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534
颗粒名称: 彩陶之乡
分类号: K876.342
页数: 21
页码: 1-21
摘要: 临洮地处甘肃中部,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北与兰州市接壤,县城距省会兰州仅102公里,不仅是兰州的南大门,也是甘肃通往四川的咽喉要道。临洗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海拔在1730米~3670米之间,总人口54万。境内一水北流,四山环抱,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古迹繁多。
关键词: 彩陶 瓷器 临洮县

内容

临洮地处甘肃中部,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北与兰州市接壤,县城距省会兰州仅102公里,不仅是兰州的南大门,也是甘肃通往四川的咽喉要道。临洗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海拔在1730米~3670米之间,总人口54万。境内一水北流,四山环抱,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古迹繁多。滚滚洮河水一路奔腾呼啸、掀浪吐玉,从海巅峡进入临洮后,由南向北流经县内115公里,滋润着两岸的山川田野。矗立于县城东门外的岳麓山四季松青竹翠,曲径通幽,每一座殿宇亭塔都有着一段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每一块秦砖汉瓦都凝聚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西岩寺、卧龙寺坐落在县城西面的洮河岸边,静观着洮阳古城从历史中款款走来。县城向南
  临洮县城远眺新石器时期的农具—骨耜
  骨匕首(八里铺镇任家坪齐家文化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期石器
  石刀
  石斧
  石钺
  30多公里的最南端便是被称为"南山积雪”实景地的南屏山。南屏山横亘于临洗、渭源、康乐三县交界处,这里山势巍峨,四季松青如画,常年雪白似银,仿佛一扇巨屏悬挂于蓝天之下。"北岭横云"实景地的马衔山雄踞于临洮与兰州接壤处。马家窑遗址、秦长城、汉墓群、姜维墩、哥舒碑、超然书院等历史古迹又给这片土地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临洮属于九州之一的雍州,自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狄族建置狄道县始,这里就成为西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辖今兰州、临夏、定西、天水等地),郡治为狄道,即今临洮。汉代沿袭秦治,狄道仍为陇西郡郡治所在。北魏时,狄道又改为武始郡郡治。唐代改为临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狄道升为熙州。元、明、清以来,一直为临洮府府治。清高宗乾隆五年(1740年),临洮府迁到兰州,狄道为州。直至民国,临洮才结束了断断续续将近2000年作为郡、府、州治的历史。
  距今约4000年—5300多年的华夏史前文化--马家窑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临洮境内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并闻名海内外。修筑于公元前4世纪的世界两大历史奇迹之一的古长城(另一个是埃及金字塔)在华夏大地上蜿蜒横亘万里,其西起点就在临洮。汉唐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使临洗成为当时最为繁忙热闹的地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西北边陲重镇,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矗立于岳麓山顶的姜维墩和县城南大街的哥舒翰纪功碑,不知见证了多少风起云涌的英雄壮举。拥有华夏第一大姓氏之誉的李氏的根基就在这里。
  临洮是"花儿”的故乡之一,流行在南部山区的"拉扎节”是蕃风汉仪交融的投影。
  马家窑文化遗址(东侧)
  狄道县印(金代)战国秦长城遗址
  建国以来,临洮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花卉之乡"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号"、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退耕还林 (草)试点县、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
  今天的临洮,212国道和兰郎公路穿境而过,兰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千亩花卉园区、十万亩蔬菜基地、四十万亩洋芋基地姹紫嫣红,飞花点翠。横跨于洮水之上的三甲水电站和海巅峡水电站以及铝业公司、兴达公司、三江集团、腾胜公司、"三滩"园区等厂矿企业相继崛起。昔日"玉关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入马毛"的古城,正在变成"水在城中,街在绿中,院在花中,人在景中"的一颗西部明珠。马家窑文化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的黄土坪上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其绚丽的光彩,奇美的造型,竟然把这位考古工作者惊呆了!当他抚摸着这一件件惊世的彩陶时,竟激动地高呼:"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从此,"马家窑文化"便作为一个熠熠生辉的学术名称不胫而走,传遍海内外。
