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899年出生的临洮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人物 近现代编》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172
颗粒名称: 1840-1899年出生的临洮人物
分类号: K820.842
页数: 33
页码: 17—49
摘要: 主要介绍了1840-1899年出生的临洮人物传略。
关键词: 临洮县 近代人物

内容

郑廷兰
  清秋道私学教育家
  郑廷兰(?-1921),字芳若,号芷轩,行一,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咸丰十年为府学附生。青年从军(25岁),先后参与平定第一次河涅之乱和西征新疆的战役,作战长达16年。在新疆平定之后,经左宗棠大帅保举并奉上谕“加保留用陕西补用县丞”。此后,入疆部队减遣,其以不惑之年,随部队返乡候缺,同时设馆教学以为生计,为当地所重。李镜清先生曾于1909年(宣统元年)撰文称:“吾师芳若郑公,以熙州之大儒,出赞戎机,入奖后进”。其至新疆返乡后,当地以郡庠生保举为敕授修职郎。
  郑廷兰於1865年(同治四年)入营从军,1881年(光绪7年)由新疆返回狄道以后,在等候补缺的同时,开始开办私塾(即私人学堂),教授生徒。著作有纂修于宣统元年的《狄道州续志》。郑廷兰先生的一生,虽然并未作出光耀千秋的功业,但是其以一个封建社会的临洮青年知识分子,甘冒锋矢,毅然从军,为保境安民和卫国西征的壮烈经历来看,他却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历代知识分子以身许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为保家卫国,做出了积极地贡献。在其设馆教学的26年中,也培养了一些算得上是国家栋梁之才的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同时也为当时狄道地方的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郑廷兰
  王启财
  清光绪青海循化、乐都总兵
  王启财(1845—1929),字干臣,清兰州府狄道州(今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王家小庄)人。善武术,同治年间,投陕西总督左宗棠部,曾转战河西走廊、青海等地,从军三十余年,因公
  王启财历任哨官、游击等职。光绪年间历任青海循化、乐都总兵。中法战争结束后不久,即告老还乡,曾协助地方完成《狄道州续志》。
  民国十八年卒于家,年84岁。
  阎绪昌
  清新疆直隶州知府
  阎绪昌(1848—1934),字瓒卿,号水月主人,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丁亥甘肃乡试题名中科举人,朝廷派新疆巴里坤镇西直隶厅充任僚佐,后任直隶州知州,署镇西直隶州同知。著有《六经演绎》、《历代忠义吟》和《历代洮阳忠义吟》,卒年87岁。
  斐锡晋
  清书法名家
  裴锡晋(1856—1926),字九如,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清光绪贡生,从教私塾及经营黄烟业为主,光绪末去四川开创黄烟业坐庄生意。在川十多年,勤习书法,颇有造诣。后回故里,勤写不辍,真、草、立、篆,各擅妙境,所写中堂、屏幅、楹联、匾额甚多。
  石作栋
  清贵州荔波县知县
  石作栋(1856—1940),字郑卿,号洮溪,清兰州府狄道州沙泥州判(今甘肃省临洮县辛店镇)人。以禀生应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中举人,十三年(1887年)丁亥三甲一百四十九名进士。出任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知县。在职捐资办教育,提倡植树造林,推广麻织工艺,产品出销南洋,改良民俗,建成竹坞花村,惩奸除恶,勤政爱民,为荔波县有史以来少有的廉能循吏。后辞官回藉,以诗文自娱,勤于著述。著有《郑卿文集》、《洮溪青云集》和《四字鉴略》等。其祖父石光岳,字子五,咸丰时恩岁贡。坚持数年抄书,勤学不倦,后在省城以教读为业,成就多人,人皆服其有度。父士杰,同治恩贡,十三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主讲平番、大通、酒泉等处书院。后选授伏羌训导。
  魏联鉴
  清知名武术大师
  魏联鉴(1857-1911),甘肃省临洮县人。从小喜欢武术,擅长“六合枪”、“五虎锤”、“梅花拳”等,与同时武术爱好者来往甚密,互相琢磨,取长补短,技艺猛进,同行称为武术界之杰秀。其中“梅花拳”,梅花五瓣,象征五种禽兽,即以龙、虎、蛇、鹤、猿五种神态,柔和于武术之中。
  龙炼精,虎炼力,蛇炼气,鹤炼神,猿炼敏,把精神气力贯穿于整个武术之中。锻炼结合保养,以达健身延年的目的,在临洮颇著声誉。在他的影响下,家族中崇尚武功。其子魏伯庸,在老年时,还为后起爱好武术者传艺。
  张三观
  清著名书法家
  张三观(1860—1921),字葆吾,甘肃省临洮县城南槐巷人。清末附生。潜心研究书法,用笔圆润洒脱,遒劲挺健。习赵书颇神似。在临洮与张映川(字月秋),同有盛名。宣统初年曾参与编《狄道州续志》。辛亥后,息隐家园,殚力书法,一时联、匾、条幅,多出其手。子张铭(字崇昭),亦习其笔法,能传家学。
  曹大智
  清新疆若羌县知县
  曹大智(1861—1920),字愚若,清兰州府狄道州(今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清光绪优贡生,在下街村设学馆授徒,辛勤培育百余名学员,其秀才数10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捐票从政,赴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历任若羌县知县、焉耆府知府。民国初返里,卒于家,年59岁。
  其子曹景升继父志,在家庙设馆任教至民国二十年。
  周炳南
  国民军陆军中将
  周炳南(1865—1937),字静山,一作镜山,甘肃省临洮县八里铺镇周阳洼村人。自幼聪颖好学,习文练武,光绪末年考中秀才。后考入北洋陆军学堂骑兵科,毕业后,在甘肃军第三标(后改忠武军)周学务部任管带。辛亥革命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响应共和。1913年任肃州巡防第三营营长,率部驻扎敦煌。此时,一股沙皇白军300余人窜至敦煌莫高窟,破坏文物,周炳南率部驱赶沙俄白匪离境,保护了珍贵文物。周炳南在酒泉带兵多年,其职务由营长、团长升至旅长兼肃州(今酒泉市)镇守使。1927年响应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7混成旅旅长,陆军中将军衔。周炳南热心临洮教育,为家乡捐资,兴建了土固山周氏私立高等小学堂,至今当地人感念周之善举。1928年为解灾民之饥,张致堂等人创办狄道县丰黎社仓,周炳南捐银200两。
  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为其颁发一等银质奖章1枚。周炳南文武兼备,能诗善文,著述颇丰,书法尤长。著有《静山文稿》4卷,《鸣沙诗钞》3卷,《安肃公牍》8卷。晚年离职回临洮,以作诗练武自娱。
  1937年去世淳年72岁。
  王定钦
  清狄道教育先驱
  王定钦(1867—1953),字子敬,号沤园,甘肃省临洮县八里铺镇雍家庄人。清末廪生。设私塾教学,杨汉公、李叶庚、牟月秋、王尚仁、杨景周童年时期皆受其教,是狄道县启蒙教育的先驱。清光绪末年,私塾改办学堂,定钦与杨明堂等首先响应,创办中、东、北三区两等小学堂,为地方培育人才。五十岁后,在北大街开设“源远药房”,以医为业。建国后,人民政府以民主人士对待,每月给予生活费。临终前,命家人将全部积蓄献给国家。
  1953年病逝。
  赵振声
  清秋遣新武教育开拓者
  赵振声(1871—1911),字兴庭,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冯赵家村人。清末拔贡。其先祖以耕读为业,先世两代曾设私塾授课,有书香之称誉。
  赵自幼就读于家塾,亲受父亲教诲。青年时期即考取兰州府狄道州优生。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继承父业。光绪十二年(1894年)在县城粮食市家宅中设私塾,其子学普及李叶庚等十余人受教育门下。赵振声崇尚简朴、业儒重学,力倡并实践知行合一学说,治学严谨,时人尊称赵师傅,在当时学塾任教者中负有盛名。
  清末,州、县学政府机构正式设立劝学所,赵振声首任狄道州劝学总董兼州视学。赵热心教育、倾其全力,于光绪三十一年至光绪三十四年 (1905—1908年)期间,与地方先贤刘乾、苟维藩、王定钦、张应铭等人兴办地方新学。
  赵振声1905年在原考院改设为狄道州洮阳高等小学堂,首任校长苟国华(举人)。1906年,由原超然高等小学堂,首任校长王定钦(清代廪生)。1906年由新店子社学改设为沙泥州判两等小学堂,后迁于太石铺。设立初等小学堂11所:城内4所,北乡3所、南乡3所、东乡1所。按照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教学经费、师资及管理规则。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万寿宫又增设官立女子小学堂,校长赵志尚。协助杨斋沐(字明堂)在石桥街忠愍祠创办杨氏私立养正小学堂,斋沐兼任首届校长。狄道州在当时甘肃七十二厅、州、县中设立学堂为较早者,作为主持地方教育的行政职官,赵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不负众望。
  清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秋七月,赵振声与王定钦等人编修《狄道州续志》、襄理采阅,十月余而书成。赵不畏劳苦、多次亲赴峡城、海巅峡等地考察、核实。王定钦有诗《送友赵兴庭赴峡城》云:“漫漫南行路,故人不我顾;远望洮水滨,隐隐几株树。"
