,圆肩,深腹,平底,腹部有对称双耳,颈部绘三周。宽带纹,肩部绘平行弦纹三周。以双竖线分肩部为四格区,格区内绘平行线纹;腹部绘平行弦纹。现藏县博物馆。
  半山类型四圈漩涡纹彩陶双耳罐
  罐高37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1.5厘米,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罐。泥质红陶,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腹部饰双耳,器外腹部以上绘四大圆圈纹兼大小锯齿纹,圆圈内绘〓"”、"走”形纹,纹饰十分独特,想象丰富,四圈内纹饰相似不相同,表现出一
  马家窑类型弦纹彩陶双耳瓶
  半山类型四圈漩涡纹彩陶双耳罐种原始的审美倾向,代表了当时彩陶艺术的辉煌。现藏县博物馆。
  半山类型大锯齿纹彩陶双耳罐
  罐高35.7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3.8厘米,腹径19.5厘米,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泥质红陶,敞口,口沿外饰二小珥,短颈,圆肩,鼓腹,平底,腹部有对称双耳。肩至腹部以黑彩绘平行大锯齿纹六组,间绘黑色宽带纹二周,红色条纹一周,施白陶衣。器形端庄稳重,纹饰简洁但不单调,在看似不经意间完成了对原始艺术的诠释。现藏县博物馆。
  辛店文化双勾纹彩陶双耳罐
  罐高31.7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9厘米,腹径25厘米,属辛店文化陶器。夹砂红陶,敞口,束颈,折肩,斜腹,凹底,腹部有对称双耳,施黑色彩绘,颈部绘折线纹、曲线纹、弦纹;肩部对称绘双勾纹,间太阳纹;腹部绘两组平行弦纹,弦纹下接六组竖线纹间曲线纹,施白陶衣。浑圆古朴的器形与抽象独特的纹饰共同构成了西部边陲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现藏县博物馆。
  半山类型大锯齿纹彩陶双耳罐
  辛店文化双勾纹彩陶双耳罐寺洼文化红陶双耳鬲
  鬲高14.5厘米,口径12厘米,属寺洼文化陶器。夹砂红陶,撇口,尖唇,短颈,斜肩,乳状三足,肩部及裆部饰“V”、"一”字形附加堆纹。在粗犷与豪放之间表露着原始氏族文化的特色,简单的附加堆纹也许正是文字的雏形。现藏县博物馆。
  齐家文化塑鸟带流红陶双耳杯
  杯高7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3.1厘米,属齐家文化陶器。泥
  寺洼文化红陶双耳鬲
  齐家文化塑鸟带流红陶双耳杯质红陶,喇叭口,溜肩,鼓腹,平底,口沿至肩部有对称双耳,腹部一侧饰一泥塑小鸟,似鸡形,一侧带流,流残缺。造型奇特,做工精巧,构思新颖,表达出一种对于生活美的向往与追求。现藏县博物馆。
  元青花瓷玉壶春瓶
  1987年出土于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双寺子社。瓶高29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9.3厘米。侈口,束腰式,垂腹,圈足,施白釉。通体以四格区饰青花彩绘,口部绘二方连续草蔓纹,器外壁上区颈部绘四蕉叶纹图及四连瓣纹,腹上部以鹭鸶鸳鸯游戏于四组莲花之间,与下部二方连续宝相花组成纹饰主体。纹饰绘制生动规整,瓷胎光洁柔美,为元青花瓷精品,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县博物馆。
  元青花瓷玉壶卷瓶元青花瓷匜
  1987年出土于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双寺子社。匜高4.1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8.4厘米,重0.22千克。保存完好,色泽光洁圆润,直口带分槽形流,流下饰云形纽。通体施白釉,内外饰彩绘,外壁绘八莲瓣纹,内壁绘连续缠枝菊花纹,底部绘鸾凤对舞纹兼小云头纹。整体造型完美大方,图案生动清晰,为元代青花瓷珍品,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县博物馆。
  元青花瓷匜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临洮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史话》是一部全面介绍古城临洮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和风土民情的通俗读物。本书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外地读者一册在手,可以全面了解临洮。同时,它也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临洮是一座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回顾和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根脉,以及一代代临洮人所创造的宏伟文化业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职责。近十年来,由于我县文史工作者勤奋探索,在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掘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汉墓群
相关专题
姜维墩
相关专题
吕布城遗址
相关专题
侯和城遗址
相关专题
廖化堡遗址
相关专题
安故城遗址
相关专题
哥舒翰纪功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