  马家窑的彩陶集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技艺于一体,第一次将远古人类的审美观念完整、系统地表达了出来,反映了远古人类高度综合的知觉能力和强烈的审美愿望。
  集物质实用性和精神象征于一体的彩陶,其造型与纹饰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呢?用文化的视角来观照,主要有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族类标识等精神方面的含义。
  彩陶文化是综合反映数千年原始社会状况、人类生存情境和精神世界的一本独特"史书",是诠释人类生命、浩淼宇宙、人与自然的"史诗”。
  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文物考古与普查工作的开展,在临洮境内发现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类型、辛店类型、寺洼类型等各类遗址共有167处,其中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就有104处,这充分说明临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彩陶器形丰富多样,典型的有敛口碗、曲腹盆、长颈瓶、小口长颈尖底瓶、小口长颈深腹壶、小口瓮、钵、带嘴锅等。其中尤以侈口长颈双耳彩陶壶、敛口小平底彩陶钵、卷唇曲腹彩陶盆、短临洮出土的彩陶唇圆肩彩陶罐、小口长颈瓶、短柄豆等最具特征。尖口瓶多为平口或侈口尖瓶;碗、钵、盆一类器物腹部较浅,腹部曲线呈圆弧形。外形比例均衡,棱角分明,线条流畅,细泥红陶质地坚硬,外表光滑,底色呈橙黄或米黄,不见鼎一类的三足器,也不见陶炊和圆底釜。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常以密集的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涡漩的线条为主,表现出一种富有韵律的动感。图案布局多根据器形设计,窄长的瓶、壶图案多作横分层和散点式的排列,大型陶器的图案多层排列,而小型陶器往往通体绘满花纹。
  从"漩纹尖底瓶”上所绘多重的平行线条和四方连续涡漩纹饰中,可以感受到如涡漩飞转、水珠四溅的情景。"圆点网纹瓶”以变体叶纹、圆圈、弧线三角、网纹为饰,其颈部的平行线,腹部的水波纹和圆点纹,似乎象征着洮河的波流。
  但是,马家窑类彩陶纹饰,仍然以几何纹为装饰主体,最具代表性的几何纹是旋纹,多以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与曲线的组合,所以产生出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几何纹饰善于利用曲折起伏的线条与旋转多变的构图,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飞扬流动的节奏感。
  在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中,也有少量的动物纹,但多被神化了,有些是被人格化了的神灵,有些则是不同动物的某些部分的混
  马家窑文化遗址(南侧)马家窑类型彩陶合体,或者将动物躯体加以取舍和夸张。
  总之,马家窑类型彩陶图案,最突出的特点是旋动,或来往反复,或盘旋回转,或交错勾连,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在强烈的动感中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所以,马家窑类型彩陶是先民最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这一朵朵绚丽璀璨的艺术之花,在人类文明的史册里永放异彩!在我国彩陶文化史上,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优美,花纹绚丽多姿,色彩厚重浓烈,色调单纯明快,用笔飞动流畅,构图细密严谨,器形丰富多样,技巧精湛熟练,以独特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法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彩陶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意味着中国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同时也说明中国艺术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半山类型
  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半山期,其造型和纹饰有了进一步的繁荣,具有鲜明的特色。半山类型彩陶器形主要有壶、罐、杯、钵等,以壶类为最多,其造型特点是直口、长颈、广肩。流行大型的小口高领、鼓腹双耳和侈口短颈鼓腹双耳瓮,部分彩陶的颈部上端有对称的鸡冠状盲耳。如果说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造型以独具特色的瓶为典范的话,那么,半山类型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壶和罐的造型上。壶和罐作为这一类型中最主要的器形,其最突出之处是鼓腹。器物腹部向外作最大弧度的膨圆,近似球形,并具有折肩、鼓腹、敛底等特征,通常显得矮胖、敦实。一般在球形体基础上加长颈为壶,短颈为罐、瓮等。这种浑圆、凝重、饱满的风格,构成了半山类型彩陶器形独具的特色。