  清宣统元年秋后,赵振声以优贡生选派新疆试用县丞,到新后留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任修新省志,至宣统三年(1911年)秋七月初七日,因积劳过度、病殁于任所,享年41岁,有“兴庭先生临终遗言”稿存世。次年,榇归故里,临洮教育界人士送“兴学尽瘁"匾,以示哀悼。赵振声之业绩,载《临洮县志》、《临洮教育志》、《赵氏谱》等。
  李镜清
  甘肃省临时议会议长
  李镜清(1871—1912),字鉴亭,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897年以廪生考取拔贡,次年朝考一等分发四川。1907年调任云南巡警。不久因父去世返里,期间,曾校编《狄道州续志》。1909年,调任黑龙江巡防右统领。期间与革命党人兰天蔚来往甚密,思想始倾向革命,赞成宪政。1911年因支持请愿开国会不果,忧愤之下辞职赴川。时四川保路风潮蓬勃高涨,川都督赵尔丰拟令镜清统领新军进行镇压,镜清力辞不受。不久,武昌起义爆发,镜清返回甘肃。1912年3月,由慕寿棋、王之佐、水梓等人发起组织甘肃省临时议会,公推镜清为议长。他就职后,首先请求宣布承认共和,其次促请撤回攻陕甘军,再次,维护回族宗
  李镜清
  教、保留回族风俗习惯,联络回汉感情,还提出裁驿站、筑铁路等项建议。在处理秦州(今天水)黄钺起义问题上,镜清坚持反对甘肃都督赵惟熙等人的主剿方针,终使秦州人民免受战争惨祸。在解决兰州炮兵等营因索饷而兵变问题上,他奔走开导,力劝绅商出借银两以解燃眉,且带头捐款筹饷,使一场一触即发的兵变得以避免。镜清还对赵惟熙任用私人、徇私枉法等劣迹亲自拟稿向中央弹劾。由于其在甘肃影响、威望日高,却引起赵惟熙等顽固守旧势力的疑忌仇视,他们造谣中伤,挑拨回族军阀马安良等与镜清的关系,致使马安良派人查封了省临时议会。后形势愈加紧张,经友人相促,镜清返里。1912年6月6日晚,李镜清被暴徒刺杀于临洮家中,成为甘肃为宪政献身的第一人。1934年,甘肃政府经呈报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批准,给李镜清次抚恤金800元,由地方建祠,匾书“精诚壮烈”,永久纪念。
  边永福
  甘肃护法军第一师师长
  边永福(?-1917),字昆山,甘肃省临洮县人。1912年在新疆参加民主革命,任马步芳军统领,返里后,与赵学普、蔡大愚等筹划护法起义。1917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政府,就任陆、海、空三军大元帅。后师世昌代表甘肃进步人士到广州,面陈甘肃人民苦于北洋军阀的暴政和迫切要求革命的愿望,孙中山非常高兴,除勖勉外,还发给密电本和路费,并答应在必要时支援经费枪械。师世昌返甘后,传达机宜,由蔡大愚、赵学普、边永福、师世昌、郑锦麟、秦钟岳、杨灿、边镇清、杨希尧、焦桐琴、胡登云及回族军人马廷勷等十二人,在兰州法政学校设总部,并在兰州官陛巷开设“二阳公寓”作联络点,多次召开会议,决定联合甘肃民主革命力量,与北洋军阀的代理人张广建展开斗争。于是马延勷赴河州组织循化撒拉族武装力量,赵学普回狄道与郑锦麟、焦桐琴、胡登云等人筹划捐款,在城内台子寺开设酒馆,联络士兵发动武装起义。11月初夜晚,赵学普、蔡大愚、焦桐琴率狄道东校场士兵于初9日(冬至节)起义,由马廷勷指挥循化撒拉军与冬至前抵达狄道,扼守洮河沿岸,由杨希尧赴循化隆务寺发动藏族武装响应起义,以分散军阀兵力。狄道城内由秦峻峰、杨灿、边镇清等负责维持秩序,由赵学普、边永福联络地方群众力量。临洮起义后,由焦桐琴率部进攻兰州,逐走甘肃省省长兼督军张广建,通电全国,并报广州,以响应孙中山大元帅北伐。
  会后,师世昌再去广州,赵学普即回狄道,敦促其舅边永福招集旧部作援助,并奔赴于狄道、河州之间,从事联络工作。不意在冬至节前,焦部班长尹德志和洪发祥酒后失言,泄露机密,被人密告于统领,吴即下令收回各营子弹,焦桐琴急告赵学普,赵即赴河州从马延勷处取来子弹500发,交焦桐琴发给部下。吴桐仁加紧防备,除四路派亲兵防守外,又派重兵把守洮河浮桥,断绝交通。时蔡大愚已由河州到狄道西二十铺,初八日傍晚蔡大愚、赵学普、边永福等会晤,决定起义,若成功,全城张灯结彩,迎蔡进城,主持大计。当夜赵学普边永福带护卫进城联系,行至洮河桥附近时,与吴桐仁士兵接触,互相开枪射击。赵、边寡不敌众,遂壮烈牺牲。临洮起义前夕,师世昌又至广州见孙中山,汇报甘肃情况,孙即委任边永福为甘肃护法军第1师师长,赵学普为总参议。不久,师世昌在粤得悉起义失败,当即呈报孙中山,孙深嘉赵、边等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手书:“为国捐躯”白绫挽嶂一幅,给抚恤金5000元,并令师世昌回甘后,刻石建坊,以慰忠魂。
  师道立
  清湖南湘平县知县
  师道立(1872—1940),字卓然,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清光绪优贡生,受业于兰州府狄道州儒学增广生员阎邦杰所设新添铺塾学。光绪十六年(1890)毕业,遂在新添铺私塾任教。光绪十七年(1891)补邑庠生因回变中办理文案有功,光绪二十二年(1896)甘肃军务提督奖给“五品蓝翎”功牌一面。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废科举改学制,道立以新添铺私塾教师首任北区高等小学堂校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赴任四川补用县丞,恰适湖北遭受水灾,即行筹款赈灾,捐银947.6两,因赈灾有功,宣统元年(1909),由湖北省筹办赈捐总局呈报清户部,向宣统皇帝奏准升奖五品衔。同年,又以五品衔调奉天(今辽宁省)补用县丞,任职政绩优异,遂即升任湖南湘平知县(七品官)。
  清宣统年为编纂《狄道州续志》捐银15两。此后,任甘肃省环县、庄浪知县、宁夏盐池知县。1917年任宁夏中卫县禁烟分局局长时,甘肃酒泉旱灾严重,积极募捐款赈济灾民,获甘肃安肃道道尹杨丙荣报请甘肃省省长兼督军张广建授予二等先后在城内与友人创办模范小学、东街小学、从德女校。1916年,任甘肃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1918年,在店子街创办唐泉小学、黑漆庙女校。1920年,在杨家台村杨氏宗祠内,创办正宗小学。1937年与其五弟杨国沐、曹贻庵等在店子街创办农业学校。为纪念幼时的客居地,在山丹县创办了芦家堡小学。三十余年,共捐资白银7000余两。国民政府曾多次褒扬其义举,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题赠“乐善好施”匾额。1929年与地方人士合议创办县义仓,倡修东干渠。次年,县长王敏奖章。晚年退后以犹勤于书法,编修临洮师姓谱牒留传后世。
  1940年病逝于兰州。
  杨斋沐
  民国临洮新式民办教育先驱
  杨斋沐(1873—1959),字明堂,甘肃省临洮县玉井镇杨家台人。清末秀才。宣统元年(1909),父子捐银一千两,在石桥街杨忠愍公祠创办杨氏私立养正小学堂。民国初年考人兰州文科高等学校,毕业返里,悟兼任保安司令,收编张彦明(回族)为骑兵团团长,盘据城内残害人民。他出巨资令刘余生、段复生从四川购买枪支,在脱甲山组织武装,谋划抵制王、张蹂躏地方的暴行。1936年,长征红军过境,他感慨地说:“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遂将1匹骡子捐赠给红军。建国后,列为民主爱国人士。195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1959年病逝。
  杨斋沐
  沈祥亭
  民国民间戏剧艺人
  沈祥亭(1876—1956),名思桐,甘肃省临洮上营乡邓昌村人。人称“沈姑娘"。生平喜好戏剧,早年在乡间演唱“曲子戏”(群众所称“风搅雪”),后学唱秦腔,主攻旦角。1921年后盛名。后为地方封建势力不容,离家外出。在天水、岷县、武都、漳县、宝鸡一带跟班学戏,初工旦角,后改须生。沈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多才多艺,马鞭、甩袖功夫绝佳,善弹三弦,生、旦、净、丑各个行当无不精通。1936年返家,即走乡串户,带徒传艺,组织班社在临洮、渭源、榆中一带庙会演出。沈嗓音好,做工细,扮相美,深受群众欢迎。一生演出过一百多个剧目,其代表剧目有《七星庙》(佘赛花)、《双锁山》(柳金定)、《宋江杀楼》(闫婆惜)、《游西湖》(李慧娘)等。一生带徒授艺,传承戏曲艺术,在民间颇有口碑,著名戏曲艺人张永顺就是沈的高徒。
  陈思舜
  民国著名书画家
  陈思舜(1877—1954),字绍伯,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陈家庄人。爱好绘画,山水、人物、花卉均有造诣。曾向辽东姚凤岐学画,作品流传较多,尤以《射猎图》等画,传神写照,栩栩如生。
  1954年去世。
  桑晓峰
  民国洮沙县名中医
  桑晓峰(1878—1960),甘肃省临洮辛店镇桑南家村人。清末秀才。精研中医学,自学成才。曾在辛店开设中药铺施诊行医,擅长治疗伤寒。
  建国后,曾被洮沙县人民政府邀请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在辛店与董子和开设联合诊所,一生致力于卫生医疗事业。
  1960年病逝。
  宋振声
  民国洮沙县县长
  宋振声(1879—1949),甘肃省临洮县龙门镇人。清宣统拔贡。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月任陇西县县长,二十二年(1933年)任洮沙县县长。(现载《陇西县志》)。
  王巨镛
  民国临洮教育名人
  王巨镛(1879—1969),字季笙,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917年由杨汉公资助赴南通师范学习。1924年毕业后任甘肃省立第三师范数学教员,教学严谨,条理分明,批改作业,细致认真。后任临洮师范教导主任多年,言传身教,对地方小学教师影响极深,曾一度兼任临洮中学、临洮女师数学、物理教员。解放后,先后在临洮师范、临洮二中任教,为地方统战民主人士之一,出席过地方先进教师代表会。
