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1920年出生的临洮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人物 近现代编》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278
颗粒名称: 1911-1920年出生的临洮人物
分类号: K820.842
页数: 17
页码: 68—84
摘要: 主要介绍了1911-1920年出生的临洮人物传略。
关键词: 临洮县 近代人物

内容

张永顺
  临洮民间戏剧艺人
  张永顺(1911—1981),亦名“六十九”,人称“大嘴旦”,甘肃省临洮县辛店镇白杨营人。
  张自幼爱好戏剧,15岁登台,演唱“曲子戏”《双官诰》、《南天门》等,十九岁拜沈祥亭为师,学唱秦腔,初工小旦,后兼小生,张天赋好,记忆过人,戏路宽。生、旦、净、丑各行当皆能,并熟记二百多个传统剧目。1940年回乡后即在马口卸山一带临洮、榆中的农村,走乡串户演戏教徒,有时还演皮影戏,活跃在乡间庙会。1956年在现代戏《挖界石》中扮演赵生财,获得临洮县文艺汇演一等奖;同年参加:“定西、天水、庆阳、武都四地区业余文艺调演”,荣获演员二等奖;还出席“甘肃省业余戏剧汇演”获得荣誉奖;受甘肃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之邀,提供了传统剧目80多个本戏和200多个折子戏。曾先后排演了《血泪仇》、《穷人恨》、《海上渔歌》、《夺印》、《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看壁报》、《挖界石》等现代戏剧。1980年70高龄还参加县上举办的戏曲培训班,热情地向全县业余戏曲骨干传授技艺。在张的带动下,辛店镇白杨营业余剧团活动延续几十年,能演上百个传统剧目。
  陆维新
  甘肃省先进生产者
  陆维新(1911—1981),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北关村人。1950年响应农业合作化号召,首先联合北关五户农民组成互助组,开荒造田,淤河争地。1951年选为劳模,出席全县劳模大会。1954年联合北关50多户农民组成初级生产合作社任社长。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纸坊、红星、北关三个初级社合并组成北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选为社长、党支部书记。当时人多地少,他带领社员筑堤。他试行科学种田,精心繁殖推广武功白玉米种子,到1955年普及全川区,面积达2000亩。1954年推广金皇后玉米,种示范田6亩,单产819斤。
  1963年出席甘肃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64年8月,出席中共甘肃省第四次代表大会。
  陆维新1981年病逝。
  吴生荣
  临洮地方知名人士
  吴生荣(1912—1998),化名仁泽,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集镇吴家河村人。中共党员。1943年,他积极投身甘南农民起义,按照农民起义组织的安排,担任了紫松乡四、五两保的“保长”。以“保长”身份作掩护,积极发动农民起义。农民起义队伍南下后,他受命担任义军后方司令,组织后方支援,来往接洽,保护义军家属,维护地方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甘南农民起义失败后,他在非常严峻的白色恐怖条件下,舍生忘死,竭尽全力,在枪林弹雨中,组织沿河群众用羊皮筏子等渡河工具接应刘鸣、马福善、马继祖、肖焕章和广大义军及时渡过洮河,抢救伤员,营救被俘同志,做了大量艰苦工作。
  陇右工委成立后,他于1947年经牙含章和刘余生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地下党员,并任中共陇右临洮南乡区工委支部书记。解放后,他当选为县、乡人民代表,参政议政,受聘为衙下地区人民法庭陪审员。
  吴生荣
  张璧原
  临洮知名音美教师、画家
  张璧原(1912-2008),名璞,字璧原,甘肃省临洮县玉井镇人。1960年后定居渭源县。民盟盟员。北京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甘肃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甘肃省美协、书协会员,陇中画院荣誉画师,甘肃省书画研究院书画师,陇风诗书画社艺术顾问。早年毕业于北平艺专。先后在武威、渭源、陇西、临洮等县中学和师范任教。六十年代后长期担任渭源一中音乐美术教员,从事教育工作48年。1983年离休。
  先生精于音乐,嗜于丹青,擅长墨竹、葡萄、虎,亦工山水。其画笔墨酣畅,自然天成,不留痕迹,令人钦佩。其作品珍藏在天津美术学院以及北京、兰州等地。有50余幅作品被国际友人和台湾朋友收藏。
  何生瑾
  国民党兰州市党部书记长
  何生瑾(1913—2003),甘肃省临洮县太石镇人。1938年兰州一中毕业后以全省会考第一名保送到西北联合大学学习,1942年毕业后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不久任兰州市机关民团学校分团干事长,1944年任兰州市区团干部长,当选省参议会参议员,1946年国民党与三民团合并,任组长,1947年当选国大代表,1949年6月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任命生瑾为兰州市党部书记长。
