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古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人物 近现代编》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1140
颗粒名称: 第一卷 古代人物
分类号: K820.842
页数: 14
页码: 1—14
摘要: 第一卷主要介绍了临洮县古代人物传略。
关键词: 临洮县 古代人物

内容

子车庵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
  秦国子车氏三杰
  子车庵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三兄弟,为秦陇西人(今临洮人)皆为秦献公忠臣。时称“子车氏三杰"。秦人敬称为“良人"。
  庵息、仲行、鍼虎,不仅是献公时的忠信良臣,且是智勇双全,善攻防之术的名将。秦人赞为"百夫之特”、“百夫之防”、“百夫之御”的军队统帅。献公卒(361年)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子车氏三兄弟因其忠诚,被人选陪葬。秦人哀其不幸,作《黄鸟》之诗,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以强烈谴责和血泪控诉。(见《诗经•秦风•黄鸟》。《史记•秦本纪》《左传•文公六年》)。
  车英
  秦国都尉
  车英,古陇西人。献公时都尉,孝公时都尉、再迁国蔚“子车氏三杰”之后。秦孝公初立(361年),魏、晋、燕、赵等六国结盟,借西豲反叛,献公作古,欲亡秦国。危急时刻,车英献计于孝公,孝公以为然。车英扮作魏国使臣往北狄(匈奴),施离间之计,刹云单于中计,于五月,孤军深入陇西狄道。秦以左庶长景监为帅,车英为前将军,在陇西草原与秦军展开激战。此战十分惨烈,经数日拼杀,匈奴兵败,亡五万、伤一万五、被浮万余。秦军阵亡三万一千八百六十四人,伤一万三千余人,子车氏部族有八百壮士战死疆场。车英因军功卓著,拜卫尉,累迁国尉。商秧变法时得车英坚定支持者。孝公又以车英为新军统帅,训练五万新军,成为秦国的精锐之师,被六国称为虎狼之师。
  在秦统一天下的事业中这支部队立下了无数次赫赫战功(余事无考)。
  李敬玄
  唐代中书令
  李敬玄(614-682),祖寿(陇西狄道人,见《李寿墓志铭》)。父孝节。敬玄博贤群书,尤善《五礼》,贞观未,高宗在东官,马周荐其才,招入崇贤馆,兼预侍读。后经许敬宗推荐,历任西台舍人,弘文館学士。总章二年(669年)转西台侍郎,兼太子右中护,同东西台三品,兼检校司列少常伯,掌选人才,天下称其能。咸享二年(671年)授中书侍郎,次年,行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职),监修国史。上元二年(675年)拜吏部尚书。仪凤元年(676年)代刘仁轨行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二年(676年),吐番攻扰鄯,廊、河、芳等州,高宗命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兵出征,但刘仁轨因对敬玄代相不满,抓住敬玄非将帅之才的弱点,不顾国家利益,故意一再奏称:“镇守河西非敬玄不可,”要敬玄代己出征。敬玄一再推辞,高宗不听,遂命敬玄为洮河道行军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统兵十万,西征吐蕃。敬玄与吐蕃战于青海,结果唐军大败。于是敬玄称疾求归。高宗验其病情不实,贬为衡州刺史,后又转扬州长史。永淳元年(682年),敬玄抑郁成疾,卒,享年六十八。
  李元素
  唐代加银青光禄大夫
  李元素(?—697),(宰相敬云弟)父孝节。元素有吏才,初为武德令。时怀州刺史李文柬将调大量金银造常满樽以献。官吏无敢异议者。元素固争,文柬不得已以家财助之。689年元素从文昌左丞迁为凤阁侍郎。拜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职),加银青光禄大夫。690年被武懿宗构害。
  李濬
  唐代加银青光禄大夫