  这种器形和与之相得益彰的纹饰,组成了半山类型彩陶和谐融合的完美有机体。它的最大特色是:常用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绘饰主要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纹、同心圆纹、折线三角纹、平列弧线纹、网纹、锯齿纹、贝纹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锯齿状线条勾画出的四方连涡形纹,但旋半山类型彩陶心扩大,内饰各种精细的花纹,也有以饰有花纹的图案带来连接旋纹的旋心,这种花纹中套花纹的装饰手法,使图案显得繁茂绚丽。其次出现的还有葫芦网格纹、菱形花格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到了晚期,半山彩陶纹饰多绘以二方连续的四大圆圈纹,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四大圈纹,并常常在四大圈纹中饰以网格纹、棋盘格纹、菱格纹、斜锯齿带纹、小圆圈和点纹等,并在四大圈的外框和颈肩之交置以黑锯齿带和红线。
  半山类型彩陶纹饰花纹精致,色彩富丽,严谨规整,表现手法繁复多样。绝大多数纹饰的构图,无论正视、侧视或俯视,都可构成优美的画面.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丝毫不显呆滞笨拙。
  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是在半山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器形上,仍有自己的造型特色。根据其风格的变化,马厂彩陶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陶器以彩陶双耳罐、小粗陶双耳罐为主。双耳彩陶壶体形矮胖,短颈侈口;长颈彩陶壶多直口,某些要素和半山陶器颇类似。
  中期彩陶数量大增,彩陶双耳罐数量减少,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微内收。
  晚期彩陶数量减少,彩陶壶更显瘦长,腹部内收明显,以仅施淡淡一层红色陶衣而不饰重彩的双耳壶居多,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风格。马厂类型晚期已有衰落的趋势,制作趋向粗糙简单,但在整体上仍处于我国彩陶的繁荣时期。
  马厂类型彩陶的图案主要由直线构成,具有刚健庄重的特点。通过粗细不等的线条,间以黑红不同的色彩,用斜与直、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直线组成的图案显得生动活泼。此时线条流行以不同的颜色镶成,如两条黑彩之间镶一条红彩,或者两条红彩之间镶上一条黑彩。这样不同色彩的变化,使得平面的花纹具有凹凸的感觉,有浮雕般的效果。马厂彩陶的装饰题材中最具马厂类型彩陶典型的是同心圆,在器物的腹部以四个或六个同心圆对称分布,圆圈内以直线、斜线进行等分,再以网格、波折、回纹、棋盘、方格等装饰。蛙纹是马厂类型彩陶中十分有特点的纹样,它以简练的线条表现青蛙的躯干及四肢,至于其头部,有的以圆圈表示,有的则省略.将器物的头部作为青蛙的头。马厂类型彩陶的流行纹饰是曲折纹,它可能渊源于半山彩陶的涡漩纹,只不过用笔直的线条来取代流畅的弧线。从形式上看,它与商代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十分相似。
  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与纹饰早、中、晚期的流变绵延和过程,毫无疑问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凝结、发展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远古先民们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最重要的成果,更是人类艺术把握世界的最早例证。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以发现于洮河西岸的广河齐家坪而得名,其时代约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是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这时彩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晚期。齐家文化彩陶以泥质和砂质的橙黄陶器为主,也有部分灰陶。器形多属壶罐类,壶有小口鼓腹和高颈折肩篮纹壶,罐有双耳罐和双大耳罐,以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最富代表性。双耳的大小和弧度的变化与腹部和颈部的变化相照应,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但彩陶数量较少,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较少。常见的彩绘纹饰有宽带、三角纹、网纹、菱形纹等,其中以斜线构成的菱形带纹和两边对称的方格纹为特点,图案规整。彩纹图案一般以两边对称为其构图特点,笔道流畅,给人以清新、明快、简练的印象。
  在齐家文化中,也有部分灰陶,一般纹饰数量少,线条简单,以齐家文化陶器几何形纹饰为主,但色彩极为浓厚,特别是其中一些薄胎磨光双大耳罐和高颈双耳罐,制作相当优美,工艺十分精湛,成为齐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器。