  赵安泰
  上海军医大学副校长
  赵安泰(1913—2003),甘肃省临洮县窑店镇四十里铺村花蟒沟社人。1928年1月参加冯玉祥部队第5路25师1团。经兰州、西安、开封到山东菊叶县,被编入孙连中的26路军75旅2团。1931年12月14日在宁都起义,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被编入红13军39师任卫生员,参加赣州、漳州、广东水口战役。此后,在江西茶岭卫生学校学习,1932年5月加入青年团。1935年遵义会议后,被分配到了3军团11团卫生队任队长,1936年6月在西扎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同年8月红军进入甘肃南部,任红31军卫生部2所医务主任,当时攻打临潭新寺镇,经渭源到会宁大会师,后去宁夏中卫返回陕北,途经天水堡,攻打胡宗南部队。“双十事变”后到陕西三原,部队整编后,任31军277团卫生队长,后在386旅771团任卫生队军医。1937年12月任129师卫生部科员,1938年1月任129师补充团卫生队队长。1939年5月任129师卫生训练队队长。1940年成立太行军区,任太行军区卫生部卫生主任,后任第5军区医务队队员。1947年成立华北1兵团3纵队任卫生部部长。1948年任61军卫生部部长。1949年任61军后勤部副部长,同年12月从陕西入汉中,驻防绵阳。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任川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52年任长春第3军医大学副政委。1955年9月授予大校军衔。1956年,任上海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政治委员,第2军医大学副校长、副政治委员。
  2003年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赵安泰
  苟希圣
  民国东乐县县长
  苟希圣(生卒不详),字德基,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甘肃省东乐县县长。之前,境内常遭匪患,县城安全没有保障,百姓人心不安。苟上任后,立即组织东乐御防,遏制了匪患,保全了县城,安定了民心。苟按照百姓意愿,将县治搬迁洪水镇,改名为民乐县。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苟希圣在任时以身作则,严令政府人员及警察不得勒索百姓。卸任时两袖清风,百姓称颂,为表功德,民乐县树立《移设民乐县治石碑记》,以示纪念。此后,苟希圣将家眷由临洮迁张掖定居。
  孙珍
  民国临洮教育名人
  孙珍(1914—1950),字景儒,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孙家村人。曾在兰州师范附小任教,后考入中央政治大学语文系,1941年毕业回兰州师范任教,后任兰州文化馆馆长兼甘肃省教育厅督学。1944年春任武威师范校长,1946年调任临洮师范校长。
  1950年病逝,时年36岁。
  黄致中
  民国临洮戏剧名人
  黄致中(1914—1971),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13岁入兰州“觉民学社”学秦腔。他除继承秦剧演唱艺术外,又吸取秦剧精华,融会于自己的演唱中,独创秦剧唱腔的新风格。他功底深厚,做派文雅大方,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吐字清晰,以满口腔誉满甘肃剧坛数十年。建国后,扮演现代戏曲,60年代初,调到省秦剧团,以发扬“麻派”的演唱技艺。
  李满天
  中国作家协会著名作家
  李满天(1914—1991),原名李春芳,字渭涓,曾有笔名林漫,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早年在家乡临洮及省城兰州上学。少年时就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和革命文学作品。曾办过地方报纸《新临洮》。1938年奔延安参加革命。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毕业后,历任晋察绥边区政府教育处秘书科科长、《晋察冀日报》及《冀晋日报》编辑、记者,大别山军分区政治部宣传民运科长、《鄂豫》副总编。4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并以林漫为笔名。白毛女的传说故事的整理编录工作就是他在担任《晋察冀日报》
  李满天
  和《冀晋日报》编辑、记者期间完成的。后来著名戏剧作家丁毅和著名诗人贺敬之依据李满天所记录整理的白毛女故事创作完成了歌剧《白毛女》。建国后,李满天历任新华社湖北分社总编辑、区委书记、县委及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协湖北分会主席、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等职。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6年后,改用李满天。1982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叙利亚、突尼斯。他长期献身革命文艺事业,著有长篇小说《水向东流》(三部曲)、短篇小说集《家庭》、《绊脚石》、《安元和小宝》、《哑巴讲话》、《力原》、《李满天短篇小说选》,歌剧剧本《太平桥》,专著《写作杂谈》等著述。1991年,李满天在河北石家庄病逝。