  1969年4月逝世。生前将其家藏书籍,悉数捐赠临洮二中图书馆。
  师世昌
  民国甘肃护法领导人
  师世昌(1881—1942),字仲吾,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幼年聪颖好学,1906年毕业于狄道县北区(今新添镇)高等小学堂,名列第二名。青年时期热爱家乡,关心地方公益事业,成立狄北新添乐输会(慈善组织),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1909年被推选为“贤良方正”,享六品顶戴之誉。后考入甘肃法政学堂(1911年改名为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以后,受蔡大愚、赵学普革命思想薰陶,师世昌要求进步,在法政学校经赵学普介绍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入会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临洮新添地区先后发展秦钟岳、杨灿、师维敬、边镇青、王德一、潘殿华、潘金西、师德一、龙沛泽和桑兆林等10余人加入中国同盟会。1916年,师世昌毕业于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并积极参与和组织发动狄道(今临洮)护法革命运动。1917年,他先后两次赴广州晋谒孙中山大元帅,面授教诲和指示,并发秘电码和费用等。此后,临洮护法革命运动失败,当时,师世昌在广州,一方面呈报孙中山,孙深为悲痛惋惜,为在革命中斗争中壮烈牺牲的赵学普、边永福亲书“为国捐躯”四个大字的白绫挽嶂一幅,以慰忠魂,并发给抚恤金五千元。另一方面秘密联络与留日甘肃籍学生发行宣传小册子,揭露和痛斥甘肃督军张广建及叛徒的丑恶罪行。1921年后,陆洪涛、刘郁芬驻甘时,师回到甘肃,曾任东乐(今民乐)、玉门、金塔县县长。1931年12月,孙蔚如驻甘时,因师与孙政见不合,适逢新疆省政府主席兼驻军总司令金树仁(永靖人),即人新疆为其幕僚,并结识盛世才。1933年“四•一二”新疆政变后,盛世才。任命师世昌为新疆边防督办公署中将秘书长,后调任新疆建设厅厅长。其后,盛世才转向法西斯独裁,实行白色恐怖,1937年教育厅厅长张馨被盛捕押,让师世昌兼任教育厅厅长。不久,也被以所谓的“叛徒案”投入秘密监狱,受尽酷刑,始终不屈。
  1942年4月,师世昌被盛世才秘密杀害,时年61岁。
  袁润泽
  国民政府教育先进个人
  袁润泽(1881—1960),名澍光,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北五里铺村袁家庄人。清末秀才。1910年杨明堂聘请为杨氏私立养正学校校长,历时10年。
  1920年与于怒庵集资开设资义恒商号,以经营书籍、文具为主,兼售药材。该商号为临洮惟一经营书籍者。
  1931年同本村张世昌创办文峰学校,任校董。校舍占用金龙庙庙舍,新修3间,经费靠庙产收入解决。任教多年,对校长及教师要求较高。聘请历届校长王德明、常鸣瑞、裴质、何建庵等,均能严格要求师生。历届毕业生成绩名列前茅。曾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四等奖章。
  赵重谊
  民国临洮洮教育名人
  赵重谊(1881—1961),字元卿,号敬轩,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集镇赵家集人。兰州优级师范毕业,历任狄道县模范小学教员、县劝学所所长。在职期间,先后主持创建国民学校八所。1920年,创办寺洼山小学,并任校长。1928年任紫松区民团团长,次年大旱,主持赈务,救济饥民。1930年任紫松区区长,募捐资金,修缮寺洼山小学,与史鼎新等倡修溥济渠,任溥济渠管理所所长。甘南农民起义中,国民党军12师、59师,围捕参加起义的农民600余人,驱至李范家河滩,企图枪杀,重谊等挺身前往,全力营救,具结保领,获释500多人。建国后,为民主人士。
  1961年逝世。
  雍生建
  民国知名烹调大师
  雍生建(1881—1958),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幼年在私人饭馆当杂工,留心名师手艺及配料方法,逐步掌握“荤素”配菜手艺,精心钻研,创出独特的烹调技术,对冷、热、荤、素、脍、炸、蒸、炖、烧、烤等饮食、菜肴,各臻精妙。能配300多种菜肴,以全羊席最驰名,一般能作十多种佳肴,最擅长的有:清汤羊头、烤羊肉、杏花肠子、烧羊肉、糖酥尾。重视行德,不论贫富,每逢喜庆设宴,随请随到,按料配菜,色鲜味美,是享誉省内的烹调名师。
  高文炳
  民国甘肃保安大队长
  高文炳(1882—1937),字虎臣,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928年春,河涅事变爆发,文炳奉县府命,组织民团自卫,送难民渡河。冬,战事渐息,民团解散。次年3月,战火复起,文炳又组织民团驻守苏集自卫,5至6月间因孤立无援,退守临洮西坪,掩护洮西难民抢收庄稼。秋8月,马集张彦明部3路侵犯西坪,民团奋力应战,自晨至午,击退张部,保卫了临洮县城人民的安全。后移至驻洮河东河工局,坚守浮桥,维护交通,北战大营坪、吴傅家坪,南击流窜之敌,保护了新添至官堡一带居民的安全。1929年冬,临洮县长王敏悟阴谋为自已扩张势力,改编民团为第1营,文炳任营长,驻南街。1930年秋,王敏悟命张彦明率骑兵追击由渭源县会川镇来临洮的鲁大昌部,至唐泉,不见踪影,割临洮南部老百姓的耳朵回城邀赏。鲁大昌军欲攻临洮城后,张彦明与文炳等猜忌日深,张部暗积引火物资,阴谋焚城,城内群情惶惶。农历腊月初,鲁部进抵城郊,文炳营副队长高存德,与鲁部营长吴福全秘密联系,于腊月初九夜,大开南门,迎接鲁部入城,王敏悟与张彦明的屠城阴谋破灭,率残部渡河西逃,鲁部入城安民,高文炳为城防司令。1932年6月10日,任文炳为甘肃省直属第2保安大队大队长。
  1937年9月病逝。
  师尚谦
  民国赴日留学生
  师尚谦(1884-1926),字益三,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于狄道县北区(今新添铺)高等小学堂,后考入甘肃省法政学堂(1911年改名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6月毕业时,成绩名列榜首。甘肃选派留学生,尚谦以优异的成绩考中日本明治大学,留学日本。民国六年(1917年)毕业于东京明治大学,获学士学位,是临洮县第二位留学生。在日本留学时,曾受到孙中山先生接见,并勉励回国后搞好地方工作。回国后,师尚谦任教于甘肃省法政专门学校,后任教务长。于此,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反对封建割据,主张民主团结。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冯玉祥任刘郁芬主政甘肃时,师与刘为同学关系,刘欲重用师,此时,师已患重病,刘勉师以积极调治,并送医药费白洋五百元,1926年病故,时年43岁。
  杨汉公
  民国甘肃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杨汉公(1884—1949),字显泽,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受业王定钦门下,17岁考入超然书院,转兰山书院及省优级师范,毕业时名列第一。
  宣统三年(1911年)赴东南各省考察教育。回省后,提出“固定学款,造就人才,和睦民族”三项目标。民国初年,任省督学。1917年后,任甘肃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分管陇右乐善书局。1938年赴四川峨眉山,1941年回兰州,寄居乐善书局。1949年5月逝世。汉公博通经史,著述颇丰。著有《大学直指》、《近代儒哲》、《中庸述义易解》、《论语传》、《孟子择要传真》等十三种专著。
  孙培英
  临洮开明绅士
  孙培英(1884—1952),字俊卿,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从事商业,任“天顺东”商号经理,重视地方教育事业。1918年当选为甘肃省参议会议员。1920年捐款合办南街小学,兼任校董会董事长,后与乡绅捐款创办漫洼小学。1942年又与热心教育人士捐款,在城内兴办新寺女校。建国后,以开明绅士对待。1949年12月,应邀出席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2年病逝。
  李叶庚
  民主党派知名人士
  李叶庚(1884—1955),字经西,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曾教授私塾多年,创办北街小学,任校长。民国初年,参与西桥头洮河大堤工程。1929年,全省大旱,在主持省拨“华洋义赈款"中,以工代赈,开凿“工赈渠”。建国后,当选为县人民代表。1952年9月任临洮县人民政府建设科副科长、科长。1954年4月任临洮县副县长。
  1955年5月病逝。
  刘乾
  民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
  刘乾(1884—1956),字笠天,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清末拔贡。光绪末年,他与王定钦等共同创立狄道县中区,、东区、北区三所高等小学堂,并任北区高等小学堂校长。辛亥革命后,任狄道县地方自治研究所研究员。1916年任狄道县立初级师范学校校长。1920年任黄河防汛委员会委员。1930年任甘肃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临洮师范)校长。1947年9月,将省发年老退休金7880元慷慨捐助学校,用作清寒优秀学生奖学金。建国后,政府列为民主人士。
  1956年病逝。
  郑瑞青
  民国爱国民主人士