  李濬(?—721),陇西狄道人。祖世武。睿宗继位,加银青光禄大夫。上在东宫,选为国子中允。又出为鄯州刺史。政有能名。开元初,设置诸道按察使,盛选能吏,濬入选,授任润州刺史,江东按察使,累封真乡县子。州人孙处玄以学行著名,濬优礼以待,累表荐之,又令子麟与之结交。濬不久拜虢、潞二州刺史,后乂拜益州刺史、剑南节度使、摄御史大夫。所历皆以诚信待物,称为良吏,及几任职地皆有口碑。及去职,为吏民所怀。开元八年(721年)卒,赠户部尚书,谥“成”。
  李麟
  唐代宪部尚书
  李麟(694—759),陇西狄道人,唐皇室之疏属。父浚,开元初为润州刺史,后历虢州,潞州刺史。开元中为剑南节度使。麟少好学,善文辞。以父任补职,授京兆府户曹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转殿中侍御史,历任户部考功,吏部员外郞。天宝六年(742年)迁郎中,寻迁谏议大夫。天宝五年,迁河西、陇右、碛西等道黜陟使。后迁兵部侍郎。时杨国忠专权,改为礼部贡举,后又改任国子祭酒。出为河东太守。颇有清政。
  安禄山反,玄宗入蜀,麟左赴行在。既至成都,迁宪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宰相韦见素,房琯等赴肃宗行在灵武(今银川),麟以宗室子留总百司。至德二年(757年十月)上皇(玄宗)还京,进同中书门下三品。时皇后干预朝政,李辅国专权,宰相苗晋卿、崔园等惧其权势,皆倾心事之。独麟守正不阿,因而为李辅国所忌恨。乾元元年(758年)罢知政事,守太子太傅。乾元二年八月卒,时年六十六。赠太子太傅。
  李复
  唐代加检校兵部尚书
  李复(739—798),字初阳,神通玄孙,太子太傅李齐物之子。复精于为官之道。初仕为江陵府司录。后迁江陵县令,再迁少尹,历任晓州、苏州刺史,皆著政声。李希烈叛乱,荆南节度使张伯仪数次出兵征讨,皆为之所败,朝廷忧之。因复久在江陵,颇得军民之心。此时,复正在为母守丧,便起用李复为江陵少尹,兼御史中丞,充节度行军司马。伯仪被替代,以复为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管招讨使,加检校常侍。此前西原叛乱,前后经略使征讨反者,所俘获者皆没为官奴婢,使为作坊重役。复乃令访其亲属,悉归还之。任职容州三年,剑南百姓安悦。之后复再迁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岭南节度观察使。此时逢安南经略使高正平、张应相继卒于任上,其下属参佐偏裨李元度、胡怀义等黩乱州县,奸臓狼藉。复以计杖杀怀义,又奏元度流放荒裔。其时又劝导百姓,令变茅屋为瓦舍。琼州久陷蛮獠中,复多次遣使晓喻之,并建议朝廷设置琼州都督府,以加强管理。
  复晓于政道,所在称理,由是徵拜宗正卿,加检校兵部尚书。不一年,华州节度李元谅卒,又以复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保留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职。
  元贞十年,郑滑节度使李融卒,军中溃乱,又以复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营田等使、兼御史大夫。复到任,置营田数万顷,以资军食,不取为民,百姓皆大欢喜。贞元十二年,加检校左仆射。十三年四月卒,年五十九,上废朝三日,赠司空。
  李益
  唐代礼部尚书
  李益(744-827),字君虞,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故大唐宰相李揆族子。
  益性"直清而和,简易而厚,不恃才以傲物,不骄时以干进"。“天才秀出,为文章之杰”。尤长予诗,“一赋一咏,必胜于众。”贞元未,其诗文与同族人李贺齐名。每一篇成,乐工争相求之,谱为歌曲为天子演唱,以餐、響圣听。至《征人》、《早行》等篇,天下画师皆绘为图画。
  大历四年,盖始弱寇,进士登弟,大历六年,"天子坐明庭,临轩试问,益辞澡清丽,"入弟三等,授河南府参军。后转华州郑县主簿,为郡守器仰。益历任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检校考功郎中,御史中丞。唐宪宗闻其名,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拜大宗伯。大和初,迁礼部尚书。
  大和三年(827)年八月二十一日卒,亨年八十四。天子称,废朝一日。诏赠太子少帅,葬偃师县邑乡。(见李府君墓志铭)
  李齐物
  唐代刑部尚书
