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536
颗粒名称: 马家窑文化
分类号: K871.134.2
页数: 9
页码: 7-15
摘要: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的黄土坪上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其绚丽的光彩,奇美的造型,竟然把这位考古工作者惊呆了!当他抚摸着这一件件惊世的彩陶时,竟激动地高呼:"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从此,"马家窑文化"便作为一个熠熠生辉的学术名称不胫而走,传遍海内外。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临洮县

内容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的黄土坪上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其绚丽的光彩,奇美的造型,竟然把这位考古工作者惊呆了!当他抚摸着这一件件惊世的彩陶时,竟激动地高呼:"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从此,"马家窑文化"便作为一个熠熠生辉的学术名称不胫而走,传遍海内外。
  马家窑的彩陶集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技艺于一体,第一次将远古人类的审美观念完整、系统地表达了出来,反映了远古人类高度综合的知觉能力和强烈的审美愿望。
  集物质实用性和精神象征于一体的彩陶,其造型与纹饰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呢?用文化的视角来观照,主要有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族类标识等精神方面的含义。
  彩陶文化是综合反映数千年原始社会状况、人类生存情境和精神世界的一本独特"史书",是诠释人类生命、浩淼宇宙、人与自然的"史诗”。
  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文物考古与普查工作的开展,在临洮境内发现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类型、辛店类型、寺洼类型等各类遗址共有167处,其中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就有104处,这充分说明临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彩陶器形丰富多样,典型的有敛口碗、曲腹盆、长颈瓶、小口长颈尖底瓶、小口长颈深腹壶、小口瓮、钵、带嘴锅等。其中尤以侈口长颈双耳彩陶壶、敛口小平底彩陶钵、卷唇曲腹彩陶盆、短临洮出土的彩陶唇圆肩彩陶罐、小口长颈瓶、短柄豆等最具特征。尖口瓶多为平口或侈口尖瓶;碗、钵、盆一类器物腹部较浅,腹部曲线呈圆弧形。外形比例均衡,棱角分明,线条流畅,细泥红陶质地坚硬,外表光滑,底色呈橙黄或米黄,不见鼎一类的三足器,也不见陶炊和圆底釜。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常以密集的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涡漩的线条为主,表现出一种富有韵律的动感。图案布局多根据器形设计,窄长的瓶、壶图案多作横分层和散点式的排列,大型陶器的图案多层排列,而小型陶器往往通体绘满花纹。
  从"漩纹尖底瓶”上所绘多重的平行线条和四方连续涡漩纹饰中,可以感受到如涡漩飞转、水珠四溅的情景。"圆点网纹瓶”以变体叶纹、圆圈、弧线三角、网纹为饰,其颈部的平行线,腹部的水波纹和圆点纹,似乎象征着洮河的波流。
  但是,马家窑类彩陶纹饰,仍然以几何纹为装饰主体,最具代表性的几何纹是旋纹,多以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与曲线的组合,所以产生出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几何纹饰善于利用曲折起伏的线条与旋转多变的构图,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飞扬流动的节奏感。
  在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中,也有少量的动物纹,但多被神化了,有些是被人格化了的神灵,有些则是不同动物的某些部分的混
  马家窑文化遗址(南侧)马家窑类型彩陶合体,或者将动物躯体加以取舍和夸张。
  总之,马家窑类型彩陶图案,最突出的特点是旋动,或来往反复,或盘旋回转,或交错勾连,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在强烈的动感中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所以,马家窑类型彩陶是先民最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这一朵朵绚丽璀璨的艺术之花,在人类文明的史册里永放异彩!在我国彩陶文化史上,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优美,花纹绚丽多姿,色彩厚重浓烈,色调单纯明快,用笔飞动流畅,构图细密严谨,器形丰富多样,技巧精湛熟练,以独特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法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彩陶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意味着中国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同时也说明中国艺术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半山类型