  党维新
  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党维新(1914—1994),甘肃省临洮县峡口镇人。1934年肆业于临洮中学。他自小有兴学之志,笃信办学为立国之本。1941年自捐水川地十五亩及木材,创建了党家墩小学,且以自己的俸薪聘师任教。1964年后,他带领学生在校内外植树一万余株,绿化校园,美化环境。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顾全大局,深孚众望,为临洮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0月,甘肃省政府聘任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愚生为其著《党维新事迹文集》一书。
  党维新
  巩发俊
  临洮地方志书编纂者
  巩发俊(1914—1997),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1934年毕业于狄道县立初级中学(今临洮中学),1938年赴延安“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返甘后即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48年7月任中共青天支部书记,1949年5月任中共洮啣工委委员。解放后,历任洮沙县长、临洮县副县长、县长、定西地委统战部长,甘肃省委宣传部教育处处长、临洮地委宣传部长、临
  巩发俊
  夏州人委秘书长、州交通局局长、州党校校长、州贫协主席等职。1980年离休后,参加《临洮县志》编纂工作,任总编。
  李化民
  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李化民(1915—2002),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5军团第14军40师班长及赵博生同志警卫员。后任红5军团第15师(少共国际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队长,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大队副大队长,红1军团补充师青年干事,红15军团教导营教导员,回民师代理政治委员。参加了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建黎泰、金(溪)资(溪)等著名战役,后又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战斗中曾两次负伤。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三四四旅旅部协理员,115师688团通讯参谋,豫北2支队政治委员,115师688团一营副营长、营长兼教导员,129师新1旅1团营长,新1旅2团参谋长、副团长,冀中军区第16团团长,第32团团长。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夜袭阳明堡、奔袭代县、保卫黄崖洞、晋东南反日寇九路围攻、香城固、林(县)南武(乡)蟠(龙)、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斗)。1941年,在晋冀豫区春季反“扫荡”中,率部在马子滩与敌苦战5天,完成了掩护八路军军部和边区政府转移的狙击任务。同年5月在反“扫荡”中,为掩护129师师部突围,率两个营冲出重围到外线夹击敌人,同时曾三次进入日寇铁壁合围圈作战,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反“扫荡”后被提升为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保安1旅副旅长,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21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44军132师师长,第4野战军第15兵团44军副军长。参加过保卫四平、攻克法库、奔袭新立屯、攻克阜新、破坏北宁线、西取彰武、围歼新5军三打四平等著名战役(斗),后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广东战役。建国后,历任44军副军长兼广州防空司令员,47军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在198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
  李化民
  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在刘伯承师长和李达参谋长的指挥下》、《大战雄关外》等革命回忆录。
  李化民于2002年8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88岁。
  夏安邦
  临洮书画知名人士