  郑瑞青(1884—1961),原名锦麟,字瑞卿,清兰州府狄道州(今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中国同盟会会员,奉天讲武堂三期学员,1911年曾在大连起兵响应辛亥革命。曾跟随李镜清历任哨官、管带、舰长等职。1917年师世昌发动甘肃护法运动。此时,郑瑞青为临洮新建右军第6营营长,响应参与在临洮发动的甘肃护法运动,成为一名民主革命斗士。起义失败后被捕,押解兰州,1921年获释。
  1930年前后,曾在鲁大昌部任上校团长,后任渭源县县长。1949年解放后,临洮县政府以民主人士对待。
  1961年9月病逝,享年77岁。
  郑瑞青(左)
  边占彪
  民国陆军步兵学校国术教官
  边占彪(1884—1974),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自幼好武术,刻苦锻炼,颇有造诣。其"八步传"、“呼吸锤”、“争锤”、“劈柴”等,均深得奥妙,独创一格。他崇尚武德,正派、大方,能济人之急。1928年发生河湟事变,洮河西部难民避乱入城,他参与城防委员会的防守事宜。后任国民党驻临洮陆军步兵学校西北分校的国术教官,人称“边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应邀参加县文化馆,定西地区召开的国术表演。一生传艺,受益门生不少,是临洮有影响的武术家。
  苟兰亭
  民国临洮商会会长
  苟兰亭(1886—1926),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925年任县商会会长,主持全部收兑了前任商会负责人所发行的临时钱票,受到广大群众的称颂。1926年甘肃省督军刘郁芬派澹台俊任狄道县长,向商会派征银币十万元,兰亭以征派过重,据理力争,要求减为三万元。澹台俊声色俱厉,严行追促,坚持不少分文,限期交清,否则即以“军法从事”。
  兰亭意志坚定,准备与军阀斗争到底,终以力微不敌暴政,投河自尽,为维护全县商民利益英勇献身。澹台俊只得减收三万元结案。
  秦钟岳
  民国甘肃省特派专员
  秦钟岳(1886—1932),字峻峰,甘肃临洮县新添镇秦家河湾人。兰州优级师范毕业。1911年任甘肃教育厅督学。1916年任狄道县劝学所所长,整顿学田,兴办教育。与杨明堂等创办狄道县立初级师范,并筹办新添镇教育乐输会。1917年与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及赵学普、边永福、师世昌、焦桐琴、胡登云、杨灿、边镇清等为驱逐北洋军阀在甘肃的督军张广建,参加护法革命运动,决定以狄道为据点,于农历十一月初九发动起义,因泄密失败。钟岳与杨灿、边镇清、胡登云拟投陕西靖国军郭坚部,以图再举。行至两当县双龙铺,被驻军所捕,胡登云解天水,英勇就义,秦钟岳、杨灿、边镇清等人押解兰州入狱。1921年张广建离甘,陆洪涛(原陇东镇守使)接替甘肃督军,经各方营救,于1922年获释后,任甘肃省参事。1924年去南京、上海等地与国民党要员廖仲恺等联系。回甘后,省委任特派专员,在河西武威清理积欠税务事宜。钟岳在振兴甘肃工业,整顿织呢局,煤炭公司,振兴文化教育事业及接办正本书社等方面,多所效力。1925年选为国会议员,参加国民议会。
  1930年5月省政府八大委员杨思等,派钟岳与任丹山为代表,赴陇西、陇南、陇东,联络鲁大昌、马廷贤、陈珪璋成立地方联军。1931年陈珪璋派钟岳等数次去西安联系西安绥靖主任杨虎城。冬十一月,西北军杨虎城部孙蔚如率17师人甘,陈、孙分两路进军兰州。孙蔚如以宣慰使名义兼甘肃省主席。钟岳任甘肃省印花处处长。
  陈、孙进入省城后,互相猜忌,陈与杨思、张维等密计,筹划甘人治甘,陕军回陕活动。1932年,孙蔚如先发制人,令其旅长杨子恒派特务营杜耀宗于正月十五元宵夜,抓捕秦钟岳。正月十六日夜,钟岳惨遭杀害。
  秦钟岳
  牛载坤
  民国甘肃省教育会会长
  牛载坤(1886—1934),字厚泽,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9岁考取秀才,翌年赴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小学教师职,后被巡抚保送入京师军咨测绘学堂,毕业后赴东南考察教育,在上海与商务印书馆签订合同,筹组兰州正本书社,并任经理。
  1913年返乡,兴办地方教育,筹募基金,与胥灵峰等人创办“树风学校"。1916年任甘肃省教育会会长,与水梓、张维等,建议省政府核准全省分设师范学校九所,对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917年,筹办手工业传习所,亲赴日本考察实业教育,又在上海学习毛编技术,与高抱诚草拟《发展甘肃实业教育之规划》,并结识国内教育界名流蒋梦麟、陶行知、张季直、黄炎培等。回省后,提倡发展毛编物、蓄水造林及改良羊种等事业。任甘肃省工业学校校长,甘肃织呢公司副经理等。1920年去山西大同采购瑞典式人力编织机,携甘仿造,再赴日本考察“改良羊种及羊毛改良问题",并为织呢公司采办器材。回省后,与水梓、杨思、张维等人创办陇右公学,任董事,兼任甘肃省银行协理。1933年,任民勤县长。当时马步青驻凉州,其驻民勤之部属任意拉差拉夫,逼索大车200辆,他据理力争,严辞拒绝。5月,载坤晋省述职,道经武威,将民勤驻军军纪情状,实告马步青,马碍于情面,将驻民勤营长调至武威杖责四十,遂民勤驻军营长怀恨在心。载坤于6月5日晨四时乘车行至皋兰县境的哈家咀,被跟踪的暴徒狙击,身受四弹,立即殒命,遗体葬于临洮八里铺镇王家大庄村,民勤人民集资修建牌坊,额题“甘棠遗爱",以资纪念。
  牛载坤
  师维敬
  民国临洮教育名人
  师维敬(1886—1947),字明轩,号太池,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于狄道县新添镇高等小学堂第一届,名列第三名。1907年在师家湾、秦家庄村私塾任塾师。1911年任新添铺高等小学堂教员,后经师世昌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与高文蔚、杨景周和潘殿华去江苏南通师范学校讲习科深造,回县后任狄道正德职业学校教员,新添教育乐输会会长。1927年创办新添女子小学,任校长,师天辅任教员,为临洮女子受教育做出了贡献。1928年河涅事变暴发,又遭民国十八年(1929年)年荒,新添铺小学校舍被毁,师维敬主持修茸校舍,并任校长,使300多名学生到校就读,为学校积累资金500白洋。1934年任临洮县初级农业学校语文教员,1937年任临洮县教育局督学,1938年任临洮县女师附小教员,1941年任临洮县教育科教育视导员,1946年任新添铺男、女两校校董。师维敬一生热爱临洮地方教育,四十年如一日,学教育,办教育,为教育而终身,1947年病逝,享年62岁。
  著有《太池诗集》一卷,《太池存心录》一卷,手抄《太池杂录》一卷。
  高文蔚
  民国临洮教育名人
  高文蔚(1887—1954),字抱诚,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幼读私塾,聪颖过人,每次考试,均列榜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成绩优异,考入甘肃省陆军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经考试选拔,被公费保送湖北武昌陆军学校深造。在校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掌握了陆军应具备的军事知识和实践经验。辛亥革命后,由湖北返省,目睹地方军队素质极差,呈报当局整饬军纪,培训军事知识,得到甘肃都督赵惟熙赏识,派任西军精锐军(回军马安良部)教练。1915年,因地方军阀割据,互相残杀,文蔚不愿助其危害人民,便弃武赴江苏南通师范学习。1919年秋毕业回省,从事甘肃省中等教育事业,文蔚认为:要振兴甘肃落后面貌,必须从教育入手。自1923年起,任省立第三师范(临洮师范)教务主任、语文教员兼师范附属小学主事(校长)。后任第三师范学校校长,多方延聘优秀教员,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一时学风盛隆。全省中学学生会考,名列前茅,为临洮及兰州地区小学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筹集3000元,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购买多种教学图书、仪器设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924年至1925年,调任省教育辅导督学,对省立各中等学校教学改进、教学设备、学生学业等方面建树颇多,为各校师生所乐道。他还写成《甘肃教育视察记事》,陆续发表于《大河日报》,对甘肃教育发展,影响很深。1926年,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国文教员兼训育员。1941年至1949年7月,历任甘肃省教育厅主任秘书、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甘肃学院秘书长、甘肃学院附属中学国文教员、陇右中学校长等职。建国后,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和人民代表。
  1954年9月病逝。
  赵学普
  甘肃护法军总参议
  赵学普(1888—1917),字相臣,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冯赵家村人。幼年就读于家父之私塾,刻苦好学。清光绪30年(1904年)中优贡。光绪32年(1906年)考入甘肃高等学堂。1907年,选送京师法政学堂政治经济本科就读,191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赵学普在京求学期间,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熏陶,毅然参加同盟会。回甘后,任甘肃省法政专门学校教务长。辛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赵学普与省内外甘肃籍进步人士密切联系,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积极组织革命力量,同封建顽固势力作斗争,迫使甘肃当局于1912年3月15日通电全国承认共和。之后,赵学普被甘肃省临时议会推选为出席各省议会代表大会代表。