  在临洮齐家文化保存较好的冯家坪、格致坪等遗址中,文化遗存的住址、窖穴、灰层密集之处,其地面上的陶片比较丰富,也有石斧、石盎状器、石刀、鹿角、牛骨、猪骨、羊骨等。
  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商周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表现,距今约3600年一2600年。临洮县辛店镇的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丰富的辛店文化遗存外,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它包括辛店镇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郭家沟遗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骆驼崖遗
  址等。
  辛店文化骆驼崖遗址辛店文化辛店村东遗址
  辛店文化的陶器,几乎全都是夹砂粗陶,彩陶器很多。有两种有所区别的造型:一类器形浑厚,多是环底、凹底式,平底器少见;另一类器形显得较轻巧,以平底器为多,环底或凹式底少见。器形都是罐,口沿微翘,高顶,肩部较高,腹部以下束成小环底,略向内凹入,小罐口缘处附双耳,大罐腹部有两个对称的把手,最典型的器形是大口双耳罐和高颈双耳罐。彩陶表面都施浅红色陶衣,彩绘多为黑色,间施红色,花纹多为宽窄条纹组成的雷纹和蝙蝠纹,也有猪、鹿、犬、羊及太阳等纹饰。
  辛店文化彩陶中有不同的花纹特征与组合形式,常见的图案花纹有宽带纹、双钩纹、三角纹、折线纹、涡形纹、十字纹、S纹等。临洗出土的彩陶壶,肩部两个回旋形的小钩子形纹左右对称展开,中间连接处隆起的部位又绘以小钩子形纹。小钩子形纹左、右部两个太阳纹相穿插而对称。彩陶壶颈部为一周回形纹,其下为并列的两条弧线纹,其上两带纹之间夹绘一周曲线折纹。这种特殊的纹饰组合形式究竟表示什么寓意呢?相对相连两个小钩子形纹与太阳纹组合,展示了太阳往复、寒热相对、互为依存的寓意象征;周圈辛店文化彩陶回纹组合作为旋动小钩子纹意象的抽象简化,也与季节划分特征相对应;花纹带显示太阳周年往来的规律,而与颈部一周细线波折纹相对应。
  辛店文化彩陶中这种以宽带纹的变体,形式组合中以直观的太阳图像为象征,展示了季节划分和周年回归,是自然规律的意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的形式再现,即老子所谓"道法自然” 的根源。
  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发现而命名,此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寺洼山遗址内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寺洼文化的墓葬,同时还发现过铜器,其年代距今约为3300年—2500年,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晚期和两周早期。
  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陶器表面磨光,颈部都有对称的双耳,高肩,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为红褐色,间有褐色斑点,一般不具纹饰,有的仅在耳和颈部有附加的泥条堆纹,作曲线状或指压纹。
  鬲、鼎较少,但鬲却侈口,素面,短腿窄档,乳状空足,颈和腹部有时附有泥条堆纹。寺洼文化陶器
  鼎,形小,鼓身浅腹,柱状小腿,都是泥质红陶。还有长颈圆腹双耳壶。三足形小罐和单耳杯(呈筒状)、彩陶罐,形制酷似辛店陶罐,底微凹入,侈口鼓肩,肩在腹适中处,肩附双耳,彩绘黑色,口沿处有条纹和曲线纹,肩部有交错的三角形带纹,腹部横以二平线。从器形和纹饰看,都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洼文化陶器上不仅饰以"一”字、"人”字纹,而且还刻画有众多的符号和字形,被学术界认为是汉字的前文字形态。
  据考古学的发掘和研究,寺洼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并没有继承关系,但从器形和纹饰看,寺洼文化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征,可能是和辛店文化同时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夏鼐生根据其火葬的葬式,推断其属于氐羌族的原始文化。

知识出处

临洮史话

《临洮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临洮史话》是一部全面介绍古城临洮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和风土民情的通俗读物。本书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外地读者一册在手,可以全面了解临洮。同时,它也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临洮是一座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回顾和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根脉,以及一代代临洮人所创造的宏伟文化业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职责。近十年来,由于我县文史工作者勤奋探索,在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掘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