  夏安邦(1916—1995),字乐天,甘肃省临洮县康家集乡人。曾任兰州市西固区陈管营学校教导主任,后在兰州市西固区红旗制集袋厂工作至退休。他酷爱书画,擅国画、书法。长于花鸟、牡丹、隶书,犹精人物画像,是甘肃省著名画家范有信最为崇敬的启蒙老师。作品曾多次在省内外美术书画展览中展出,1992年获全国“中华杯”、“希望杯"书画老年组比赛二等奖。书画作品多次在省市展出并获奖,代表作有《春鸭水暖》、《和平牡丹》、《葡萄架下》、《松鹤延年》,在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写的书法长卷,现珍藏于临洮县档案馆。
  师崇焕
  临洮教育名人
  师崇焕(1916—1997),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曾任甘肃省立临洮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临洮私立明德中学校长。
  194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16日临洮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西宁工作团,进军青海西宁市,任西宁市军管会民政组组长,为西宁民政工作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做出了贡献。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党的政策,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党籍、恢复名誉,享受离职休养待遇。1994年,78岁高龄,参与编写甘肃临洮县《新添铺镇志》的工作,他不辞辛苦,广泛征集资料,终于1995年10月完成初编稿的工作。此后,他与原临洮四中副校长师崇亮,主持编修《临洮师姓家谱》。
  1997年逝世,享年82岁。
  师崇焕郑国祥
  兰州“三•二九"学生运动领导人
  郑国祥(1916—),甘肃省临洮县窑店镇花蟒沟村人。大学文化,1949年5月任西北师范学院党小组(西北师院最早的党组织)组长,该年10月西北师学院党支部成立,任书记,后转任兰州市学联秘书长。1950年临洮县政府接收工作结束。调任临洮师范副教导主任。1954年,中央转发文件,要求省政府选派优秀干部支援老解放区,郑国祥人选,调任庆阳师范校长,转任平凉师范校长。1958年筹建环县师范。1959年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从此蒙冤长达二十年,1962年经申请调回原籍临洮后,先后任临洮二中、临洮一中语文教师。1979年平反。
  郑国祥是甘肃省兰州市“三•二九”学生运动的首倡者和主要领导人。1949年3月29日,西北师范学院学生在执委们的组织领导下,发表宣言,高举反剥削大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游行队员群情激愤,高呼口号,经直前往中央广场。当天,郑国祥代表师院甘肃籍学生参加了在兰大昆仑堂召开的四院校代表会议,会议提出并通过了争取更广泛支持,增强团结,大造声势,力求运动全胜的五条决议。
  郑国祥酷爱学习,喜文史,好哲学。年九十余,仍手不释卷,边读边写,或批注,或笔记。仅学习马列主义的笔记,就多达数百万字,出版发行《老子章句新编校释》、《老子章句新编校译》及《兰州“三•二九”学生运动简史》等。
  斐天宇
  临洮教育界知名人士
  裴天宇(1917—),名鸿鹏,字天宇。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939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业经济专修科,历任临洮农业银行职员、临洮工校教务主任、临洮师范教导主任、兰州农校教师。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陇右临洮城区工委直属党支部书记,开展地下工作。1949年8月16日临洮解放后,任支前委员会主任、县民政科副科长、教育科科长。1949年12月至1951年7月任临洮县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0月任临洮农校校长,1955年任定西地区合
  裴天宇
  作干校专职副校长,1957年7月因错划为右派而蒙冤,1979年5月6日平凡昭雪,恢复公职和党籍后,任临洮二中教师。1980年4月任临洮四中校长、党支部书记,1984年1月任政协临洮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11月享受县级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离休后仍关心临洮文化教育事业,创建临洮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会,任会长、名誉会长。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于助贫济困。2009年,谈宇中为裴著《磨砺见高洁》一书。
  陈寄沧
  甘肃省水电局局长
  陈寄沧(1917—1977),原名俊,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937年甘肃学院高中部毕业后,任西和县军事教官,因传递信息掩护临洮籍进步青年牛超甫去延安,被国民党逮捕,解送兰州拘押,由张鸿汀、胡继藩营救释放。1938年由万良才介绍到延安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政治教员。张家口解放,任张家口法院院长。调兰州后,历任兰州市法院院长、省检察院第二处处长兼兰州市检察长、兰州市委秘书长。1957年后,任兰州市徐家山林场场长、兰州市城建局局长、甘肃省水利电力局局长。