  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8月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并就任陆军大元帅。此前,甘肃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同盟会会员)与赵学普、杨希尧(同盟会会员)、师世昌(同盟会会员)等密谋武力倒张活动。在兰州杨希尧家集会时,赵学普起草《讨张贼广建檄文》,力排众议,统一行动。蔡大愚派世昌前往见孙中山,面陈甘肃人民苦于北洋军阀暴政和迫切要求革命的愿望。孙中山委任赵学普为甘肃护法军总参议。孙中山亲自指导的甘肃护法起义全面展开。11月初夜晚,蔡大愚、赵学普、焦桐琴(同盟会会员)等人在省法政学校开会决定:以狄道为据点组成甘肃护法军,由焦桐琴率狄道东教场士兵于农历初九日(冬至节)首先起义。由马廷勷(临夏人)指挥循化撒拉军于冬至节前抵达狄道,扼守洮河西岸作策应。由杨希尧赴循化隆务寺发动藏族武装响应起义,以分散军阀兵力。胡登云(陇西人)、郑瑞青(同盟会会员)率部同时起义并向狄道靠拢。赵学普与其舅父边永福(同盟会会员)联络地方群众力量作声援。狄道城内由秦钟岳、边镇清、杨灿等(同盟会会员)负责维持秩序。起义后,由焦桐琴率部进攻兰州。
  赵学普在此期间,赵学普奔走于狄道、河州之间,从事组织联络工作。起义临近,在冬至节前,焦部班长尹德志和洪发祥酒后泄密,被人密告统领吴桐仁,吴即下令收回各营子弹。焦桐琴急告赵学普,赵即赴河州从马廷勷处取回子弹500发,交焦桐琴分发部下。吴桐仁加紧防备,又派重兵把守洮河浮桥。此时,蔡大愚已由河州大河家随部队到达狄道西乡二十铺。初九日下午,赵学普、边永福骑马出城,在西乡二十铺与蔡大愚会晤,决定起义成功,迎蔡进城,主持大计。当夜,赵学普、边永福带护卫返回县城,行至洮河浮桥附近时,与吴桐仁部士兵接触,因答不出口令,互相开枪射击。赵、边遂壮烈牺牲,时为初九日(冬至节)亥时,年仅29岁。焦桐琴在校场仓促起义未能成功,各路起义部队先后被击溃,狄道的护法起义即告失败。
  新中国成立后,临洮县政府将赵学普列为革命烈士,其业绩载入《临洮县志》、《定西史话》、《赵氏家谱》等书。
  杨灿
  中国同盟会会员
  杨灿(1888—1927),字锦如,甘肃省临洮新添镇崖湾村人。1907年毕业于北区高等小学堂,后考入甘肃省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1913年毕业后,任甘肃省政府科长,经师世昌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7年在蔡大愚、赵学普、师世昌的领导下,杨灿、秦钟岳、边镇清等参加了甘肃护法起义。起义以临洮为据点,定于同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冬至节晚发动起义,因起义事泄密失败。赵学普、边永福牺牲。
  马世杰
  国民军中将总参议
  马世杰(1888—1957),字荫梧,甘肃省临洮县中铺镇何家山村人。甘肃省法政学校毕业后,在陕军某部任营长,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陕军总督张风刿,东路都督张芳,率军响应辛亥革命,马世杰随军参加。1913年考入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江西督军陈光远部下任旅长。1925年任孙传芳部前敌指挥预备军军长。1931年任川军刘文辉部中将参议。1935年任川军邓锡侯部中将总参议。1940年返故里。1943年在甘南农民起义中,马世杰参与并密谋策划,鼓动农军司令桑伟(字弼宫)夺取皋兰(兰州七里河区)湖滩地方自卫队枪支。蒋介石12师师长吕继周前来临洮镇压农民起义军,以幕后策划罪被捕,押解兰州审讯,后被释放。
  1957年病逝于家,享年69岁。
  袁印安
  民国临洮教育名人
  袁印安(1889—1946),字雪亭,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兰州优级师范数学科毕业。1912年先后任狄道县中区小学校长、第三师范校长。1921年任狄道劝学所所长。1927年任狄道县立初级中学校长。1929年动员商人王德邻捐款5000元,以生息收入充教学经费。
  1945年辞职,1946年病逝。
  张维
  甘肃著名地方志学家
  张维(1889—1950),字维之,号鸿汀,甘肃省临洮县人,著名吏志学家。自幼喜爱《诗经》、《左传》。13岁州试为诸生。入甘肃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考取宣统已西科甘肃拔贡第三名,授北京学部书记官。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由内蒙潜归原籍,联合同盟会及开明人士,成立狄道州议会响应共和。不久到兰州创办甘肃民报,启甘肃民办报纸之始,任总编辑。又主笔《大河报》、《政闻报》、《金城周报》,宣传革命,遭军阀忌恨,皆被封闭。1911年被选为首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后来袁世凯解散国会,取消其职务,便居京读书,因资尽回家乡教书,袁世凯死后,又任国会议员。次年因时局变化到上海,不久大病返乡,从此留心地方文献。其后任甘肃政务厅长、甘凉道尹、省署秘书长,又被选为省议会议长。1925年任财政厅长,因省长易人,后辞职改任兰山道尹。1928年始,任甘肃省通志馆长。期间曾兼任图书馆馆长,置书万册,并编印图书目录,又函告各地,征访各省、县史志,扩充馆藏。又兼任兰州中山大学史学教授,三任省委委员,兼法规编审委员会委员长,建设厅长。1931年后专任通志馆长七年,后因经费无着落,人员散去,他自筹费用,自己采访、编辑、校勘,终于编成《甘肃省通志》稿本一百三十卷,同时还增力口、删订、正误了大量旧志,多所新解。因感于西北史料散佚难征,便于通志馆结束后,建议成立文献征集馆,致函各机关,将重要文档,随时抄录副本,送馆备存,并创立甘肃丛书编印馆,编订目录,印辑历代西北
  张维
  人士著作。还担任国史馆顾问,国学会理事、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特约教授,多次出任甘肃省高等考试及留学生考试典试委员。抗战时期,出任甘肃省参议会议长、国民党中央委员。
  张维一生勤学,涉猎博览,家有藏书七万余册。他治学四十多年,一贯主张明事理,求实用。1950年患脑溢血病逝。其事迹收入1935年《中国名人国鉴》及1948年《世界名人辞典》。已出版的著作有:《金城周报论文集》、《兰州古今注》、《甘肃人物志》八册、《甘肃通志例目》《陇右方志录》二册、《甘肃建设专刊》、《甘肃省县总分图》、《陇右金石录》、《元魏诸镇考》、《仇池国志》、《陇右经之传》、《甘肃地理沿革图表》。未刊稿本四十五种,五百六十卷。
  黄文中
  民国甘肃民主斗士、著名书法家
  黄文中(1890—1946),字中天,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中国同盟会会员。甘肃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17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明治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课余间翻译了《日本民权发达史》一书,孙中山亲笔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1921年,文中任甘肃省教育厅第四科科长时,因极力宣扬民主自由思想,倡言民权主义,抨击时政,被省督军陆洪涛所忌,唆使部属黄得贵派兵在兰州安定门狙击。文中遭毒手,手破齿落,昏迷不醒,经送医院急救,幸免于死,愈后自号“再来人"。1925年,文中任盐池县长,因触忤权贵,几遭不测,遂弃职归隐。1927年春,在兰州任省立第一中学国文教员。后又出任鼎新县长、金塔县长、临泽县长,有政声,百姓爱戴。1930年应马仲英之邀任甘、宁、青总司令部参议。1931年,到上海江浙一带,以一手极有风骨的书法,靠卖字为生。"九一八"事变后,自命甘肃民众代表,出席了上海召开的民主救国会议,发表了救亡言论。
  1932年,文中寓居杭州,在西湖上留下了不少耐人寻味的佳联,至今仍存有数联。如镌刻在灵隐翠微亭上的对联:“孤亭似旧时,登临壮士兴怀地;鹫岩标远胜,翻动平生万里心。”借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筑亭台,追怀岳飞事迹,道出收复万里河山的愿望。在"西湖天下景”亭上题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
  黄文中
  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熔“叠字”、“回文”、“踩花”格为一体,博得时人的称赏。在“灵隐冷泉亭”上题联:“峰欲再飞无净土;泉甘耐冷有名山。”
  1935年返兰,在兰州一中任教,1946年病逝。
  史鼎新
  民盟甘肃省支部创始人