  李齐物(?-763),高祖淮南王神通,祖李锐,盐州刺史。齐物无学,然在官严整。开元二十四年后,历任怀陕二州刺史。天宝初,齐物开通抵
  柱险道,以通流运。施工中,于石中得古铁犁铧,上有“平陆"二字,因改河北县为平陆县。为此齐物加官为银青光绿大夫,拜鸿胪卿、河南尹。齐物与右相李适之友善。适之为李林甫构陷,贬官,齐物被贬为竟陵太守。后又入朝为司农卿,鸿胪卿,至德初,拜太子宾客,迁刑部尚书、历任凤翔尹、太常卿、京北尹。齐物为政,善察官吏阴事,清廉自律,人吏莫敢抵犯。晚年,拜太子太傅,兼宗正卿。
  上元二年五月卒。肃宗辍朝一日,草诏赞曰:“故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兼宗正卿齐物,宗室珪璋,士林桢干、清廉独断、刚毅不群。历践周行,备径中外,威名益振,忠效弥彰。三尹神州,一登会府,擒奸掩钩距之书。恤狱正喉舌之官。遂令调护储闱,再登师傅,从容宾友,师长官僚。桑榆之时,壮志愈励;松柏之性,晚岁常坚……"
  卒,赠太子太傅。
  李若水
  唐代左金吾大将军
  李若水(?—780),李齐物族弟,累官至左金吾大将军,兼通事舍人。
  若水容貌甚伟,在任三十年,多识旧仪,每宣芳赞导,周旋俯仰,既有风度,亦有分寸,为识者所赏。
  建中元年(780年)八月卒。
  李揆
  唐代宰相
  李揆(806-879),字端卿,系出陇西(今临洮)。为冠族,祖玄道,为唐文学馆学士。父成裕,时任秘书监。
  揆性机敏,善文章。开元末,擢进士第,补任陈留尉。揆献书阙下,皇上诏中书试文章,因文佳,擢拜右拾遗,改左补阚,再转起居郎,知宗子表疏,以考功郎中知制诰。安史之乱暴发,玄宗入蜀,李揆从驾剑南,拜为中书舍人。不久,又兼礼部侍郎。揆指责土司取士,多不考实,乃陈书廷中,引贡士谓之曰:“上选士,弟务得才,可尽所欲言。”由是人人称美。未几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史,封姑臧县伯。揆“美风仪,善奏对”,肃宗曾对揆说:“卿门第、人物、子章、皆当代所推。”时人称为“三绝”。
  揆在相位,决事明当,但性锐于名利,深为他人所非。同列宰相吕埋,罢相后为荆南节度使,政声其美。揆惧其重新入朝为相,使密令使者至埋所,构决过失,埋得知后密诉于朝廷,帝怒,贬揆为袁州长史,后又徙歙州刺史。
  苗晋卿数荐元载,揆轻视元载,便对苗晋卿曰:“龙章凤姿士不见用,獐头鼠目子乃求官邪"载闻知,便对揆怀恨在心。及元载秉政,奏揆为试秘书监,让其江淮养病。揆家百口,贫无禄,丐食度日,流落凡十六年。元载因舞权弄智,结党营私被诛,揆始拜睦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后又为奸臣卢杞所恶,用为入吐蕃会盟使,拜尚书左仆射。揆惧死于道路固辞,不许,结果返回途中,死于凤州。年七十四,赠司空。谥曰“恭"。
  李训
  唐代礼部侍郎
  李训,始名仲言,字子垂,又字子训。凉武昭王后裔。萧宗时宰相李揆族孙。宪宗,穆宗时宰相李逢吉族侄子。训形貌魁梧,神情洒落,辞敏智捷,善揣人意。进士擢弟,补太学助教,辟河阳节度府,宝历中,从父李逢吉为宰相,以李训善谋事,为逢吉喜欢。及武昭事发,坐流象州。文帝继位,赦还,以母丧居东都。
  郑注佑昭义府,李训往见之,相得甚欢。李训经郑注举荐,太和八年(834年)授四门助教、再迁国子《周易》博士,充翰林侍讲学士。
  时文宗以宦官权宠太过,心甚不堪,乃与李训计谋削弱宦者权势。太和九年七月,训进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知制诰,行宰相事。九月迁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金紫服。训乃为文宗谋太平之策,先降宦官,次复河涅,再清河北。以宦官仇士良代韦元素为左神策中尉,以分王守澄之权。书元素及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与王守澄争权,李训、郑注因此出韦、杨、王三人为监军,旋借故赐死。又追究杀宪宗之事,召回襄阳监军杨弘志,遣使者杖杀之。以右神策中尉王守澄为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罢其禁军之权,寻遣使毒杀之。
  十一月,李训等诈称天降甘露。文宗升含元殿,命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往视,谋划乘机一网打尽。不料仇士良等发现幕后有伏兵,便奔回殿上,劫持文帝回宫。宦官便疯狂报复捕杀李训及大臣王涯、王璠、舒之舆等,前后死者数千人。史称“甘露之变"。