  1977年病逝。
  陈寄沧
  师崇彦
  临洮地下党突出贡献者
  师崇彦(1917—1986),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临洮县初级中学肄业,1938年11月,经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毕业。从陕北返回临洮时,途经西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41年释放回家。1942年参加了“新添读书会”,同情与支持、参与甘南农民起义。1948年4月,中共甘肃工委派窦子安到临洮新添铺一带开展地下工作,经窦子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建立中共青天党支部,师崇彦以青东(上营、站滩、峡口等)为主,幅射临洮、洮沙、榆中和定西等地,积极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先后发展党员504名,建立地下党支部36个。1949年5月1日,中共洮啣工委成立,师任工委秘书。同年8月19日,洮沙和平解放,30日,临夏军分区派师崇彦参加洮沙县接管团,接收了洮沙县旧政权。9月13日,中共洮沙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崇彦任洮沙县委委员、县委秘书。1950年5月,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将师崇彦调任中共广河县委宣传部长,不久,又调任定西地区油脂公司秘书。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送酒泉夹边沟劳教两年多,后经甄别仍回原单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党籍,享受离休干部待遇。
  1986年逝世,享年70岁。
  杨效时
  青海高级畜牧师
  杨效时(1917—1997),甘肃省临洮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畜牧专家,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会员,全国养羊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
  1943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曾任教于临洮师范,工作于西北羊毛改进处。参加中共地下党在临洮的各项工作并迎接了临洮县的和平解放。解放后任县人民政府建设科副科长,1950年任西北畜牧部兰州羊毛改进处技师兼秘书。1951年深入甘肃祁连山麓艰苦创业,筹建了甘肃省皇城羊场(现为国家级重点种畜场),任副场长,1957年调任青海省三角城羊场副场长,1966年创办了青海省湖东种羊场,任畜牧技师、代理场长,1981年到西宁筹办青海省牧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任筹备组副组长,1984年离休。
  杨效时为甘肃、青海的畜牧事业奋斗了30余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以坚定的信念和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攻下了青海自然条件异常严酷的高寒牧区搞绵羊育种的难题,培育出了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和中细毛羊新品种,受到了国外专家的一致赞誉。他闯出了一条在青藏高原牧区综合防治羔羊痢疾的新路子,为牧业生产发展起了保证作用。善于总结经验,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和管理经验。他曾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始终保持对党忠诚。独身一人在牧区工作数十年,直到患病不能在高原工作时,仍念念不忘工作。晚年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个人待遇,筹办了青海省牧工商公司。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畜牧事业。
  1997年6月在兰州逝世,享年80岁。
  杨效时
  斐一清
  甘肃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裴一清(1917—2005),俗姓裴,号一清,法名本静大师,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6岁于甘谷大象山敬玄法师剃度,1941年受戒于兰州法幢寺,曾往崆峒山、终南山等地学习,1947年住持临洮东岩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4年12月临洮县佛教协会委员会成立,任临洮县佛协第一、二、三届委员会会长,第四届名誉会长,宝塔寺住持。甘肃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政协临洮县第一至第六届常务委员、第七届政协委员。建国前曾利用佛教场所保护过地下党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东岩寺大殿、金装佛像、雕塑绘画、裁花种草。