  史鼎新(1890—1954),原名国铭,字鼎新,曾用名丁丕杨,甘肃省临佻县衙下集镇郝史家村人。1908年小学毕业后,被选送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曾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2年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兵专业学习,1914年毕业。1916年考入北京陆军大学,于1919年毕业。1922年返甘肃创建陇南军事学校,任教育长。后历任陇南边防军副队长、工兵营营长,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20师参谋长、洛阳交工学校教育长、甘肃讨逆军第4路司令、鲁大昌部参谋长、西安靖绥公署少将参议、第八战区高参。1941年1月14日,为反对国民党的暴政,史鼎新召集王新潮、王教五、许青琪、刘余生、刘鸣、杨景周等人在兰州秘密聚会,成立西北民主政团,被推选为主任委员,确定分头秘密活动。次年返回临洮,积极策划甘南农民起义事宜。1945年春,接受中国民主同盟的建议,将西北民主政团正式改建为“中国民主同盟甘肃支部”,任委员。1947年6月17日,由葛曼、王新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16日临洮解放,在中共陇右工委领导下,积极进行支前工作。1950年初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商业厅副厅长。同年10月,参加甘肃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甘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951年2月,加入民主建国会。历任民建兰州市分会筹备委员会第一召集人,民建兰州市分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4年1月23日,史鼎新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64岁。
  史鼎新
  李荣亨
  国民党中央战史编委主任委员
  李荣亨(1890—1960),字子嘉,甘肃省临洮县中铺镇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陆大军校第五期毕业。北伐战争时,在唐生智部任第3混成旅旅长。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等职。后在国民党中央政府战史编纂委员会任主任委员。1948年回甘,任省政府顾问。
  1960年病逝。
  龙沛泽
  民国教育名人
  龙沛泽(1891—1948),字雨若,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下街村人。甘肃省政法专门学校毕业。1919年任狄北高等小学校教员、校长,后任临洮县劝学所所长。1927年后,军阀混战,天灾人祸,人民生命财产受损,无安宁之日,为保安宁,龙沛泽被新添民众选为地方民团团总,保卫地方安全,深得民心。并与地方杨杏斋、潘祝三等发起倡修新民渠,由苟家铺延伸至新添,灌溉面积6000亩。解放后延伸至康家崖,灌溉面积扩大到1.5万亩。
  1945年临洮县成立参议会,被推选为临洮县首任参议长,在此期间曾保护过地下党员孙琳、陈良田等。
  1948年去世。
  杨国沐
  民国甘肃省水利专家
  杨国沐(1891—1970),字景周,甘肃省临洮县玉井镇杨家台人。1915年赴江苏南通师范学习,后因母丧返里,遂弃学经商。1930年赴陕西考察泾惠、渭惠、洛惠水利工程,回县后,与杨明堂、张观芹、袁荆山等共同筹划,呈请国民党中央政府拨款,兴修洮惠渠水利工程。省建设厅派总工程师王仰曾来临洮,于1935年成立洮惠渠工程处,勘测设计,编造施工计划。1937年春,建设厅派水利专家王力仁(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员)任洮惠渠总工程师,组成洮惠渠工务所。国沐积极协助,亲赴工地检查指导。1937年,国沐与杨明堂、曹贻庵等倡议创办农业学校,募捐经费,由曹贻庵负责在唐泉修建校舍30余间,成立“临洮县立农校"。国沐亲赴陕西武功农学院求助,院长辛树帜全力赞助,派李自发任校长,董涵荣任教导主任,权超民
  杨国沐
  为专职教师,后又派留法农学博士王学书来校任教,并赠送大批图书和部分仪器。国沐又多次向省教育厅交涉,改为省立,学校迁到岳麓山,划实习农场200亩,校名为“甘肃省立临洮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39年,国沐调任甘肃省建设厅任水利专员,疏通洮河下游牛鼻峡航道,并与王力仁合作,兴修永登涅惠渠。在抗战期间,曾与任谦、史鼎新、牟月秋等往来,结识杜斌丞,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
  1970年9月病逝。
  司湫沄
  民国临洮教育名人
  司湫沄(1892—1937),原名呈祥,字瑞如,号庸帆,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辛亥革命后,考入甘肃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在八松树风学校任教,曾与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有书信来往。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受业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诸人,毕业论文《伊凉诸曲考》深受诸师赞许,誉为“西北后起之秀”。
  毕业时,梁启超、梁漱溟等人,书赠诗联,勉励学行。漱溟联云:“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1928年湫沄归兰州,任兰州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附中主任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爱国救亡宣传,抨击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为当政所忌,身心俱瘁,精神失常。1937年腊月27日大雪之夜,投黄河殉身,兰州教育界举行追悼会,以示怀念。
  赵英
  民国洮沙县县长
  赵英(1893—1949),字仲育,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幼入私塾,后考入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民国六年(1917年)与黄文中东渡日本留学,获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法政学士学位。回国后,由法学家江庸先生(北洋政府留学生监督、民主人士、曾致力于国共和谈)推荐供职于津浦铁路局。后任国民军冯玉祥部军法官。民国十三年(1924年),黄文中因宣传民主自由,抨击军阀专制,遭封建反动势力黄德贵暗害,狙击
  赵英
  于兰州安定门外荒郊,仅存一息,后因赵英救护,始得活命,黄后去盐池任县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赵英任甘肃省洮沙县(1950年并入临洮县)县长,后任甘肃省武山县县长。
  在武山任职时,为人正直,生活简朴,体谅百姓疾苦,尽量减少各种税捐。为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年削减了国民党51军军粮供应数额,与该军军需官周旋多日,并发生激烈争执,引起该军不满。随后辞职,武山民众怀着感激之情,特赠送“学道爱人”匾额。
  此后,赵英在兰州女师、兰州乡师和兰州中学任教多年。1947年后,在兰州中学教学的同时,代理过皋兰地方法院及甘肃高等法院法官。
  1949年逝世,享年57岁。
  王振武
  民国兰州航空总站站长
  王振武(1893—1965),字苇舟,甘肃省临洮县南屏镇裕丰村人。少年投笔从戎,在国民党部队任下级军官,后由部队保送,入河北省南苑航空学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党航空委员会任空军中队、大队飞行员,后任空军上校大队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兰州航空总站站长,当时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已设立,苏联援华抗日开始,他将颜家沟住宅让给苏联驻兰代办及飞行人员办公、住宿。
  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曾通过苏联飞机将1万多件皮大衣及枪支由新疆运至兰州,经振武协助转运。后任岷县飞机场场长,解放前复员。1960年后,临洮空军部队曾邀请他协助解决飞机修理及技术问题。
  1965年病逝。
  边镇清
  国民军军法处长
  边镇清(1894—1948),字杰成,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下街村人。中国同盟会会员。1917年在蔡大愚、赵学普、师世昌的领导下,边镇清参加了甘肃护法起义,起义以临洮为据点,定于同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冬至节晚发动起义,因起义泄密而失败。赵学普、边永福牺牲。边镇清与杨灿、秦钟岳等投奔陕西靖国军,当途径两当县双龙铺时被驻军逮捕,押解兰州入狱。后经多方营救,于1922年获释。此后历任金塔、漳县县长,新编14师鲁大昌部军法处处长及军需处处长。
  1948年病故。
  牟月秋
  民国甘肃省著名书法家、省民盟常委
  牟月秋(1894—1973),原名桂馨,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1917年兰州师范讲习科毕业,任临洮西乡树风学校语文教员。酷爱书法,功力精深。1922年,在兰州政府机关任职,1925年,去沈阳法政学院进修,参加当地教育参观团至大连,参观中华青年会所办的大连小学时,他书写屏联多幅,获教育界人士的赞赏,学校即聘留为教员。次年,该校增设初中部,教授初中语文。在大连任教数年,书法声誉益高,中、日人士求书者络绎不绝,以润笔收入,访购古今名人书画甚多。1931年春,辞职返里,路经平凉,被国民党新编13师师长陈珪璋留任秘书长。1933年回兰州,任兰州中学语文教员及教务主任。1943年任甘肃省立临洮中学校长。1947年任临洮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任兰州第一中学副校长、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委员、兰州市政协常委、省民盟常委。其书法作品曾在北京及日本展出。