  李岘
  唐代吏部尚书
  李岘,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之孙。折节下士,长于吏治。以门荫入仕,累迁高陵令,因其政术知名,特迁万年令,河南少尹。入京,拜金吾将军,迁将作监,改京兆府尹,所历皆有政声。杨国忠把持朝政,郎官不依附于已者一概调出京城。李岘也因之调为魏郡太守。
  安史之礼后,转任凤翔太守,上皇(玄宗)还京后,拜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封梁国公。乾元初,持节都统淮南、江南、江西节度,行安抚、观察处理等使。乾元二年(759年)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吕埋,李揆,第五琦同时拜相。而岘威望最高,事多独决。
  代宗立,改荆南节度,知江淮选补使。后调入京城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逾月,罢为太子詹事。迁吏部尚书,改检校兵部尚书兼衢州刺史。卒、年五十八。
  李暠
  唐代吏部尚书
  李暠,神通玄孙,清河王李孝节孙。暠少孤,事母甚孝,唐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开元初(713年)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暠与兄昇,弟晕,尤相笃,昇等每月自东京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知,其清慎如此。不久暠入朝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充太原卫北诸军节度使。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玄宗制诰赞日:“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宗贤。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休含柔嘉,识致明允,为族之领袖。是朝庭之羽仪。”又云“金城公主既在番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番使,准式发遣。”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期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祎与吐番使莽布支同往观看。既而吐番遗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西国和好,无相侵扰。”汉使也如此通告边民。因暠出使称职,转任吏部尚书。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望见称朝庭,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事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李国贞
  唐代户部尚书
  李国贞,本名若幽,肃宗赐名国贞。神通玄孙。父广业,剑州刺史。国贞性刚正,有吏才,历任安定、扶风录事参军,皆称职。乾元中累迁长安令,寻拜河南尹。适逢史思明叛军逼城,元帅李光弼东保河阳,国贞领官史寓于陕州。数月后徵为京兆尹。上元初(760年),改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入为殿中监。二年八月,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持节充朔方、镇西、北庭、兴平、陈郑等节度行营兵马,及河中节度都统处置使,坐镇绛州,又加充管内河中、晋、绛、慈、显、沁等州观察处置使,原职一概保留。
  国贞既至绛,所属军中素无积储,百姓饥馑,难以收交,将士粮赐多缺。国贞一再上报,然未有果,为此军中哗然,怨声四起。左右以告国贞,国贞晓喻曰:“军将何若如此,已为奏闻,终有所给。"第三日,军乱,攻国贞,入夜火烧衙城门。左右劝国贞弃城遁去,国贞日:“吾衔命为将,不能靖难,安可弃城乎?"左右固劝回避,乃隐于州狱。不料国贞麾下为贼所擒,因指国贞所在,国贞被缚。将害之,国贞曰:“军中乏粮,已有陈请,民不堪赋,予无负于将士耳。”将士多亦无言,惟突将王元振曰:"今日之事,岂须问焉。"言毕,抽刀杀死国贞及二男、三大将。