1957年带领僧众25人,曾在玉井峰植树1万余株。“文革”期间下放窑店公社四十铺大队南坪生产队劳动改造,以中医药特长,自采草药,为群众治病,医术高明,惠及众生。培养赵美文、赵建平、赵得举等30学徒,服务于医疗行业。供济贫困生李世荣,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后成为建筑工程师。三中全会后恢复名誉,返回寺院,转为居民。主持重建了宝塔寺和乾清寺。在宝塔寺400平方米的面积拆旧危房,修建大殿,寮房等20余间。2004年,以87岁高龄捐资3万元,带头集资共15万元,建古建式三层楼阁,一、二层为寮房,三层为熙春台、然灯阁,供奉然灯佛铜质圣像。多年来为老山前线、抗洪救灾、云南地震灾害、岳麓山公园、三甲电站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7500元。
  2005年2月8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圆寂,享年88岁。
  裴一清
  赵国珠
  国民军中校作战科长
  赵国珠(1918—1972),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河口村人。黄埔军校第16期学员,毕业后曾在国民党军第8战区,第12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部暂编第4军,任少尉见习排长、上尉连长、营长、少校团长之职。后任新编第4军11师中校谍报部主任、作战科科长。抗日战争中,转战于山西、察哈尔、河北等省抗击
  赵国珠
  日本侵略军,在新保安、卓资山、张家口、北平等战役中多次立功。1949年1月,跟随二级上将傅作义将军,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在北平(今北京)参加起义,部队接受整编后,赵国珠在华北军区学习。新中国成立后,赵国珠经申请批准,回临洮参加农业生产。
  1972年病逝。
  张汉豪
  甘南省高级林业工程师
  张汉豪(1918—1993),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943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森林系。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任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助教、甘肃岷县洮河流域林区管理处技师、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洮河林场技师及经理。建国后,历任省林业局工程师,省林业厅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林学会第四至六届理事,甘肃省林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甘肃省科协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负责筹建了迭岷林务查队、林业科学研究所、定西巉口试验林场等。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岷江洮河流域、白龙江中游、小陇山等主要天然林区的调查,为甘肃天然林区早期开发提出了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案。1958年参加中国科学院治沙队,考察北部沙漠,创造了“粘土方格沙障法”,提出乔灌结合营造防风林的治沙方略。“文革”中被下放到八里铺公社兴荣大队劳动,动员群众在滩涂地兴办了600亩的林场。1972年筹备东山造林站,期间把东山治理成了全省造林绿化的样版。1978年赴洮河、白龙江、白水江流域林区考察,发表多篇论文和科研报告,对指导全省林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作为甘肃科技界代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张汉豪
  蔡知新
  临洮教育知名人士
  蔡知新(1918—2007),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新街村人。民盟盟员,离休教师。一生心系教育事业,累计捐款6990余元,购国旗、图书等捐赠城区6所小学。2007年2月,蔡知新因病去世,临终前再三叮嘱子女,将他一生省吃俭用积攒的3万
  蔡知新
  元全部捐献给教育部门。同年9月,其子蔡立华遵照父亲的遗愿,将蔡知新的3万元现金捐给洮阳学区,并设立“蔡知新教师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
  王君朗
  兰州市副市长、市委书记
  王君朗(1918—2006),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毕业于兰州师范。1938年赴陕北公学学习,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在兰州市工作,先后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兰州市副市长、市委书记等职。1963年任甘肃省商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政治部主任。1971年任省粮食厅副厅长、厅长、党组副书记、书记。1982年又先后任兰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等职。