  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半山期,其造型和纹饰有了进一步的繁荣,具有鲜明的特色。半山类型彩陶器形主要有壶、罐、杯、钵等,以壶类为最多,其造型特点是直口、长颈、广肩。流行大型的小口高领、鼓腹双耳和侈口短颈鼓腹双耳瓮,部分彩陶的颈部上端有对称的鸡冠状盲耳。如果说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造型以独具特色的瓶为典范的话,那么,半山类型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壶和罐的造型上。壶和罐作为这一类型中最主要的器形,其最突出之处是鼓腹。器物腹部向外作最大弧度的膨圆,近似球形,并具有折肩、鼓腹、敛底等特征,通常显得矮胖、敦实。一般在球形体基础上加长颈为壶,短颈为罐、瓮等。这种浑圆、凝重、饱满的风格,构成了半山类型彩陶器形独具的特色。
  这种器形和与之相得益彰的纹饰,组成了半山类型彩陶和谐融合的完美有机体。它的最大特色是:常用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绘饰主要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纹、同心圆纹、折线三角纹、平列弧线纹、网纹、锯齿纹、贝纹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锯齿状线条勾画出的四方连涡形纹,但旋半山类型彩陶心扩大,内饰各种精细的花纹,也有以饰有花纹的图案带来连接旋纹的旋心,这种花纹中套花纹的装饰手法,使图案显得繁茂绚丽。其次出现的还有葫芦网格纹、菱形花格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到了晚期,半山彩陶纹饰多绘以二方连续的四大圆圈纹,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四大圈纹,并常常在四大圈纹中饰以网格纹、棋盘格纹、菱格纹、斜锯齿带纹、小圆圈和点纹等,并在四大圈的外框和颈肩之交置以黑锯齿带和红线。
  半山类型彩陶纹饰花纹精致,色彩富丽,严谨规整,表现手法繁复多样。绝大多数纹饰的构图,无论正视、侧视或俯视,都可构成优美的画面.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丝毫不显呆滞笨拙。
  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是在半山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器形上,仍有自己的造型特色。根据其风格的变化,马厂彩陶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陶器以彩陶双耳罐、小粗陶双耳罐为主。双耳彩陶壶体形矮胖,短颈侈口;长颈彩陶壶多直口,某些要素和半山陶器颇类似。
  中期彩陶数量大增,彩陶双耳罐数量减少,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微内收。
  晚期彩陶数量减少,彩陶壶更显瘦长,腹部内收明显,以仅施淡淡一层红色陶衣而不饰重彩的双耳壶居多,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风格。马厂类型晚期已有衰落的趋势,制作趋向粗糙简单,但在整体上仍处于我国彩陶的繁荣时期。
  马厂类型彩陶的图案主要由直线构成,具有刚健庄重的特点。通过粗细不等的线条,间以黑红不同的色彩,用斜与直、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直线组成的图案显得生动活泼。此时线条流行以不同的颜色镶成,如两条黑彩之间镶一条红彩,或者两条红彩之间镶上一条黑彩。这样不同色彩的变化,使得平面的花纹具有凹凸的感觉,有浮雕般的效果。马厂彩陶的装饰题材中最具马厂类型彩陶典型的是同心圆,在器物的腹部以四个或六个同心圆对称分布,圆圈内以直线、斜线进行等分,再以网格、波折、回纹、棋盘、方格等装饰。蛙纹是马厂类型彩陶中十分有特点的纹样,它以简练的线条表现青蛙的躯干及四肢,至于其头部,有的以圆圈表示,有的则省略.将器物的头部作为青蛙的头。马厂类型彩陶的流行纹饰是曲折纹,它可能渊源于半山彩陶的涡漩纹,只不过用笔直的线条来取代流畅的弧线。从形式上看,它与商代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十分相似。
  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与纹饰早、中、晚期的流变绵延和过程,毫无疑问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凝结、发展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远古先民们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最重要的成果,更是人类艺术把握世界的最早例证。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临洮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史话》是一部全面介绍古城临洮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和风土民情的通俗读物。本书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外地读者一册在手,可以全面了解临洮。同时,它也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临洮是一座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回顾和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根脉,以及一代代临洮人所创造的宏伟文化业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职责。近十年来,由于我县文史工作者勤奋探索,在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掘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