  宝应三年,杀害李国贞的首恶王元振及从犯数十人为郭子仪以军法处死。
  国贞有风采,清白守法。肃宗追赠扬州大都督。
  辛弃疾
  南宋词人、浙东安抚使
  辛弃疾(1140—1207),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祖籍宋熙州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宋代著名词人。
  辛弃疾少年时起便怀有强烈的抗金思想,二十一岁集结2000余人起义,投奔农民抗金军领袖耿京的部下,做掌书记。耿京派他与南宋朝廷联系。到建康之后,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率部降金。他率50骑赶往山东,出其不意冲进5万军队的敌营,活捉张安国,争取一万多人反正,随即南下,把张交给南宋政府处决,一直主张北伐抗金。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宋军北伐,在符离兵溃。此后宋朝主和派抬头,次年与金达成“隆兴和议”。辛弃疾只是个江阴军签判,官卑职小。他在乾道元年(1165年)提出《美芹十论》,六年又提出《九议》,陈述抗金大计。乾道八年到淳熙八年(1181年),历任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官。不久,被劾罢官,在信州(今江西上铙)闲居10年。绍熙二年(1191年)任提点福建刑狱,于第二年春天赴任。1193年,一度被召到临安,出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1194年,又被劾去职,回到江西,定居在铅山瓢泉。嘉泰二年(1203年),辛弃疾六十四岁,任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又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 (1205年)又被罢官,回到铅山。
  他一生志在伟业,付之东流,他编著的《稼轩词》,给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
  祁安
  元代大司徒
  祁安,金封临洮府城隍祁望之后,元初临洮府尹(知府)兼元帅祁福之孙,府尹(知府)兼元帅、总帅府轻骑都尉祁连哥之子。元赐金虎符,任临洮府尹(知府)。在长期担任府尹(知府)期间,以廉、勤深受大家的认同与尊敬,被朝廷超授中大夫,同知巩昌便宜都总帅府事,后升为大司徒(相当于丞相职务)。
  祁公,临洮大家也,自祖及父皆以征蜀之功世守此邑。公以国家升平日久,文治浸与,而府学不修,文教废阙岂牧守之臣,所以呈流宣化副,朝廷委寄之意哉。乃以家资作新祠宇,为孔子及颜子至子夏十哲之象,其余诸子与故名儒皆图于两庞之下,凡为屋若干。用中统钞柒万余贯,又给田庐以养其学。荒徼之外,弓马之民,渐染美俗,承风而化,竸趋于礼仪之途,拔其俊良,教而育之,庶其得材,以备国家之用。其所以为心可谓至矣。非视国家如家,视民如子,其能然乎。夫为政之道,风教为本而刑政次之。而彼俗吏不识治体,遂以文教为余事。公以将帅之家,乃能宣明斯文,其轻财重义固有君子之风。观其施设,盖知为政之体要。欤宜刻之石,以俟后之君子庶有观为。时大元泰定贰年岁次乙丑柒月戊申朔十有一日戊午谨志。”
  《狄道州志》卷四《临洮府学田碑记》记载:“学之有田,乃昔君子临洮府知府祁公安给田庐,以瞻膏火学费者也。田在城东南二十里丁龙谷之间。”临洮最早的文庙为元代泰定年间知府祁安本人捐资元代货币中统钞柒万余贯所建。按照碑文记载,文庙于1325年农历7月11日完工立碑纪念。祁安在捐资修建文庙的同时还给学校捐献土地500多亩,学校将土地出租给当地佃户,所收租费作为师生伙食及生活费用的来源。
  祁安去世后葬于祁家阙,后人为了纪念,在州西南十里祁安的居住地祁家衙(现洮阳镇祁家滩村)建有祠堂,到清初时已经被毁。
  祁公哥朶只,元大司徒祁安之子,袭临洮知府,兼宣政院都事,至正二年(1342年)因公殉职。祁洪,祁公哥朶只之子,袭父职,授光禄大夫司徒。
  梁翰
  明翰林院检讨