  王君朗
  牛宏
  青海化工研究所正地级研究员
  牛宏(1919—1990),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942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先后在兰州化验室、窑街水泥厂负责技术匚作,曾受聘出任甘肃高等工业学校校长。解放前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斗争。1949年秋随军入青海,任西宁工作团副团长,先后任职于青海省工业厅、青海省经济委员会、青海省工业学校。左倾岁月受打击迫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1986年在青海省化工研究所离休,享受高级干部(行政十一级)待遇。
  牛宏1990年病逝,享年71岁。
  高钊
  兰州教育学院院长
  高钊(1919—1996),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高家堡村人。1943年毕业于甘肃学院附中,考入西北师院理化系,1946年考入北平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后任兰州中学教师、教导主任,1952年在陕西人民大学学习一年,后任兰州二中、兰州师范副教授、教导主任,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到北京学习教育行政。1956年任兰州教育行政干训班副主任,1957年任兰州七中副校长,1960年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进修。1961年以后任兰州七中、十四中、三中副校长、校长。1980年任兰州教育学院院长(副地级)。1989年退休。
  高钊青年时期追求进步,1948年在临洮参加中共外围组织《力达社》,从事进步活动。毕生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教学艺术,严谨治学,是兰州教育学院的创建人之一,多次荣获兰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发表教育科学研究论文数10篇。
  1996年病逝。
  赵世英
  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赵世英(1919—),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阴山子村人。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民国时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临洮县政府聘任为《临洮县志》编辑,编辑大事记及临洮建置沿革,自然灾害旱、雹、水、霜、虫、风及地震。《甘肃省志》编委,《甘肃省志•大事记》副主编,《新编文史笔记丛书》甘肃分册主编。撰写《甘肃历代灾荒考略》等大量甘肃文史资料,刊登甘肃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的《甘肃文史》刊物。
  石应华
  中共陇右地下党员
  石应华(1919-1949),又名中天,甘肃省临洮县辛店镇辛店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读完高小后因家贫而辍学,遂在家帮父母租种地艰辛度日。他为人豪爽义气,磊落耿直。
  1943年春,临洮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石应华投身其中。起义失败后,为躲避国民党的搜捕,只身逃往兰州,混入国民党军队当了兵,后因不堪当官的欺压而愤然离开。
  1947年初,通过同乡王效忠结识了陇右工委牙含章,来临洮做地下党工作,6月23日,经牙含章、王效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第二天,牙含章命他重新混入军队去搞兵运工作。石应华决然将自已卖成壮丁,打入国民党保4团9连,他将“卖身钱”300块大洋交给陇右工委作为党的活动经费。在军队里他秘密发展党员2名。
  1949年6月,陇右工委为了和原甘南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的王仲甲取得联系,又派石应华协助地下党员华振邦前往岷县,打入岷县兵役科,以合法身份作掩护与王仲甲秘密接头。6月29日,石应华等以催壮丁为名到绿叶河农民李华荣家和王仲甲商谈了夺取敌人枪支、组建游击队,迎接解放军事宜。凌晨不幸被敌人包围,为掩护王仲甲突围,石应华果断持枪冲出门夕卜,击伤5名敌人,将目标引向自已,不幸腹部中弹,扑倒在地,此时,王仲甲趁机从后院墙脱险。
  石应华被捕后英勇顽强,怒斥敌人:“你们是什么东西!我是兵役科派来催壮丁的,为什么抓我?”敌人说他是王仲甲一伙,他一口否认。敌人将他抬上汽车押至岷县城外迭藏河桥头时,石应华伤势过重不幸牺牲,残暴的敌人将石应华的衣服剥光,裸尸河滩示众,以显淫威。当天晚上岷县地下党组织偷偷掩埋了烈士。
  1950年5月10日,岷县人民政府找到烈士遗体,修建墓碑,厚葬于二郎山。1951年10月1日,临洮县人民政府在岳麓山烈士陵园为石应华烈士立碑,以示纪念。
  石应华
  刘良玉
  兰州一毛厂总务科长