  牟月秋一生追求书法艺术,尤以钟鼎见长,誉盈国内外书苑,是甘肃著名书法家之一。
  牟月秋
  孙远志
  国民军少将旅长
  孙远志(1895—1946),字拯民,甘肃省临洮县八里铺镇人。1915年毕业于兰州第一师范,又先后在甘肃陆军测量学校、陇东讲武堂学习。1916年测绘甘肃十万分之一全图。1926年任陇东讲武堂童子军教员。1928年随国民革命军转战河南等地。1930年任陈珪璋部第13师少将参谋长、第3混成旅旅长。1932年13师与陕军孙蔚如部打兰州时,任前敌总指挥。故克兰州后陕军吞并13师。远志率少部至岷县任“叠州垦殖司令”,因受鲁大昌克制离职赴兰州任邓宝珊新1军少将高参,在该部办军教导队任教务长。1934年南京军校高教班毕业后,任新1军团长。1940年新一军开赴榆林途中被胡宗南堵截,改编为暂15师,在西安军校七分校任教官。1942年返临洮任步兵西北分校总务处长。抗战胜利后,退役务农。1946年8月12日去西安办退役手续,返家途中因车祸遇难。
  秦福成
  国民军副旅长
  秦福成(1895—1960),字寿亭,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联丰村人。民国十年(1921年)曾在甘肃省省长陆洪涛部黄德贵团当兵喂马。后转人冯玉祥部当兵。马福祥在山东作主席时,其子马鸿逵任团长,在甘肃招兵买马,秦福成应招去山东,初任排长,后逐升为连长、营长、团长。马鸿逵任宁夏主席,福成随同马鸿逵去宁夏,在宁夏磴口税务局任局长多年,后任中宁专区保安副司令,以后升成混成旅副旅长。
  秦福成率兵在惠农县垦荒种地,名为沼湖农场,开垦荒地四千余亩,垦边练兵直至宁夏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被列为民主人士,于青海马匡五负责青宁两省外贸物资督运工作。
  1960年病逝于临洮。
  孙培珍
  民国临洮教育名人
  孙培珍(1896—1932),字儒修,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擅长诗文,精通音乐,尤善弹琵琶。在南通师范学习期间,即填写诗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中,时有刊出。返里后,任教第三师范,常演奏《梅花三弄》、《十里埋伏》、《汉宫秋月》诸古曲。受聘甘肃学院任艺术专修科音乐教师,后因疾返里,病逝于家中。
  石继泰
  民国临洮民间戏剧名人
  石继泰(1896—1947),字荣君,甘肃省临洮县辛店镇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为清末贡生),幼年读书,青年好艺,聪慧敏悟,天赋甚高,自学成才。由于酷爱秦腔艺术,家境颇宽,对过往艺人皆慷慨解囊,倾心相助,结识求艺。早年即与秦腔著名须生“麻子红"都德育、“福盛社”的牛大净、袁天霖、高俊、曹福成等秦腔名角过往甚密,探讨技艺,深得秦腔的板眼套路,于手、眼、身、法、步表演诸技艺独有心得。并广交艺友,与洮阳民间艺人张子华、师明卿、覃子庵、麻祥、张永顺、石玉俊等人结班唱戏,辛店的“百子社”、“同乐社”名躁一时。石善演老生,兼擅花脸,扮演角色,注重于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表演细腻,动作潇洒,嗓音宏亮,唱腔起伏跌宕,摇曳多姿,且字正腔圆,富有韵味。
  秦宝山
  国民军上校法官
  秦宝山(1896—1968),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下街村人。1919年在北平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回甘肃后任甘肃古浪县县长,两年后任职于甘肃省政府。此后任国民党西北行辕(张治中将军任主任)军法处中校法官。国民党第八战区成立后,任战区军法处中校法官,兼职甘肃省保安处法官。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任临洮步兵学校校官研究班中校法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上校法官。兰州解放后回家。对《六法全书》中某些条文提出过修改意见,历次运动中,无民愤,安然无恙,群众称之为“秦佛爷”,流传民间。
  病逝于家,享年72岁。
  王尚仁
  民国临洮师范学校校长
  王尚仁(1896—1976),字宇之,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人。幼年家贫,由地方资助保送江苏省南通师范学习。返县后,任甘肃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事,后任师范校长,1928年去武威,任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及武威中学校长。1936年,调任省立临洮师范学校校长,1946年任漳县县长。建国后,任临洮师范学校校长,农校语文教员。生平善书法,曾撰写《书法入门》及《书法随录》。
  1976年病逝。
  王尚仁
  桑应林
  定西专署文教科科长
  桑应林(1897—1976),字汤六,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国立北京法政学校毕业。在京时,曾参与旅京甘肃人创办的新陇杂志社。历任国民党2军、3军、47军书记官、新编14师鲁大昌部参谋长、新13师陈硅璋部上校军法处处长、李贵清部补充团上校团长。1935年后,在兰州任教。1937年,中共兰州办事处建立,与党的地下工作人员窦志安相结识,并掩护窦开展工作。曾支持进步青年去延安抗大学习,仅临洮县就有五六人。1943年,同情并支持甘南农民起义斗争,曾多次为临洮北部地下党传送情报,掩护党的工作人员。建国后,成民主人士,选为省第一届人民代表,任省土改委员会委员,定西专署文教科科长。
  1976年病逝。
  王德一
  甘南农民起义领导人
  王德一(1897—1943),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集镇鹑鸽崖村人。幼年时读过私塾,青年时期与人为善,仗义执言。辛亥革命以后,经师世昌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7年参加了师世昌领导的甘肃护法起义,跟随师世昌在广州晋见孙中山两次。孙中山委任赵学普为甘肃护法军总参议,边永福为甘肃护法军第1师师长,委任状由王德一送给赵、边二人之手。因泄密,起义失败。第二次即去广州,告诉师世昌狄道护法起义失败,师与王德一向孙中山汇报失败经过,孙中山得知赵、边牺牲的消息,孙亲书“为国捐躯"白绫挽嶂,并发给五千元抚恤金,由王德一将挽嶂和抚恤金带回狄道交给赵、边烈士家属。
  1928年,因社会动荡不安,王德一被推选为地方民团首领,保卫家乡。1929年甘肃警备第2路司令鲁大昌看准,被任命为司令部副官,后任师世昌警备团连长,1932年驻防武都,不久辞职。1935年任国民党新编14师连长,1936年任165师493旅986团连长,驻防武都。1943年参加甘肃南部农民起义,同年5月任西北各民族抗日义勇军总指挥兼第5路军司令。起义军虽然与国民党军激战10个月之久,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不久,王德一被捕入狱,受尽非人折磨。1943年11月3日,被国民党临洮县县长何世英杀害于县城东门外。
  1982年7月,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对一九四三年甘肃南部农民起义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农民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绝大多数对敌斗争是坚决的、英勇的,有的在失败后仍能够继续坚持斗争,被敌人逮捕后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如王仲甲、王德一”。省委对王德一进行了高度评价。
  王德一
  陈志三
  临洮民乐剧团创始人
  陈志三(1897—1990),又名陈鸿志,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陈家坪员,学秦腔戏剧。后回临洮,应邀到“福盛班”演出,以饰演《祭灵》、《牧羊》等秦腔老生最为有名。1949年8月临洮解放后,支持动员儿子陈伯玉、陈仲玉、陈琪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王震将军去新疆。1950年初创办临洮民乐剧团,并任团长。变卖家产水磨铺面、古玩字画、金银首饰、斗行存粮,筹措银元6000余元赴苏州购置戏箱、乐器等,在县城购地十亩,采购木料,拆除家中十余间木料砖瓦,修建舞台,制作座椅100多条,照明汽灯30余盏,舞台幕布等设备。招收董化兰、杨玉霞、惠化俗、耿玉民、韦新民、梁振华等20余名秦腔演员,改编排练50多本秦腔传统剧目,1951年春节正式演出,并配合县上各项重大活动,下乡、进省城兰州及赴周边县巡回交流演出,许多优秀演员获省、地多项奖励。在“文革”中遭受不公,城内房产被没收。1984年落实政策,彻底平反,退还房产。对创办民乐剧团投入的6000余银元,县上作出清还通人。1925年兰州师范毕业。1929年任国民党高虎臣部骑兵连连长,曾受指令押战马去西安杨虎城将军处,从此接触西安易俗社秦腔著名演知,志三体谅国家困难,主动捐给国家。陈志三后推举为政协临洮县第一届委员、修建岳麓山公园理事会理事。年近九旬,仍和剧团专业演员一起登台演出,受观众称奇。
  1990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93岁。
  陈志三
  曹恕之
  民国临洮教育名人