  梁翰,字文苑,明临洮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天顺六年(1462年)壬午举人,成化二年(1466年)丙申考试官,所得名士。成化十一年(1475年)中殿试三甲一百三十二名进士。迁翰林院检讨,官至崇府左长史。善文,尤长于诗,其诗文“醇实典雅”。
  著有《梁文苑诗文杂著》若干卷。
  赵济
  明临洮卫指挥使
  赵济,字世望,明临洮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荫袭为临洮卫指挥使。武宗时,守备洮州,改岷州牧,后因患疾归乡。著有《和唐诗》、《南川稿》藏于家,济卒子梁袭。
  赵援
  清上海巡检、诗人
  赵援,字孟坚,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考内馆上录,授上海县巡检。工诗,著有《客燕闲吟》、《公馀小草》,全编为《雪堂诗稿》。吴镇在《松花庆庵诗话》中盛赞其“柳锁莺魂烟万井,花翻蝶梦鼓三更”之句,谓其凄艳欲绝。后以补官猗于山西安驿。
  王维新
  清陕西淳化训导
  王维新,字衍周,清临洮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雍正时岁贡,选授陕西淳化县训导。颖敏工诗,凡汉魏六朝,唐宋诸家无不研究,而尤深于陶、杜。卒于官。著有 《亦乐亭诗草》6卷。
  李玉台
  清四川候补知府
  李玉台,字镜安,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乾隆举人,李苞之孙。性明敏,长于文词,工楷、隶、行草,以书法知名。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科举人,历任四川基江、温江、仁寿、营山、江津、璧山等县知县,代理越州同知均能称职,办理川黔军务著有劳绩,奏奖花翎,曾任四川候补知府。后请假归里,卒于锴州途。次子李景豫,同知癸酉科拔贡,其孙流寓陇西。
  李遇春
  清翰林院典簿
  李遇春,字鹤亭,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乙亥恩科举人。钦赐翰林院典薄,后归故里,主讲洮阳书院,一时名士皆出其门。著有《训蒙草》。
  黄育楩
  清河北沦州府知府
  黄育楩,字壬谷,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科举人,历任河北清河、广平、邢台县知县,天津武清、宝坻县知县。后任沧州、直隶州府知府,卒于官。
  李颖发
  清陕西安康教谕
  李颖发,字达甫,号巢林,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李华春之子,遇春侄,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举人,一门三孝廉,乡里荣之,相继主讲洮阳书院,文风大振,科第蝉联,后选授陕西安康县教谕,著有《安康杂咏诗草》。
  牟标
  清陕西陇州知州
  牟标,字霞臣,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举人,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三甲七十三名进士。以知县分陕西即用称职,后署陇州知州,时值匪乱,标率团勇战守十余月,劳卒于任所,百姓环署号哭,如失崫恃事。子孙以家贫不能西归,标就葬于陕西凤翔县遂家焉。其子家骥、家驹均狄道禀膳生,瑞麟历署陕西洵阳、定远、宁陕捕厅。长孙瑾,字子怀,前署陕西陇州牧,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凤翔县拔贡,选授高陵县教谕,未赴任即卒。次孙睿入凤翔县,痒生。
  张锡龄
  清直隶州补用知府
  张锡龄,字梦九,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养生,有文名,尤重品行。同治之乱,赴峡城招忠义勇千余,屡立战功,选任直隶州补用知县。锡龄以家人殉难,负痛在心,不忍仕进,退居故乡,遂设立家塾亲课子孙,后卒于家。著有《友鹤轩文集》。其子张明远,光绪丁酉举人,四川侯铨县知县。孙张维,宣统乙酉科甘肃第三名拔贡,甘肃著名史地学家。曾孙张令瑄,甘肃史地学家。
  姜应齐
  清浙江龙泉县知县