  刘良玉(1919—1992),原名刘学良,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集镇人。黄埔军校16期毕业,曾任国民党军队士兵、排长、连长,1946年在平凉参加中共地下工作,1947年由高健君介绍加入中共地下党,1948年到陕甘宁边区西北局党校学习,后
  刘良玉
  任平凉游击队副中队长,平凉县大队副大队长,解放后任平凉军分区警卫连长、特务连长、司令部侦察科、参谋科副科长。1956年转业地方,先后任白银市财政局长、电缆厂科长、针织厂副厂长,兰州第一毛纺厂动力、供销、总务科长,副地级离休干部。
  1943年刘良玉在兰州秘密参加策应其六叔刘鸣领导的甘南农民武装起义,在军队做策反工作受到通缉,逃离兰州。1948年在国民党特务和马家军队逮捕地下共产党员任谦的紧急关头,刘良玉以保安中队长身份冒着生命危险对任谦化装保护。三年困难时期刘带病忍饥挨饿为工厂办农场,补贴职工口粮。对白银电缆厂、针织厂、兰州一毛厂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仪
  中共陇右地下党员
  杨仪(1920—1949),字容山,甘肃省临洮县南屏镇杨家山人。他天资聪颖,苦读好学,虽家境贫困,仍孜孜不倦苦钻学业。后来他考入临洮师范,1939年兰州中学因遭日机轰炸,迁至临洮辛店,他又考入兰州中学高中部学习。1942年他去了西北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工作。次年,他考入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杨仪性格豁达,乐观刚强,为人忠厚正直,乐于助人。在校时,一学生写稿揭露校方有人贪污学生伙食费,被校方刁难。杨仪称赞他做得好,安慰他不要害怕,一方面力主正义,从中周旋,使这件事不了了之。一位同学在黄河洮澡溺水,他奋不顾身,救出溺水同学,因此他在学校很有知名度。
  抗日战争时期,临洮师范受到党的影响,师生思想活跃,革命活动不断开展。杨仪先参加了先进学生魏郁等人创办的以宣传抗日为内容的"弹花"壁报,发表了不少诗文。继而,他又和魏郁等人在校内成立了“群星消费合作社”,团结教育青年发奋读书,砥砺学行,服务桑梓,报效国家。后来,他又和魏郁等周密策划,秘密成立了“陇社”(后改名为“兴陇社”),提出“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土豪劣绅,联合有为青年,向恶势力开战”的口号。
  1944年魏郁、刘希明等进步青年去重庆上大学,成立了秘密组织“昆仑社”,当时就学于西北师范学院的杨仪经常和魏郁联系,互通情况,后来由于复校,相互随校至北平,魏郁等人成立了“力达社”,杨仪为主要成员之一。1947年,杨仪毕业后回西北图书馆工作,革命活动更加活跃。1948年,杨仪针对国民党甘肃省府办的九个合作社垄断银元生意一事,写了《人人为我,我为椭椭》一文,登于《陇铎》,严词力挞揭露其丑行。此事激怒了郭寄峤及省内国民党头目。1949年1月,杨仪被捕,关进兰州沙沟监狱审问,敌人要他供出文章是他写的,以及“力达社”和一些进步青年的名单,杨仪大义凛然,义正严辞地说:“士可杀不可辱,要杀要刮由你们!”同年2月,杨仪出狱,魏郁介绍杨加入党组织,正当杨仪积极工作,发展组织,迎接大西北解放之时,7月27日不幸被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8月21日被敌人活埋在位于大沙坪的沙沟监狱,时年29岁。
  1951后10月1日,临洮县人民政府为杨仪烈士在岳麓山烈士陵园立碑,以示纪念。

知识出处

临洮人物 近现代编

《临洮人物 近现代编》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临洮人物》(近现代编)详实记录了临洮近现代政、军、商、企及文化、教育各界知名人物。这一时期可谓临洮文化的“中兴”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既弘扬了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又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多姿多彩,对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民心、加快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永顺
相关人物
陆维新
相关人物
吴生荣
相关人物
刘鸣
相关人物
马福善
相关人物
马继祖
相关人物
肖焕章
相关人物
张璧原
相关人物
何生瑾
相关人物
赵安泰
相关人物
苟希圣
相关人物
孙珍
相关人物
黄致中
相关人物
李满天
相关人物
党维新
相关人物
巩发俊
相关人物
李化民
相关人物
夏安邦
相关人物
师崇焕
相关人物
郑国祥
相关人物
裴天宇
相关人物
陈寄沧
相关人物
师崇彦
相关人物
杨效时
相关人物
裴一清
相关人物
赵美文
相关人物
赵建平
相关人物
赵得举
相关人物
赵国珠
相关人物
张汉豪
相关人物
蔡知新
相关人物
王君朗
相关人物
牛宏
相关人物
高钊
相关人物
赵世英
相关人物
石应华
相关人物
刘良玉
相关人物
杨仪
相关人物
魏郁
相关人物
刘希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兰州一中
相关机构
兰州市区团
相关机构
兰州市党部
相关机构
上海军医大学
相关机构
川北军区后勤部
相关机构
临洮师范
相关机构
甘肃省佛教协会
相关机构
兰州一毛厂
相关机构
西北师范学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