  曹恕之(1898—1926),甘肃省临洮县人。少时曾在私塾读经,先在中区二等学堂高级班上学,继在甘肃省第一师范读书,毕业后受校长杨汉公之聘,在临洮师范附属小学任主事兼师范国文教员。1920年被派往北京、南京、南通、上海等地督查教育,回校后推广汉语注音字母,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恕之善书法,爱做诗,甘肃省图书馆藏《兰州历史资料汇编》中,赵锡撰文介绍肃王府碧血碑文:“临洮诗人曹恕之先生《咏碧血碑》诗一首:“九曲水,地下流,水声呜咽万古愁,兰山苍翠今依旧,不见当年妃子游,拼将一死存贞烈,凛凛大节足千秋,摩挲断碑思往事,血色斑烂石上流,凭临千载无限感,与君且上拂云楼”。
  恕之由于品学兼优,工作得力,深受当时教育界名流杨汉公之赏识与栽培。
  龙庆凤
  民国兰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龙庆凤(1898—1975),安幼天,甘肃省临洮新添镇龙家庄人。北师大毕业回省后,曾任兰州师范训育主任、教员、中山大学讲师,并任兰州女师校长,兼任甘肃省教育会理事长、兰州参议会议长、候补国大代表等。在兰州各界反财政厅厅长谭克敏的斗争中,挺身而出,投入斗争行列,不畏权势,颇为群众赞许。建国后,在陇右中学及省图书馆任职。
  1975年病逝。
  袁和壁
  民国临洮水利知名人士
  袁和壁(1898—1976),字荆山,甘肃省临洮阳镇袁家庄人。甘肃省立第一师范毕业。1923年,随杨汉公赴江南考察教育。1926年后,历任养正小学校长,平凉中学教导主任,《陇东民报》社长,兰州西果园小学校长。1940年任临洮县教育局督学,创办白塔小学。洮惠渠竣工通水后,曾任管理处处长。1950年,省水利局调任古浪县古丰渠管理所所长。1954年回临洮县任浦济渠管理所所长。
  1976年病逝。
  李友三
  民国临洮爱国进步人士
  李友三(1899—1943),甘肃省临洮县玉井镇陈家嘴人。1899年出生于农耕兼商的耕读世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毕业于临洮师范。
  李友三学识丰富,渴求进步,头脑灵活,善于经商。他一进入商界就显示出了自己儒商的特色和优势。他继承祖业,经营陈家嘴、会川的商店,并且开办客栈,使之成为接待来往于川、甘、陕大型驮队的客栈;经营水磨四座,方便群众加工面粉的需求;在临洮县城东大街开办了永盛东商号,经营布匹、日用百货;在县城北槐巷开办了水烟加工厂;从临潭冶力关购买山林一处。
  李友三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是民国时期临洮兴学助教惠桑梓的典范。1937年,李友三献土地5亩并且出资创建了李氏正风完全小学,即后来的陈家嘴小学。陈家嘴小学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强化教学管理,教学规范有序。李友三在世时每学期都要向陈家嘴小学的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他还先后为临洮中学、临洮师范、白塔小学等学校捐资助学,为每所学校捐资银元均达数千元以上。李友三是临洮县西街小学的董事,是西街小学兴教办学的鼎力资助人。他还慷慨解囊向当时考上大学的临洮籍学子发放奖学金,并且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报效家乡。
  李友三同情支持革命事业。四十年代初他担任临洮三甲乡乡长,他体察民情,思想进步,富有正义感,坚决拥护抗日,反对内战,1942年李友三参与了甘南农民武装起义的联络和策划工作,并且给甘南农民武装起义的起义军送去步枪数支等物资,表示支持革命事业。1943年6月,起义军在国民党的围剿下在陇南作战失利,向洮河西、康乐、临潭之间后撤,此时,汛期的洮河水正在暴涨,国民党军队妄图在洮河以东围歼起义军。从岷县中寨到临洮的数百里河岸有数万起义军强度洮河,起义军领袖肋巴佛率千余人从三甲乡门楼寺渡河,王仲甲、刘鸣等率部数千人在三甲乡洮河岸边渡河。李友三暗中为起义军提供了渡船和木筏等渡河工具,协助起义军摆脱了围追之敌,顺利渡过了洮河。李友三在这次起义军渡河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甘南农民武装起义失败后,李友三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拘捕,一九四三年八月初一,李友三被国民党军队59师的团长残酷杀害,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一身正气,大义凌然,身中四弹,壮烈牺牲。
  李友三是一位民国时期对临洮商业、文化教育事业、革命事业有一定贡献的爱国进步人士。
  师进相
  民国临洮教育知名人士
  师进相(1899—1966),字天辅,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人。1918年毕业于狄道县北区(今新添辅)高等小学堂,在当地私塾任过教师。1921年考入甘肃省立兰州中学,毕业后先后任狄道西乡下八松树风小学、新添镇高等小学堂教员,1927年任新添铺女子小学教员。1928年任临洮县立初级中学教员,1934年任教导主任,1946年任临洮师范学校教员,后任训育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调任临洮中学教员,被中共临洮县委统战部列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任甘肃省协商委员会委员和政协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师进相先生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认真踏实地进行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来,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为党和国家培养教育出许多优秀学生。1962年,临洮一中专为师进相先生的教学所做出的卓著贡献,举办了“师进相四十周年教学庆祝大会",进行了总结表彰。各地学生发来贺信贺电,表示祝贺,临洮县党政领导亲临致贺。并在《甘肃日报》上,以"桃李遍天下”为题予以报道,进行宣传。
  1964年,师进相先生离职在家,苦练书法,擅长隶书。1966年4月逝世,享年67岁。
  潘嗣绪
  定西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
  潘嗣绪(1899—1971),字吉庭,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潘家堡子人。甘肃政法学校毕业。专心钻研中医,刻苦自学,精脉理,经验丰富,以治疗伤寒著称。临床诊治,颇受群众称赞,为临洮名医之一。建国后,任定西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为民主人士。
  1971年病逝。

知识出处

临洮人物 近现代编

《临洮人物 近现代编》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临洮人物》(近现代编)详实记录了临洮近现代政、军、商、企及文化、教育各界知名人物。这一时期可谓临洮文化的“中兴”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既弘扬了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又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多姿多彩,对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民心、加快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廷兰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李镜清
相关人物
王启财
相关人物
阎绪昌
相关人物
裴锡晋
相关人物
石作栋
相关人物
魏联鉴
相关人物
张三观
相关人物
曹大智
相关人物
周炳南
相关人物
张致堂
相关人物
王定钦
相关人物
杨汉公
相关人物
李叶庚
相关人物
牟月秋
相关人物
王尚仁
相关人物
杨景周
相关人物
赵振声
相关人物
刘乾
相关人物
苟维藩
相关人物
王定钦
相关人物
张应铭
相关人物
李镜清
相关人物
慕寿棋
相关人物
王之佐
相关人物
水梓
相关人物
边永福
相关人物
蔡大愚
相关人物
赵学普
相关人物
边永福
相关人物
师世昌
相关人物
郑锦麟
相关人物
秦钟岳
相关人物
杨灿
相关人物
边镇清
相关人物
杨希尧
相关人物
焦桐琴
相关人物
胡登云
相关人物
师道立
相关人物
杨斋沐
相关人物
沈祥亭
相关人物
陈思舜
相关人物
宋振声
相关人物
王巨镛
相关人物
师世昌
相关人物
秦钟岳
相关人物
杨灿
相关人物
师维敬
相关人物
边镇青
相关人物
王德一
相关人物
潘殿华
相关人物
潘金西
相关人物
师德一
相关人物
龙沛泽
相关人物
桑兆林
相关人物
袁润泽
相关人物
王德明
相关人物
常鸣瑞
相关人物
裴质
相关人物
何建庵
相关人物
赵重谊
相关人物
雍生建
相关人物
高文炳
相关人物
师尚谦
相关人物
杨汉公
相关人物
孙培英
相关人物
李叶庚
相关人物
刘乾
相关人物
郑瑞青
相关人物
边占彪
相关人物
苟兰亭
相关人物
秦钟岳
相关人物
牛载坤
相关人物
师维敬
相关人物
高文蔚
相关人物
赵学普
相关人物
杨灿
相关人物
马世杰
相关人物
袁印安
相关人物
张维
相关人物
黄文中
相关人物
史鼎新
相关人物
李荣亨
相关人物
龙沛泽
相关人物
杨杏斋
相关人物
潘祝三
相关人物
杨国沐
相关人物
司湫沄
相关人物
赵英
相关人物
王振武
相关人物
边镇清
相关人物
牟月秋
相关人物
孙远志
相关人物
秦福成
相关人物
孙培珍
相关人物
石继泰
相关人物
秦宝山
相关人物
王尚仁
相关人物
桑应林
相关人物
王德一
相关人物
陈志三
相关人物
曹恕之
相关人物
龙庆凤
相关人物
袁和壁
相关人物
李友三
相关人物
师进相
相关人物
潘嗣绪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