  姜应齐,字雨田,清兰州府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同治拔贡,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中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三甲一百八十四名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后任浙江龙泉县知县。
  李九江
  清湖北枣阳县知县
  李九江,字清溪,清兰州府狄道州(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同治之乱,九江弃学从戎。后归里,由恩岁贡应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中殿试三甲一百六十八名进士,授湖北枣阳知县,历署咸宁、夏县知县。
  王大化
  清知名武术大师
  王大化(1834—1928),甘肃省临洮县王家磨人。自幼喜拳术,拜请良师习拳法,坚持不懈。后遇甘谷少林派麻姓拳师指点,深得奥妙,击技出众,以“齐眉棍”最擅长。岷县拳师摆擂台,大化率弟子前往观摩。其徒“王慢人"(王效义)以“搅裆棍”取胜,声名大起,誉驰洮岷,为各县拳术界所推崇。受业高徒有边占彪、吉卯、王廷荣等,对临洮武术的发展多有贡献。

知识出处

临洮人物 近现代编

《临洮人物 近现代编》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临洮人物》(近现代编)详实记录了临洮近现代政、军、商、企及文化、教育各界知名人物。这一时期可谓临洮文化的“中兴”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既弘扬了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又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多姿多彩,对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民心、加快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子车庵息
相关人物
子车仲行
相关人物
子车鍼虎
相关人物
车英
相关人物
李敬玄
相关人物
许敬宗
相关人物
刘仁轨
相关人物
李元素
相关人物
李濬
相关人物
李麟
相关人物
李元度
相关人物
胡怀义
相关人物
高正平
相关人物
张应相
相关人物
李元谅
相关人物
李益
相关人物
李贺
相关人物
李齐物
相关人物
李若水
相关人物
李揆
相关人物
李训
相关人物
李逢吉
相关人物
杨承和
相关人物
王践言
相关人物
王守澄
相关人物
王涯
相关人物
王璠
相关人物
舒之舆
相关人物
李岘
相关人物
李暠
相关人物
张守珪
相关人物
李行祎
相关人物
李国贞
相关人物
李光弼
相关人物
辛弃疾
相关人物
张安国
相关人物
祁安
相关人物
梁翰
相关人物
祁公哥朶只
相关人物
赵济
相关人物
王维新
相关人物
李景豫
相关人物
李遇春
相关人物
李玉台
相关人物
黄育楩
相关人物
李颖发
相关人物
张锡龄
相关人物
姜应齐
相关人物
张令瑄
相关人物
张维
相关人物
王大化
相关人物
王廷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陇西
相关地名
益州
相关地名
江东
相关地名
润州
相关地名
晓州
相关地名
苏州
相关地名
睦州
相关地名
凤州
相关地名
淮南
相关地名
江南
相关地名
江西
相关地名
朔方
相关地名
镇西
相关地名
北庭
相关地名
兴平
相关地名
陈郑
相关地名
福州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
浙东
相关地名
临洮府狄道
相关地名
兰州府狄道
相关地名
山西安驿
相关地名
陕西淳化
相关地名
四川基江
相关地名
温江
相关地名
仁寿
相关地名
营山
相关地名
江津
相关地名
璧山
相关地名
河北清河
相关地名
广平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
沧州
相关地名
陕西安康
相关地名
陕西陇州
相关地名
高陵县
相关地名
凤翔县
相关地名
陕西洵阳
相关地名
定远
相关地名
宁陕
相关地名
浙江龙泉县
相关地名
湖北枣阳县
相关地名
甘肃省临洮县
相关地名